母校前世红缘

范东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前世红缘"为王建忠先生生前所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庆贺东北育才学校建校75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母校情怀四部曲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母校前世红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引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母校——东北育才学校与共和国一起诞生、一起沧桑、一起辉煌,也迎来了70周年的校庆。为庆贺校庆,作为在育才学习11年的我,从2018年以来,陆续编写了母校情怀四部曲《育才前世红缘》《记忆中的老校门》《记忆中的老物件》《老校园全家福》,阅读量达6.5万人次。今年,母校75周年大喜之日即将来临;这里,将这四篇专题文章补充修改后,再次转发校友与读者。感谢您们的关心、关注,让我们再次一起回眸、分享、怀恋东北育才学校的厚重历史与辉煌印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校园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从1966至1977年在育才读小学、念中学。这里有我少儿的记忆,也留下了我的青春脚步。</span>我们七七届乃至许多届的学生,无论是小学就在这里读书,还是中学在这里上学,都得益于育才从高干子弟学校逐渐转为亲民化、百姓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育才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育才的红色基因一直延续至今。七七届学生主要来自于育才小学部、同泽二小学、南京一小学和桂林小学。记得上学时,从南门进入校园,开阔的操场上,环形白线跑道中间是我们做操与踢足球的场地。东楼、主楼和西楼由东至西呈"L"型依次排列着;校门西南侧是一座假山,里面是防空演习时的躲避场所。假山与西楼之间便是几块篮球场地。六十年代初建筑的红砖色的东楼多年前已经拆除,在东楼原址及南侧建起了崭新的褐色综合性教学楼。西楼也就是我们七七届毕业时的那座教学楼已于2014年初拆除,1949年5月刚刚组建的"东北育才第一完全小学校"就选址在此。主楼还是我们在校时的样子,主楼是欧式建筑:酱红与灰白为主色调三层老楼,古朴典雅,庄重大方,至今并不显落后;与楼门垂直的三楼顶的灰白色女儿墙上,宽大醒目的五角星(现在是时钟)镶嵌于此。主楼似乎应该是日本最为著名建筑师"辰野式风格"。主楼门前的几块牌匾鉴证了老楼的历史与独特的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0年的育才校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校区前世</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了解育才,思绪多定格在"红色学校"、"干部子弟学校"等等;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又不完整。其实,坐落在和平区南一马路100号的育才老校区与120年前的屈辱历史也有着必然联系。 </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已病入膏肓却还倒口气的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史称《中俄密约》),允许俄国修筑东清铁路。1898年8月,俄国人在我国东北腹地分东、西、南呈丁字形开始修建东清铁路。北部干线西起满洲里东达绥芬河,南部线则由哈尔滨南至旅顺口,2500多公里的铁路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广阔地域。1898年俄国人在沈阳修建了火车站,取名"茅古甸"(意为"奉天",今沈阳站中心线以北约1.2公里处,人称老道口的地方)。同时,把铁路两侧东起和平大街、西至兴工街、北起北一马路(市府路)、南至南八马路的6平方公里范围划为"铁道用地",归沙俄管理。</p><p class="ql-block"> 1902年,沙俄已在"铁道用地"进入了"大兴土木"阶段。诸多帝国觊觎贫弱的中国之时,这边得到了好处,那边就"少"了利益。中国东部隔海相望的新兴帝国不高兴了,小矮人抡起刀枪要"教育、教育"大鼻子。为什么呢?俄国人向南扩张,眼睛盯的是天然良港;日本人向北拓展,琢麽的是丰富资源。1904年流氓和痞子在中国的东北摆起了擂台,主人却像孙子一样,不敢偏袒任何一方。不知何故,大鼻子居然败给了小矮人(讲到日俄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旅顺一带的惨烈;其实,其中的"奉天会战"就遍布于现在的沈阳区域)。国际江湖也讲"道",俄国人败了,很慷慨;丁字形铁路一竖当中的长春以南的铁路与"铁道用地",给你吧,由你先经营着。</p><p class="ql-block"> 日本人自然也不客气,1905年接管了"南满铁道"和"铁道用地",并将奉天"铁道用地"改称为"奉天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附属地"。1907年"满铁"就开始规划奉天附属地,在之后的30年间,基本上是按规划进行建设的。在"茅古甸"以南约1.2公里处重新建设了火车站,1910年10月举行了车站搬迁仪式,取名为"奉天驿",也就是今天的沈阳站。日本的专家们以火车站为中心,先修筑了与火车站平行的宫岛町(今为胜利大街)。同期又修建了三条放射性道路,这便是:与胜利大街垂直的千代田通(今为中华路),浪速通(今为中山路)及平安通(今为民主路)。从三十年代的地图观之,富士町(南京街)与千代田通路口东南不远处便是千代田小学,这所小学紧邻千代田公园(今为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1926年日本人把在大连设立的满洲教育专科学校迁至奉天,1927年成立了附属小学,这就是奉天千代田小学,是专为日本移民子女开设的学校,这所学校在日统治时期存在近二十年。千代田通、千代田小学、千代田公园在八十年前的老地图上是紧密相连的。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人陆续回国。如今,日本仍有千代田小学同窗会,每年都有当年曾为该校学生的日本老人来学校参观。母校主楼多年前就被列入沈阳首批不可移动文物暨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898年俄国人在沈阳修建了火车站,取名"茅古甸"(也称"谋克敦"),图为1903年的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10年10月举行了车站搬迁仪式,取名为"奉天驿",也就是今天的沈阳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图为1920年奉天市街图;下图为30年代奉天附属地平面图,对千代田小学已有明确的标注。</span></p> <h5>三十年代奉天千代田小学操场合影,背景建筑为奉天忠灵塔(今中华剧场附近)</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8年已列入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4年育才成立45周年之时,日本千代田小学同窗会送来纪念时钟,图为时钟下方的文字。</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育才红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家们都把战略眼光放在了东北。东北可是富裕得流油的地方,尤其是工业很发达;那个年代的经济增长曾在亚洲位列前茅。如煤产量占全国49%,生铁产量占87%,钢材产量占90%以上,造纸、纺织、印刷占80%,优质木材总蓄积量约占三分之一。东北与苏联接壤,大哥与小兄弟的密切联系,对于中共来讲,可谓得天独厚。可以讲,得东北者得全中国;国共两党摆开决战架势也就成为了必然。当时中共"七大"政治局委员及高级干部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李立三、李富春、王稼祥、林彪、罗荣桓、林枫等先后被派往东北;当时七大中央委员44人,候补委员33人,其中20人来到东北,占比高达26%,真可谓党中央在东北现场办公。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张闻天(1900—1976)在毛泽东之前曾是中共中央总书记(总负责);"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新中国开国元勋"。张闻天是我党少有的也可能是唯一的留学过美、日、欧及苏联的领导人。1945年10月22日张闻天与高岗、李富春等11人乘美军飞机由延安飞抵邯郸,到承德后,坐苏联红军开的破旧火车及汽车一路颠簸于11月20日到达沈阳,大概一星期便前往哈尔滨,月末出任了中共合江省委书记。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隔日张闻天、刘英夫妇便随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从哈尔滨迁入沈阳,住在芳波胡同(即八纬路连珍巷)。不久离散多年的儿子张虹生(1939—2020年)在组织的护送下,"从陕西米脂经河北建平碾转来到身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育才校史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马背上的红色学校——孩子们坐在竹筐里,从各个战场由战马驮到沈阳"。这些说明:就解放区而言,东北的环境应该是最为安定的;当时组织护送的孩子是多批次从不同地方汇集沈阳了。这些身份特殊的孩子,大致由四部分组成:党中央(延安时期)领导干部子女、东北局暨四野领导干部子女、从苏联回国的领导干部的子女以及重要的烈士子女。这些马背上的孩子集中到来,教育问题很自然地就提上了领导者们的日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张闻天、徐特立的提议,创办了取得政权后的第一所小学校——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育才老校区主楼大厅立有张闻天的塑像。据讲,他提议李力群担任校长。无疑,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这不仅仅因为李力群是高岗的夫人,也不仅仅李力群年富力强;还有一个因素,这就是李力群是师范科班出身。同期先后来到育才学校的还有老校长马志英、夏柯等人。高岗的夫人做校长,很快确定了现在中山公园北侧的原日本千代田小学为育才的校址。校史馆里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毛泽东、林彪、叶剑英、陈云、伍修权、洪学智等多位共和国元勋的子女先后寄读在这里。一位老校友的文章里,还提到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儿子也在这里读过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资料表明,著名的辽沈战役结束时,这所小学曾为四野卫生部军用。李力群作为校长,很自然在办学场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948年12月学校开始筹办,1949年初开始招生,1949年5月1日正式开学,隶属于东北局"。"建校初期,学校仅有小学一年至四年四个班190人。不久,发展为完全小学。在朝鲜战争初期,学校曾于1950年11月迁哈尔滨(次年3月返回)。东北军区卫生部(即现存的主楼)搬迁,该楼归属了学校,学校扩建为两个楼,占地38000平方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用"红色鸟巢"来比喻初创时期的育才学校,无疑是非常形象的。李力群担任了四年校长,为育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育才学校多任校长都与老校长保持着联系,现任校长高琛、副校长苏振敏等多次专程拜会过老校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一位老教师介绍说,建校初期,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1877—1968)就为育才学校题词:"育才育才,育我之人才"。徐老还为育才引进了刘辅同、肖先锐等教育人才。几乎同期来到学校的还有王传励、秦福昌等;稍后有翟丽华等老师;可以讲,这些老师的到来,开启了育才学校教学正规化的进程。2017年9月10日七七届十班举行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中,翟老师讲述了1952年刚刚进入育才学校时"接的第一个班":"这是小学二年级,当时这些孩子只有七八岁(共有26个孩子,多是属猴的),他们大部分出生在延安保育院;解放战争时期在马背摇篮里随着父母转战来到东北"。</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名单源于中共满洲省委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育才学校老校区主楼大厅张闻天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力群,江苏邳县人;1937年在徐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经叔父上级、红军将领朱瑞写给林伯渠的推荐信到了延安,1938年入党,1940年与高岗结婚。2020年4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百岁老人走完了辉煌一生。这是育才浑南主校区李力群雕像。</span></p> <h5>[右上]为1931年所摄,从操场活动设施与场景看,为日本小学生在娱乐活动;[右下]为七十年代战备工程,背景是西楼,三楼还没有拆除,右侧为礼堂;图左侧由上至下为张闻天、毛泽东、徐特立、高岗以及李力群校长。高伟佳制</h5> <h5>建校初期,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1877—1968)为育才引进了刘辅同、肖先锐(图下女老师)等专业人才。</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2年1月育才首届学生全班合影,赵德崑老学长提供。老学长2021年11月17日微信里写到:"我想这是唯一的一张全班合影。这张照片是我们的班主任王长喜老师在2009年校庆(学校出了60周年纪念书后)给我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1952全体教工合影,翟丽华老师回忆了名单。前排(自左至右):崔君贤、沈念芳、颜开华、马丽、赵秀琴、张爱丽、孙立平、胡兆兰、彭叔璋。中间一排:王淑兰、钟国本、苏德育、刘輔同、马树信、马志英、李力群、夏柯、孙兰英、宋俊芬、肖先锐。后排:金廼珍、殷国琼、许通儒、陈友梅、王传励、刘秀媛、王廼福、李成玉、胡丽玺(改名远青)、邓云林、翟丽华、周宗复、崔启泰、王金茹、凌春云、薛振中、孙洪博、周廼瑞。</span></p> <h5>“这些孩子只有七八岁(共有26个孩子,多是属猴的),他们大部分出生在延安保育院;解放战争时期在马背摇篮里随着父母转战来到东北”。二排左一为翟丽华老师。</h5> <h5>育才建校初期,原来是有墙的。中间有一个门,两个院子相通。小学生滚铁环和集合做操这个院子原是足球场。墙的那面,冬天是滑冰场。学校组织学生劳动拆掉了那堵墙。 高伟佳制</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育才老校区主校门的变迁。高伟佳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校名演变暨历任校长或书记: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1949--1954年),李力群、夏柯、马志英;辽宁省沈阳市育才完全小学校(1954--1955年)夏柯、洪波;沈阳市育才学校(1955--1967年)段洪范、冯佩铭、吕桓仁;沈阳变压器厂育红学校(1968年--1970年)赵福讲;沈阳市第一二一中学(1970--1977年)李长白、郑吉昌、杨全林;沈阳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1978--1980年)王茂华;沈阳市育才学校(1981--1990年)王茂华、王宝玉、张志良、葛朝鼎;东北育才学校(1991--2024年)葛朝鼎、吴延玉、李世和、苏文捷、高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高琛校长专程前往北京看望李力群老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8年12月末,八十岁左右来自延安保育院的育才第一批学生们为李力群老妈妈庆贺生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 时光冉冉,这所"红色鸟巢"走过了近75年的历程。母校经历了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辽宁省沈阳市育才完全小学--沈阳市育才学校--沈阳变压器厂育红学校--沈阳市121中学--沈阳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沈阳市育才学校--东北育才学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育才教育集团)</span>等校名的演变,不仅继承了红色DNA,夜已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名校。当然,对于老校友而言,校园里老楼、老教室、老门窗、老银杏树,记忆中的假山,还有我们亲爱的老师,这一切一切都记录着几代育才人的满满回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9年3月31日第一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0年10月、2022年1月补充修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4年4月18日再次修改发布</span></p> <h5>参考书目:《满铁奉天附属地影像》《张闻天年谱》《刘英自述·张闻天夫人口述历史》《高岗传》《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育才学校志》以及"翟丽华老师讲座提纲""育才校史馆资料""老校友回忆文章"等。</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校史馆参观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9年5月1日育才七十华诞,历届老校友百人大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9年校庆70周年时,老校友回校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附:校庆70周年李力群校长的贺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育才学校的各位老师、同学,校友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大家好!值此东北育才学校建校70周年之际,作为第一任校长,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我对学校的发展和进步非常满意,向学校七十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48年张闻天同志找我谈话,让我办一所学校,为革命培养接班人。当时,我感觉压力很大,因为培养人才是我们党最重要的任务,为此特地向徐特立老先生请教,他给我了许多好的建议,也坚定了我办好学校的决心。为了让前方将士无后顾之忧,我克服各种困难,在接收改造旧学校的基础上,在全国各地精心挑选德才兼备、政治可靠的老师,他们中很多都是党员、团员。他们即是老师,又是父母、兄长,对孩子们的关心无微不至,为我们育才学校校风的形成,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48年开始筹备建校,1949年开始招生。建校之初,没有校舍,没有基本的条件。我就到处协调,找到了伪满时期的学校,设施不错,就征用过来。因为当时全国条件都不好,物资严重短缺,我怕孩子们吃苦,想尽一切办法供应牛奶、面粉等。抗美援朝开始后,为了躲避美军空袭,我们克服人员多、运输难、安置不方便、保障困难等众多问题,将学校迁到了哈尔滨避难,环境安定后又迁了回来。总之,千难万险,我们保住了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同学们也都茁壮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讲了建校和发展的艰辛,不是为了说明功绩,不是为了让大家记住我们,而是为了让育才学校、育才人铭记我们自己坎坷的过去,承担我们教书育人的责任,牢记我们育才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今后我们才能做的更好,走的更远。我已近百岁,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现在这个任务要托付给你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事业任重道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最后我想说,教书育人没有捷径,唯有点滴做起,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没有名利,唯有无私奉献,真心付出!教书育人是苦差事,也是好差事,终会桃李天下!衷心的祝愿我们的育才学校在党的领导下,在各位老师辛勤努力下,茁壮成长、再创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题图书法"前世红缘"为王建忠先生所书。他生前曾任辽宁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辽宁省书法家协会、辽宁省美学学会会员,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等。王建忠先生2020年7月12日因病逝世,享年64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范东刚1958年出生于沈阳,1966--1977年东北育才学校读小学、中学,1977年知青下乡辽中县,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经济系,1982年锦州电视大学任教,1984年以来供职于建设银行沈阳暨辽宁分行,2018年退休。投资金融研究成果曾获市级、省部级奖项,著有纪实文学作品《真集》。2023年3月荣获育才“优秀校友贡献奖”。</span></p>

育才

学校

千代田

李力

东北

张闻天

小学

奉天

沈阳市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