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源赣南,赣南山水甲江右----赣南十八县市骑行记

平凡

<h3>从2014年9月21日26人浩浩荡荡的出国至2018年7月1日4人冷冷清清的崇义,分了五个时间段用时11天完成赣南十八县市骑行。我一直想写点什么,为老年的我多留点念想,再加上涛哥、老王和段校也要求我做个总结。连续的高温和阵雨,我终于决意打开QQ遴选相片,一张一张的相片都是我们踩着车轮亲吻赣南山山水水留下的痕迹。</h3> <h3>长途团队成员:龙在野、古道西风、大头、平凡、段校和老王。</h3> <h3>古道西风、老王、涛哥、平凡、段校和大头。</h3> <h3>有幸与钟大神(赣州峰山爬坡赛中年组冠军)一起骑行安远和会昌。</h3> <h3>拉爆党主席老丢百忙之中也抽空与我们骑行安远、寻乌和会昌。</h3> <h3>赣州,江西省省辖市,简称“虔”,别称“虔城”,也称“赣南”,下辖3个市辖区、14个县、1个县级市.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原中央苏区所在地、万里长征的起点城市,文天祥、周敦颐、海瑞、王守仁、辛弃疾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领导人皆在赣南主政过。赣州是中国魅力城市之一,有着千里赣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红色故都、世界橙乡、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和世界风水堪舆文化发源地等美誉。<br></h3> <h3>兴国是中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中国烈士第一县和誉满中华的将军县。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多人,孕育了肖华、陈奇涵等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br></h3> <h3>当年骑得嗨崩得高叫得响的那几个,如今早已淡出骑坛另觅新欢了。</h3> <h3>我爱祖国的蓝天,我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要驾机飞上蓝天,美丽的长虹搭起彩门,迎接着雄鹰胜利凯旋。</h3> <h3>秋风凉爽出国去,场面壮观二十六。<br></h3> <h3>赣县区因《山海经》所记&quot;南方有赣巨人&quot;而得名&quot;赣县&quot;,境域形似人耳状.赣县区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政府非常重视并全力打造旅游业。境内的白鹭客家民居群、客家文化城、储君庙、文昌阁等人文景观和樱花锦绣公园、桃花岛、宝莲山、寨九凹等自然景观都被骑友们光顾过。<br></h3> <h3>江口会议是中央红军攻打赣州失利后召开的一次总结会议。当时博古想打下赣州,把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扩展到赣南南部,进而拿下吉安,把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让革命之火花燃遍整个江西省。理想是完美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三次攻打赣州均告失败。<br></h3> <h3>宝莲山观音谷瀑布,养在深闺人未识。</h3> <h3>远眺桃花岛,天朦胧、地朦胧。</h3> <h3>带上花儿幸福的象花儿一样<br></h3> <h3>去年今日桃花岛,人面桃花相映红<br><br></h3> <h3>桃花岛上桃花羞,不如骑行五金花。<br></h3> <h3>宁都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乡诗国雅称。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主要战场,举行了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br></h3> <h3>宁都小布镇素有“宁都小香港”之誉称,终日云雾缭绕,小布岩茶也就芸芸而生。<br></h3> <h3>浓荫深处闻水声,近前细雨润满身。<br>险峻倒岩摇欲坠,滔滔银河天上来。<br><br><br></h3> <h3>宁都县莲花山,是江西省的佛教名山之一,海拔953.8米。山上苍松荫翳,幽笪夹道,气候凉爽,山色迷人。因山形如莲花,景色旖旎,故名莲花山。<br></h3> <h3>脚踏莲花顶,一眼望三县。</h3> <h3>广昌县在1949—1983年曾隶属于赣州,因道通闽广、隶属建昌,故得名广昌,盛产通芯白莲,雅号&quot;莲乡&quot;。<br></h3> <h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何况还是骑车来的。涛哥同学廖科夫妇的热情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宾至如归,而且还特意叫开宾馆的老朋友安排住宿。饭后我们辞别廖科夫妇,沿河至广昌塔留下足迹后继续沿国道206向石城进军。或许苍天冥冥之中知道我们中午没休息,突降暴雨让我们在广昌加油站被休息了40多分钟。考虑到广昌至石城段坡多,加上已骑行了150多公里,体力下降,我们只好冒着零星雨点出发,力争晚7:30前到达目的地。好在天公作美,雨很快没了,阴凉的天气,适宜的温度,平整的路面让我们仍然维持22以上的均速前进。不知爬了几个坡下了多少坡,只知上坡很累大汗淋漓下坡很爽凉意嗖嗖。<br></h3> <h3>广昌是苏区的北大门,高虎脑战役是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由于错误的战略战术,红军损失惨重,苏区门户洞开,中央红军只好离开瑞金并在于都集结出发长征,书写一段宏伟的传奇,也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br></h3> <h3>远远望见&quot;赣江源头石城欢迎您&quot;,身心的疲惫,屁股的疼痛,双脚的酸麻,肚子的饥饿顿时好了许多。我们把剩下的干粮和水分着吃掉,稍作调整后一鼓作气于晚上7:20到达目的地石城。琴江河畔的美丽与涛哥同学李局晚餐的丰盛,就如自然和人文两道风景给我们第一天220公里的骑行划了一个圆满句号。<br></h3> <h3>石城,因境内“山多石, 耸峙如城”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 中国白莲之乡”的美誉。<br></h3> <h3>瑞金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毛主席”的称呼就是从1931年瑞金开始叫响的,在此之前是“毛委员”。<br></h3> <h3>323国道,起点为江西瑞金,终点为云南临沧,全程2915千米。这条国道经过江西、广东、广西和云南4个省份。<br></h3> <h3>与四位瑞金同学把酒言欢、回首往事、感慨万千。</h3> <h3>瑞金第一高峰铜钵山乃瑞金之圣山,就如雩山为于都之圣山。她与于都宽田的天园山隔水(高陂水库)相望为姊妹山。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下的红军曾在铜钵山山区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h3> <h3>在天心、大庾和上堡朱德对八一南昌起义军的三次整军,特别是天心整军是决定八一南昌起义军生死存亡的重要抉择。在起义军处于革命最低谷的时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力挽狂澜,为后期的革命奠定了基础,保留了火种。为此,朱德也赢得了“红军之父”的美称,同样在整军中力挺朱德的陈毅,也威望倍增并最终评为开国元帅,而此时的林彪只是个旁观者。<br></h3> <h3>三百山地处赣、粤、闽三省交界处,属武夷山脉东段北坡余脉交错地带,是长江水系之贡江与珠江水系之东江的分水岭,是东江的发源地,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源头,也是全国唯一对香港同胞具有饮水思源特殊意义的旅游胜地。<br></h3> <h3>永清岩位于安远龙布镇,高近百米,宽百余米的悬崖峭壁形成,风景优美,古迹奇物。自南宋开禧年间(1205年)始建禅庵,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以岩奇、泉奇、楼奇著称。<br></h3> <h3>永清之水山上来,飞岩而下百丈高。喝上两盅圣仙水,肚痛头晕随风飘。<br></h3> <h3>安远龙布文风桥俗称“迳背桥”,桥集山、水、屋于一体,既美观实用又有深厚的民俗文化渊源。据记载,文风桥始建于1211年忽必烈定国之时,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古时为安远通往广东、福建、赣州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商贾、脚夫不断。<br></h3> <h3>1934年夏第五次反&quot;围剿&quot;败局已定,形势危急,心情郁闷,目睹眼前群山晨景,毛泽东顿生感慨,于是吟诵《清平乐会昌》的初稿,回到文武坝住处挥笔写下了《清平乐会昌》。<br></h3> <h3>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h3> <h3>四头老牛寻白鹅,蓝天贡水一路随。登上钟公望于昌,禾丰九岭美如醉。</h3> <h3>为弘扬会昌优秀民俗旅游文化,宣传推介会昌乡村旅游,倡导绿色出行,健康生活,会昌县人民政府、旅游局和体育局联合组织了美丽会昌·自行车乡村游活动。周边县市的骑友积极参与并对会昌政府的组织和投入及会昌人民的热情好客纷纷点赞。<br></h3> <h3>美丽会昌骑行节让众多骑友认识了会昌及秀美站塘、畲乡洞头,也感受到了会昌政府的大气和人民的热情!<br></h3> <h3>峰山那厚重的文化底蕴让齐云山的高(2061米)、屏坑山的险、三百山上的名算不了什么,更多的是羞涩和渺小。峰山,她是历代文人骚客吟诗作赋的地方。北宋苏东坡将峰山的&quot;宝盖朝云&quot;(峰山主峰为宝盖峰)列为赣州八景之首,她是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州府志》将峰山定性为赣州的&quot;望山&quot;或&quot;向山&quot;,即标志之山、镇府之山和龙脉所在。更有学者认为她是赣人的故乡,赣文化的源头。而电视转播塔和声讯传输塔是改革开放后赣州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quot;峰塔凌霄&quot;也是赣州新八景之一。可以说峰山是集人文与自然、古朴与时尚于一身!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眺望赣州,让你的心情得以放松心灵得到净化!<br></h3> <h3>红花需要绿叶衬。猪猪、又名李小莲,骑行队伍中的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当年爬雩山之巅,仅比我慢一分钟,爬峰山时也紧紧地咬住我。</h3> <h3>唐江历史悠久、商贸兴盛,民间素有“头唐江、二营前”之美称,享有“小赣州”之美誉,为江西省四大历史名镇之一。(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br></h3> <h3>古梅关,位于大庾岭海拔七八百米高处的巅峰。唐开元四年,左拾遗(七品监察官)张九龄奉诏开凿岭南驿道,以连结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3年功成后,两侧植梅,梅关因此得名。当年古驿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因此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诗中有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岭南的荔枝就是通过这条驿道,由飞骑日夜兼程至长安,而色味不变。<br></h3> <h3>《梅岭三章》是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20余天时写下的三首诗。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梅岭也因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国后,国人都说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何艰苦如何伟大,就是不提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辛,为此陈毅内心愤愤不平,&quot;我在梅岭不苦,在油山打游击不苦吗?&quot;。正因此,虽然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战功平平,还是被评为元帅,以抚平他那颗受伤的心。<br></h3> <h3>2000届于都中学毕业的学生郭毓燊骑摩托车带我们直奔梅关风景区。弹指一挥间,十六年过去,我依然记得当年他说的&quot;我天资愚钝不加班加点肯定要补习&quot;,天道酬勤,他最终考取了南昌大学,毕业后考取大余县党史办公务员,几年后又调至县政府办。毕竟是政府办的,打声招呼畅通无阻。小郭曾多次作为导游带领导参观梅关古驿道,我们也享受了领导的待遇,不禁感叹&quot;有生如此,教书无悔&quot;!晚上小郭准备了丰盛的晚宴,听小郭率直的谈吐,看小郭豪爽的喝酒,难已想像当年的他,一个大山里的孩子,个子矮小、寡言少语、性格内向、憨厚淳朴,而看海长、古道、段校和老王渴酒是那么扭扭捏捏,包括我室友典明同学也是如此,经过官场十六年浸润后确实不一样。<br></h3> <h3>当年吵吵闹闹、捶台拍桌的室友本家典明同学</h3> <h3>作别热情的同学和学生,再次踏上323国道,路面宽阔平坦,很快进入大庾岭--粤赣交界处,爬了几公里的长坡,&quot;广东人民欢迎您&quot;映入眼帘,老王老李海长早已摆好poss恭候着我和段校。终于出省了!第一次骑车跨出省界,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溢于言表。<br></h3> <h3>有人说“上坡就像还债,下坡就像花钱”,而我说“有上坡,必有下坡”。我时常在爬坡时这样激励自我,漫长的人生之路也是一样,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必定会遇到许多坎坷挫折,我偶尔也会以我骑行中的点滴让学生去感悟并获得更多的启示激励他们不断前行。挥手作别可爱的江西,进入当年的蛮荒之地如今的富裕大省广东南雄县梅岭镇(广东省GDP全国第一,已超越俄罗斯),一家家鹅王餐馆伴随着凉爽的秋风抛之身后。广东人喜鹅如命,也擅长养鹅,我的思绪也穿越时空回到我的少年时代,我的童年就是在放鹅(鹅婆下蛋后要让鹅公与鹅婆去小河里打水)、放牛和割草中渡过的。想想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现代化的工业与信息文明时代,不像那时还处在农业文明时代。路边指示牌打断我的思绪提醒我们要左捌进入360县道向南雄邓坊乡骑行。<br></h3> <h3>龙南县地标性建筑龙雁塔可看作是龙南的大门,三龙吐珠向空腾飞,这是权势、富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珠为圆为宝为乾卦,乾卦象意就是权贵和金钱,三条龙吐钱出来,龙南的经济成飞跃性的发展是在所必然的,龙南的发展太势正应了《易经》乾卦的九五爻辞:飞龙在天。龙的明堂设计有花圃,喷泉,这样使这三条龙更加活跃、灵贵,105国道为纳气口,进气口金水大道刚好呈斜坡,水往内流,流向县城的可是 ''金水 '' 啊!龙南工业园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其知名度、规模、效益都不是于都楂林工业园、信丰工业园这些省级工业园可比的。<br></h3> <h3>大家准备寻找全南地标性建筑合影留念时段校车子塔基坏了,找店修车才是当务之急,而小县城的摩的居然那么难找,好不容易找到直奔美利达店已经江山已改物是人非,由此可知小县城玩山地公路车的少之又少,店主只能更换门庭另觅他路。眼看时间快至5点,夜幕降临,全南至定南还有40公里,何去何从?不知是大头还是老王眼尖发现汽车站就在旁边而且还一辆客车全南--龙南等待开拔。老段必须坐车,与那四牛牯相比,只能是我陪坐,更何况我的左膝盖有点酸痛。也好有我在,因为小客车下面塞不进整辆单车,必须拆前轮,在段校这老长途面前,内心有点小自豪。在车上百度搜索龙南美利达地址并与于都美利达老宋联系请他出面沟通协商解决。虽然在龙南找寻美利达店费了一点周折,但龙南温老板和于都宋老板的服务还是一流的,让顾客真正体验到了无论你身在何处美利达永远是你的家!海长同学钟主任的盛情款待更让你感到虽然远在龙南但亲朋好友就在你身边!<br></h3> <h3>在赣南的青山绿水间,最醒目又最有沧桑感的人文景观,应该是那些位于赣南边陲被称作围屋的客家民居,关西新围则是&quot;中国围屋之乡&quot;龙南的典型代表。它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系关西名绅徐名钧(他一生勤劳俭朴,正直厚道,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成为一代名绅;他艰苦创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不畏艰险,是江右商帮的杰出代表,是客家人传统美德及客家精神的完美体现。)所建,是迄今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最具代表性的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的宫廷式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和“散落在民间的皇宫”。 围屋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在蔚蓝色天空下,层层白墙与梯田遥相呼应,小溪从门前蜿蜒流过,穿梭其中,优美、秀丽的围屋景致,令人陶醉。围屋具有坚固封闭的外围和严密的防御体系,对于天灾、人祸有着极其周密、精细的应对之道和防备手段。关起门来也可以维持相当时日的生存。一个大屋就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不仅保证了他们在深入蛮荒之地后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因其具有封闭性、独立性,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和同化,因此虽历经沧桑巨变,仍保持了固有的社会生态。<br></h3> <h3>实在难以想象,在赣南丛山峻岭中的一个偏僻小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加上儒道佛三教的挤压,居然还有生存空间并建有基督教堂。<br></h3> <h3>告别游客众多人气旺盛的关西圩镇,向青云山进发。一条干净、无人无车的乡村小道就如自行车赛道静静地躺在大山深处恭候着赛车手的到来并做好让牛牯大神们蹂躏的准备。而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又如她的双亲陪伴其左右直至青云山山脚依依惜别。京九、赣粤锐不可挡、穿山而过,乡村小道蜿蜒起伏、勇攀高峰,她们在定南历市镇修建村再次汇合拥抱。<br></h3> <h3>在蜿蜒起伏、狭小陡峭的沙石路上,来往于龙定的摩托车络绎不绝。此照就是一位走亲戚的中间妇女替我们拍的,她丈夫骑车缓缓而上,而她为了安全只能在后面大踏步的拼命追赶,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仍然非常乐意帮我们留下那精彩一刻。<br></h3> <h3>关西围屋家喻户晓,而明远第围屋则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如果不是挑着饮料和薯包子去景区卖的村民,我们真的不知道有这位大家闺秀。明远第围位于定南历市镇修建村,系谢氏先祖建于道光年间,坐西朝东,围屋平面呈矩形,占地面积2137平方米,共有住房166间,可居谢氏族人近200多人,门前一池塘,近有溪水环绕,明堂内良田百亩,为人文昌盛的风水宝地。围屋四周共有六座炮楼,正立面四座炮楼,后立面二座炮楼,是赣南围屋中建筑形式独一、防守性能严密的客家方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br></h3> <h3>座落于赣粤高速定南出口的地标性建筑,叶剑英之子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亲笔题词&quot;赣粤门户、生态定南&quot;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br></h3> <h3>我们爬一段长长的缓坡和短短的隧道就告别了县城进入定南第二大镇岭北镇。新修的沥青路面平整,骑行在上面呲呲、唰唰声,就如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在耳边回绕,再加上路旁绿树成荫、山高林密、空气超好,牛牯们疲惫顿失、踏频加快、速度飚升,不知不觉就跑了二十多公里到达月子圩(原为月子乡,撤乡并镇后繁华尽失),停下来喝口水才感觉饥肠辘辘,恰好路旁有家父子餐馆,成为我们粮草弹药的补充基地。从月子圩向信丰进发,经过长长的缓缓的阴坡,终于在定南检查站迎来了6公里左右的下坡,那坡下的酣畅淋漓、心花怒放、精神倍爽。下坡时碰到一位上坡的骑友,为他艰难困苦的上坡而担心,同时大家都说要鼓动涛哥走我们的逆行路线,个个良心大大地坏。<br></h3> <h3>在信丰地标性建筑圣塔广场见到同学、牌友、影友林锐并为我们合影留念。<br></h3> <h3>这个陈毅广场是在信丰,不是上海的陈毅广场(解放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陈毅元帅是唯一一位没有经历过长征,且是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中从信丰油山走出来的元帅。油山是革命老区,处于大余、信丰、南雄三县交界之处,是中央红军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中心区域。1935年3月,陈毅从于都来到信丰油山地区,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气魄,克服重重困难,与项英等一道在这里领导苏区军民,开展和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底改编成新四军北上抗日(有人戏说是日本的侵略战争挽救了他们)。项英、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为争取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的足迹,为信丰这一方红色热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br></h3> <h3>崇义原系上犹县崇义里,因地名县,故名崇义县。四猛男安静地坐在体育公园草坪上,感受到崇义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小城静美、街道干净、空气清晰、房价只要4500元左右)。<br></h3> <h3>阳岭公园内峰峦叠障,古木参天,泉甘溪曲,藤古树珍,四时花木广布,珍禽异兽咸集,保持了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风貌,因此被称为天然氧吧,更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好去处。<br></h3> <h3>此刻此景此情,此时无声胜有声。</h3> <h3>陡水湖上犹江是一条美丽多情的江,它从云凝烟缥的罗宵山脉源流而来,为长江流域赣江水系的一大支流。上犹江历史上曾被称为“九十九曲河”,它蜿蜒曲折,水色清澈,曾吸引过无数文人骚客。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对此倍加赞赏,赋词曰“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br></h3> <h3>壮观鸟巢育雏燕,醉美贡江纳游子。</h3> <h3>赣南18县市骑行在2016年就只剩下上犹和崇义,为了这两个县,我们约了三次,才最终完成。在此,首先要感谢涛哥、段校、老王、古道、海长、老丢和钟神这些铁杆骑友的倾情加盟;也要感谢众多骑友的竭诚支持(多次长途骑行归来他们用骑行来迎接我们,我们都将永远珍藏在内心深处);更要感谢我们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家人的唠叨、甚至反对,那是一种牵挂,更是满满的爱,我们只有用爱去回报她们!岁月静好、储存阳光、必有远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