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困井底方寸境,踏遍江河地宽。

铜柱堂

<h3> 一个成功的画家,总是要走进大自然、采风、写生、创作,才能用作品打动观众,让人沉醉其中。不仅需要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br></h3> <h3>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所描绘的石窟佛陀能否“感情兴怀”。在焦墨画领域里,“感情”对绘画创作一直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对描绘的对象反复观察、心领神会,我才能将所见及心之所想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欣赏者引起共鸣。若将“目读心会”分开来看,<br></h3> <h3>目读可以理解为通过眼睛观察所描绘的对象;心会则是对所描绘的对象心领神会、不仅强调神韵的重要性,而且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生活提出了要求。更是传统审美构思活动的一种概括<br></h3> <h3>,也体现了审美心态和审美特色,在中国焦墨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作品所体现出的特点主要有:<br></h3> <h3>一是深入生活,力图表现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与生活之美,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二是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出地域特色的文化个性。<br></h3> <h3>三是深入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从这三个方面,目读强调的是对石窟佛像的观察,<br></h3> <h3>这既是对眼睛直观到的情景,更包含了对其背后的历史地理、石窟的写生每年都要出去一两个月,正是这种坚持从艺术实践与劳动生活实践密切结合,<br></h3> <h3>使得其作品在普通的生活片段中体现更深刻,从而更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继续努力。踏遍江河天地宽。(马 培童写扵北京工作室)<br></h3> <h3>个人简介,马培童,(笔名守一)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90年代拜张仃老师学习焦墨山水,先后就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和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在传承老师艺术思想的基础上,开拓进取研究,获得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焦墨焦彩”中国绘画技艺和传统技法上,有突出贡献。特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在徐州汉王和沛县歌风中学建有马培童焦墨艺术馆。在北京房山区建有马培童美术馆和工作室。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画院研究员,英国牛津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