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鄂邑——写在《古往今来》停刊之际

jiayu

<h3>  七月鄂邑,流金似火,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突然晴空一声惊雷,没有先兆,没有征候,乡宁文化研究会的阎灵娣会长宣布:《古文今来》要停刊了!她轻描淡写地嘱咐我说,贾妤,你给《古往今来》写点什么吧!</h3><h3> 由于我这段时间在党校进行年轻干部主体培训班的培训,每日上午、下午、晚上都要学习研讨,还要准备各类发言稿,总觉精力与时间不够,这事就一拖再拖,始终搁在我的心里,但我终究是要写点什么的。于是在从云丘山户外拓展回来的第二天,在去延安培训的前一天,我打开了电脑……开始打字前似乎还无思路,当我脑海中弹跳出这个题目时,便觉纸短情长。</h3><h3> 要论及与该刊的感情,我定是没有阎先生深长的,2007年创刊,至今已十一年,共出刊38期。如同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到抚养成长,个中的苦与甜,忧与乐,她老人家最是明白,最有体会,最能诠释,最应不舍。</h3><h3> 追溯与《古往今来》的邂逅,我至今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13年4月的一天,就在办公室里,我看到一本斜扔在桌上《古往今来》,是第18期,没错!我随手一翻,从此拉开了我们不离不弃的序幕,从19期到34期,我担任了《古往今来》的校对与后期的校编工作,后边4期实因一些私事和工作的繁忙而搁浅校编的。简朴的的装订,雅致却不失厚重的封面,“古往今来”四个字是晋南有名的书法家陈曦先生写的,看似归整,却内含飘逸的四个字,仿佛在诉说着她连古接今的重要使命。</h3><h3> 《古往今来》是一个平台。十一年前,阎灵娣会长在县政协主席的岗位上退下来,但她退岗不退休,带领和影响了一批退下来的,对文化研究有兴趣的人,开始了对乡宁文化孜孜不倦的研究与挖掘之路。从创刊时的寥寥数人,到越走队伍越壮大,越走参与人员的平均年龄越小,越走影响越大。从创刊到今的十一年,《古往今来》作为一个会员们展示自我的平台,清晰地记录了以阎会长为首的乡宁文化研究会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记录了文化研究化的成员为乡宁文化的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她在诉说着这些前辈们,老骥伏枥、烈士暮年的雄心与壮志。</h3><h3> 《古往今来》是一个窗口。十一年前,乡宁人不懂乡宁的文化,不知乡宁的文化的厚重与深沉。十一年后,很多乡宁人知道了鄂邑这个称号的来由,知道了鄂地的古老与繁华。《古往今来》每次刊印后,总有很多人打电话索要阅读,作为一个让乡宁人了解乡宁文化的窗口,她拨开层层迷雾,拨云见日……透过这个窗口,我们触到了衣袂飘飘的姑射神人;我们看到了闲云潭影,物换星移,稼穑之艰辛,生民之疾苦;我们听到了鄂人对苍天的呼唤,对大地的诉说。</h3><h3> 《古往今来》是一个自信。十一年来,乡宁人由不懂自己的历史,到懵懂,再到了解,“乡宁邑小如丸,处在大山之中,人生其中,所见无非山也”这样的叹息不复存在,而是深深地增强了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古老土地的自信,增强了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和长长的获得感。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根源与本质,“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才能拥有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才能更加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古往今来》就是将一篇篇文章缀珠成串,为乡宁人提供了深深的文化自信。</h3><h3> 《古往今来》停刊在即,她在形式上不再存在了,但她作为一种精神,必将在乡宁文化探索与挖掘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h3><h3> 转身挥手,为她送行。</h3><h3> 展望前路,迎接新生。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