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抺不去的“三线”情结
吴元勋
面对这断垣残壁,我潸然泪下: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中国工业的脊梁,怎么成了眼前的模样?我们曾经用汗水和才华创造了这里的辉煌,以我们的担当、我们的坚强,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任!
因国际形势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三线”工厂或搬迁、或解体。我们留下的青春年华,陪伴这废弃的宿舍,荒凉的厂房。我们散了,带着“三线”精神,走向四面八方,在新的岗位发扬,让自己的后代光大。宿舍、厂房谁都看得见,摸得着,可我们留下的青春年华,只有我们才有感觉;宿舍、厂房谁出钱都可以买下,可“三线”精神在我们心里永存,那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印记。<br></h3> <h3> 这一张张老照片,让儿孙们看看吧,当年的我们:英姿勃勃,阳光向上,曾经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中坚力量。崇拜英雄,从认识自己的父母开始,不论他们是出类拔萃,或是默默无闻,读懂了自己的父母,才知道英雄有哪些内涵。<br></h3> <h3> 小朋友们:借用这个地方,也发几张你们的旧照,虽然那时你们还小,和父母一样,也打下了"三线”人的烙印:正直、坚韧、坚强、聪颖和有教养、有理想。这些“三线”人的优良社会基因,大都被你们继承。感谢你们给父母带来欢乐,陪伴我们走过了那艰难的时光。如今,你们长大了,比父母飞得更远更高。期待你们用更多的时间,带着您的孩子,多陪父母说会话。相信你们比我们当年做得更好!<br></h3> <h3> 这一张张我们的近照,脸上多了皱纹,双鬓挂上秋霜,尽管岁月无情,却难掩我们当年的英姿。如今风骨犹存,“三线”精神永在!<br></h3> <h3> 题外的话:拖电在大西南几百家“三线”工厂里,几十万职工中,毫不起眼,甚至默默无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标记,厂:“三线”企业;人:“三线”职工。拖电厂和人的结局,只是“三线”厂和人结局的一个缩影。“三线”企业“三线”人悲哉?壮哉?留给历史评说。
本文采用的老照片由本厂老“三线人”提供,其他照片部分在拖电各群里采集。为此,特向大家致谢!
2018.8.6.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