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山古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的群山怀抱之中,距重庆市三小时路程。2018年8月4日,我有幸对这座慕名已久的古镇进行了造访。</h3> <h3> 这是一座依山傍水而建的古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300年,是西南地区长江中上游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民居特色的古建筑群,被建筑界称之为巴蜀建筑文化的“活化石”。</h3> <h3> 据当地一位75岁高龄的老人讲,历史上依中山山体、临笋溪河而建的中山古镇,全长约5华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上多次河水的泛滥所致,如今这座古镇仅存约3华里长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罢了。</h3> <h3> 中山古镇,由北向南沿笋溪河而建。街道宽丈余,地面全为青石板铺就,沿街两边的建筑均为穿斗式或拾梁式混合结构,一般为二至三层楼体式。临近东面笋溪河一侧的建筑,又多为以木桩或石桩为楼体支撑,形成一种外观独特的吊脚楼风格样式,从而在美学上融入了人与楼、楼与水的和谐理念,彰显了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生命观。</h3> <h3> 在中山古镇北端出入口处,筑有一座“风雨亭”,亭內石壁上刻有“吴蜀均沾”四字。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这里的笋溪河水运码头十分繁荣,四川与江浙两地的商品贸易,主要通过笋溪河直达长江来联结和实现。这当时书写于中山古镇水码头牌坊上对联横批的“吴蜀均沾”,便是吴蜀两地商品贸易的平等经商、利益共享的准则之一。由此可见,那时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他们对社会诚信值价体糸的构建,着实令今人有些汗颜。</h3> <h3> 这座位于如今古镇北端出入口处的“风雨亭”,可谓是古镇的地标性建筑。它呈六面三叠层,六六谓之顺,三三喻之久,可谓一座风雨亭,守望着古镇三百年的风雨,道尽古镇岁月的沧桑。</h3> <h3> 徜徉于古镇,扑面而来的是幽怀意识的清风,留给人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心灵感受,或者说是一怀乡愁的荡漾。</h3><h3> 这里约300户的原住居民,大都保持着先民那种视土如命、生活简朴的作人观念,都以自己是古镇人而感到自豪。他们除了地里的劳作外,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原住户,都开设了客栈这一商业行业,笑迎每天前来这里观光的成百上千名外地游客。</h3><h3> 这里除了原始的客栈行业外,很少见到有现代商业信息的浸入。沿街吃的或卖的,都是当地的土特产之物,这与别的古镇就经营理念而言,完全可用“古、朴、诚、明”四字来概括。古,即民风淳厚古朴;朴,即原住居民勤劳朴实;诚,即交易童叟无欺;明,即待人文明友好。</h3> <h3> 夜幕下的古镇,凉风习习。打烊的街道上,行人渐少,显得十分的幽静。一家居民正办丧事的那如泣如诉的唢呐声,将这古镇的远古情思送入深沉的黑夜之中,让人更凭添了许些对这座古镇的前世今生的遥想与祝福。</h3> <h3> 这是一次心灵的漫步,更是一种对失落农耕文明的追溯之旅。在这里,我沐着清凉的山风,聆听着脚下那笋溪河淙淙流淌的弦歌声,心,是如此的平复而泰若。竟管明天我将告别这里而走向另一心灵小憩地,作为这个古镇的匆匆一介过客,已足矣。</h3> <h3> 这些形象直观较好地展了中山古镇及其周边的十八景,向每一位游客叙述着古镇的前世今生,展示着古镇独特而又迷人的风貌。撷釆片叶附于此,以资补本文漏缺之憾。</h3><h3> 一一是夜记于中山古镇客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