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经送珍宝 分享写作经验 品味人生智慧——记曹衍海老师

曹祥才

<h3>  曹衍海老师?对!他是曾经当过老师的,但人们更多是称他为曹主任或曹局长。老师、主任、局长这三个称谓中,我最有感觉的还是他的“曹老师”这一身份。他当县政研室主任时,我在乡镇当副镇长,知晓他是县里有名的笔杆子,未曾谋面亦无交集,算是我知他名他却不知有我的陌生人吧;他当县教育局局长时,我在阳新高中当教师,面是见过的,因是本家太公的缘故曾敬过他一杯酒,除此再无交往,这一杯酒的故事也是事隔多年后他说出来的,而我却早已忘了。算是他为官我为民的陌路人吧。 真正与他有深入的接触并有了敬佩之情是他从局长的位子上退下来赋闲在家之后。去年五月份夫人虞老师因写一篇文章,党校王志强校长请他来把关,反反复复,历七日有余,易数十稿,终成。他总是很耐心地看,很精准地提建议,不厌其烦地引导……夫人说,这篇文字写下来,过程真是煎熬,可收获不是一般的大,从中学到了不少的写作技巧呢。我说,人家是在真心教你写文字啊,什么时候有机会了我也跟曹老师学学写文章去。<br></h3> <h3>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果不其然,今年的一月这样的机会就真的到来了。为了提高党校年轻教师的写作水平,王志强校长邀曹衍海老师到党校讲授公文写作课。于是,我便有了蹭课的机会。 曹老师的课开讲在一月二十九号,结束在七月三十号,历时半年,计有五讲:一,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二,语言是文章的丰釆;三,结构是文章的筋骨;四,素材是文章的血脉;五,调研是文章的源泉。曹老师一开讲,老将出马,一个顶俩。除了党校教师外,部分单位领导打听到消息纷纷派员学习,先后有住建局、 经贸局 、档案局 、 木港镇 、黄颡口镇等乡镇科局的笔杆子们加入学习的队伍。 记得曹老师第一讲的开场白是:头上无人,笔下有路。他从自身经历说起,一个农民的儿子,十足的穷小子,师范毕业到乡下教书,而后到镇政府当个小秘书,再到镇党政办主任,接着到县政研室副主任、主任,最后至县教育局局长,一路文字写过来,一路酸甜苦辣,此中滋味谁人能解?<br></h3> <h3>  曹老师的课有旧式文人味,不用电脑,不用多媒体,教具简单到极至——一人一桌一白板一支笔一日记本一杯茶,点题、破题、论证,打开话匣子,不甚标准的太子普通话抑扬顿挫,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各色故事、各种趣谈、诗词歌赋、小曲小调,信手拈来,任意组合,却是恰恰好,仿佛胸藏百万甲兵似的,指挥若定。兴起处,吊开嗓子还能来一段京剧呢,至于流行歌曲喊上一嗓子,也是时有的。很是吸引人,一节课,三个小时,一晃而过,学员们沉浸其中还没回过味转过神来就结束了。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林嗣环的《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遥闻深巷中犬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r></h3> <h3>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惊叹于一个年近六十岁的人,如此的博闻强识,如此的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如此的语言鲜活、事例新颖……作为一个正当年的教师,说实话,我亦自愧不如。 听夫人虞老师说,曹衍海老师之所以历时半年才讲完五讲,是因为他每授一次课从构思到搜集资料到备课到开讲,每一个环节都是反复斟酌、锤炼而成的,直到胸有成竹时,才约定开讲。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真是让人钦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言不虚。曹衍海老师提携后进不遗余力,集数十年之写作经验倾囊而授毫不保留,推心置腹分享工作生活经验唯恐后学走弯路,此中情怀此中智慧足让末学后进铭感于心受益终生。 我也是一名教师,我想我要努力成为跟曹衍海老师一样有为能引领他人点燃他人的老师。听曹老师的课,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写作方法,更多的是做人做事治学的态度与智慧。 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再听曹老师授一次课呢?真的很期盼!<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