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杂记

玉米

<h3>  京都之行,原安排在十一月下旬,那时的原野、庭院、寺庙,乃至街巷,都被秋叶所笼罩,尤其是岚山和一些寺庙、神社等著名的赏枫之处,更是秋色迷人。从古代起,日本人就把秋天看红叶叫做“红叶狩”,这一个“狩”字,就凸显了人们对赏枫的执著之心和沉迷之情。由于一些事情的耽搁,真正成行已近十二月中旬。 飞机从浦东机场起飞后一直在云层上飞行,自舷窗往外望去,下面是白色的云层,上面是湛蓝的天空,机翼在阳光下闪射着刺眼的银光。此时有种错觉,飞机似乎静止地悬浮在这空阔而缺乏参照物的空间里。一个多小时后,飞机下降到云层里,窗外白茫茫一片。不一会儿,下方露出了大海,紧接着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岛屿,不远处可以看见海岸线。此时,天空阴沉沉的,海水呈凝重的铅灰色,一些小轮船行驶其上,在灰色的海面上拖曳出条条细长的白线。这就是濑户内海了,关西机场就要到了,京都之行开始了。飞机即将下落滑行时,突然看见一只大鸟,不知是鹤还是鹭,在离飞机不远处翩然而落,停在一根桩子上。先觉新奇,随即细思极恐,这可是航空大忌,但愿这大鸟只是偶然过客。 <h1>  </h1></h3> <h3> <b>  初识京都</b> 这次京都之行,采用了十三天的自由行方式,而非走马观花式的跟团旅行。入住的是老城区民宿,以便能较深入地品味日本最日常的生活气息。即将入住的民宿位于上京区的传统町屋区。由于相差一个时区,接我们的面包车从机场驶近京都市区时,已是当地时间六点,天色全黑,街灯俱明。当车径直驶入老城区时,京都给人的初始感觉像是穿越,不是向前进入了一个现代而繁华的世界,而是向后退到了一个留存于记忆中的世界,带有老照片上那温暖而暗淡的色调。这种穿越感,在此行中基本伴随了全程。不甚宽阔的街道,稀疏昏暗的街灯,街两边都是并不高大的老式房屋,唯一带有现代气息的就是川流不息的汽车,车灯的密度与亮度使街灯显得相当寒碜。车越前行,街道越窄,行人与车流越稀。待车停时,发现是在一条小街巷内,路上空无一人,偶尔有车驶过,街灯的亮度只能照亮灯下不大的一片,街灯稀疏的排列使得小街明暗相间,街两旁的房屋影影绰绰。此时寒风渐起,吹去了白天剩余的那点暖意,站在空荡幽暗的小巷里,那种黄昏时刻独在异乡的孤独与落寞油然而生。司机帮我们找到一座单开间的小二楼,这就是我们将要入住十几天的民宿。安顿完毕,就出门寻找便利店以购买做晚餐的食料。此时,天上飘着雨丝,小巷里一片幽静,行人稀见,湿漉漉的路面反射着微光,路旁窗户里射出的温暖灯光,更衬托出小巷的凄冷,这就是首次行走在京都小街巷上的感觉。 公元794年至1868年,在这一千多年间,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都城,直到明治维新,才将首都迁至江户,并改名为东京。长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京都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遗迹,世界文化遗产竟有十七处。城不大,却有一千多座庙宇和神社,在大街和小巷,随处都能看见。仅我们所住之处附近,方圆几百米的范围内,就有寺庙和神社不下四五处。为了保护这传统文化,京都是日本甚至是世界上景观政策执行最严格的城市。整个城市分区实施不同级别的景观保护政策,市中心干线两侧的建筑限高为31米,传统町屋区的限高为15米。原本不想在此引用这些枯燥的数字,但由于笔拙,不借此无法描述京都街景的大致状况。 游走在小街巷里,看见两侧房屋大多只有两层高,多数已年代久远,但都修葺完好。褐灰色的砖墙,未塗漆的木质隔扇门窗,散发着悠悠的沧桑气息。街巷虽陋小,却很洁净,不见灰尘与废弃物。行走其间,除了驶过汽车的轮胎磨地声外,几乎听不见其它声响。许多人家门口都砌有花池,大者栽着松柏或红枫;小者也就一尺见方,下铺白石子,放置数盆小花,花的长势都不错,显然有人经常打理。小巷里,还有些精致的小院落夹杂其中,风格有和式与西洋式,格调虽有不同,并不觉得冲突,因而不至于显得那么单调。院落都不大,院内大多植有树木,常有松柏那虬曲苍劲的枝条探出墙外,亦可见墙头上的枝条稀疏地挂着几片残存的红叶。 <br></h3> <h3> <b>初冬的红叶狩</b> 第二天,即去岚山,据网上传说,似乎那儿还有可能看见最后的红叶。到了岚山,先去渡月桥,此桥得名于前人“似满月过桥般”的诗句,是岚山的著名景点,一桥横跨桂川,不施油漆的方木栏杆,显出了桥的质朴。桥头还真有一棵枫树依然红叶盈枝,除此之外。宽阔的桂川两岸不见一丝红艳之色。树旁不断有游客与之合影,聊解无枫可赏之憾。从桥上望去,枯水期的桂川露出了大片的河床,河滩中石块嶙峋,安静的河水似乎停止了流动,水色黝黯却清澈,水底石块与水草历历可见。河两岸枫树那粗大而光秃的枝条伸向天空,凉风掠过空旷的河床,头顶的云层压得很低,苍茫茫,萧瑟瑟。难以想象,不久前的此地,还是红叶蔽谷,游人如织,旖旎艳丽。 下桥不远便是天龙寺,山门就开在游客熙攘的购物街边,似乎沾了些烟火气。入了山门,踏碎石路前行,一路上,有苍松翠柏依坡而立,亦有竹篱庭院花树环绕,几缕云雾飘荡在远处的岚山上,烟火气已荡然无存。寺庙前,游客纷纷在购买被称作御守的护身符,虽不信神,亦购买数枚以赠朋友,原因是此时心中有一种空明澄净的感觉,不想违拂此境此情,也想通过御守将此感觉带给朋友。 离开寺庙时,路边山坡上的云层已经压低到庙宇的屋脊上,呈一种灰蓝色,在阳光的作用,有着丰富的层次与深浅,不是那么混沌一片。这景色没能维持多久,仅一会儿此景就随云散而逝,但这美好的片刻已使我不枉岚山一行。 天龙寺不远就是常寂光寺,风闻那里庭院里的秋枫有一种很精致的美。待我们到时,已是时过境迁,只翻拍了寺门口的一张秋景照片留作纪念。 红叶狩的最后一处是东福寺,此寺占地很广,红叶以气势著名。进寺时,天气阴冷,天空是一片毫无生气的灰白色。寺内极空旷,游客稀少,冷风在宏大的庙堂之间扫过,肃杀之气随风而起。寺西侧有一大片依山而建的庭院。一入庭院,就见满眼的红色,曲廊、殿堂之间的空地上,皆是树干粗大的枫树,枝条上的红叶大都已落,却在地面上铺上了厚厚一层,就连殿堂旁那修剪整齐的常绿树篱也覆上了一层红顶盖。院中有一条叫做洗玉涧的小河,一座名为通天桥的廊桥横跨河上,两侧的河坡上铺着厚厚的红叶,水上漂浮的落叶也河面变得色彩斑斓,就在十几天前还可以在这桥上欣赏那夹河蔽日的艳红盛景。院内尚有几株枫树上残存一些红叶,其叶红得极其艳丽,似乎是以残余的生命力来迸发出最后的灿烂。同为红叶,树上的鲜红如火,地上的却黯然失色,神采也就随着生命力一同消逝。 <br></h3> <h3> <b>  云彩与鸭川</b> 京都的天空,不论阴晴与早晚,大多数时候都有很好看的云彩。云层一般都很低,很浓厚,似乎就悬浮在头顶上不远处。云朵或聚片,或游离,其色也依天气阴晴有黑、灰、白之分。这低而多变的云彩,不同于寻常初冬那天高云淡的景象。在我们的整个京都之行中,无论是在街巷、神社,或者在河川上,云彩都是不离不弃,成为眼前美景的一部分。 鸭川,是京都市内很美的一条河流,南北贯穿市区,用古朴的石块砌成河岸。河水清浅,岸柳依依。河水清澈到能看清水下的石块。河面上游弋着一些鸭子和其它水鸟。从桥上看去,河两边是带有二十世纪上半叶那种工业化初期风格的建筑,古朴而凝重。远眺,可以看见远山那起伏的轮廓线。相比较白天,更喜欢傍晚时的鸭川。走在游人甚少的河岸上,晚风拂面,水波粼粼。此时虽已初冬,感受到的不是寒冷,而是一种沁入身心的清冽。鸭川最美的时刻就是落日。此时,太阳已落到西岸的房屋后,天空还残留着它的余晖,霞光从云层里透射出来,平缓流淌的河水以及两岸的房屋都沐浴在在一片淡金色的霞光中。倒映在水里的云彩,微风吹起的水纹,露出水面的石块,使整个鸭川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几只白鹭静静地伫立在浅水里,时而有水鸟掠过水面, 它们的身上也披着一层淡淡的霞光。两岸房屋那黯红砖墙的色彩也随之明快了起来。这是一种艳丽而静穆的美。此时的鸭川一改白日的清纯与质朴,换上了艳丽的晚妆。这也是鸭川让人百看不厌的原因。 <br></h3> <h3> <b>  花见小路及建仁寺</b> 花见小路,位于祗园附近,是条南北走向,长约两里的古老小街,是最能体现京都古风情的地方。花见,在日语中就是赏花之意。不过,这里已无花可赏。从江户时代起,这里就是日本最有格调的风月之地,也是日本目前为数不多尚能看到艺伎的场所。路面以麻石铺成,两侧大都是料理店、居酒屋和茶屋,其中的高级料理店提供艺伎演出服务。房屋依旧保持着百年前江户时代的风貌。木质的门窗和墙面,二楼的窗户被细密的竹帘遮挡着。门前还立有低矮的木质格栅,檐下悬着和式灯笼。虽然已经近傍晚,但街两侧大多数的店铺仍门扉紧闭,行走于街上的基本都是游客。其中,一些身着和服的姑娘,构成了这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她们的头上梳起发髻,别上细长的簪子,身上的和服,或素雅,或艳丽,白棉袜配上厚底的木屐,踮着碎步,袅袅婷婷,款款而行,簪子上的吊坠也随之微微晃动。其实`这些穿和服的女孩,大都是外国游客。穿上和服,行走在古街上,给己,也给人营造一种融入感。和服的结构很复杂,着装时可以进行较大的调整,因而能修正体型上的缺陷,显得身姿优雅妙曼,所以看着身穿和服女孩的背影,能欣赏到一种柔曼的美。天色渐晚,小路也变得晦暗起来,老房屋那深色的木质门窗也逐渐隐退到阴影里,木质墙面在夕照下,那反差极大的木纹,犹如迟暮美人脸上的皱纹,已难寻昔日的美艳,留下的只是对时过境迁的感慨。 建仁寺,在花见小路附近,是京都最古老的寺庙。它没有东福寺那样气势宏大,也没有清水寺那样游客熙攘。在暮色中走进建仁寺,最大的感觉就是清寂。寺庙中,游客稀少。夕阳越过院墙斜射进来,在空旷的庭院里,有几个游客面朝着夕阳,就这么静静地坐在屋前的廊檐下,享受着这初冬的暖阳,其中还有人手持书卷在读。夕照在他们身后拖出了长长的身影。此时宽敞的殿堂里空寂无人,夕阳通过木格门射进来,在铺着竹席的地面上投射出明暗交错的条格纹。远处,有一位身着和服的女子携一幼童穿过长廊,逆射的光线,勾画出柔美安详的画面。随着阴影的拉长,天色渐暗,室外的庭院里,树木影影绰绰,只辩其型,不辩其色,只有那残存的几片枫叶,在弱光下,顽强地展示着它们的艳红色。寺院里,游客多已离开了,但在廊檐下,依然有一人静静地坐着,似无归意。孤寂的小院,静坐不动的身影,一院,一人,物我两静。身处这宁静之中,不知怎么想起了一种声音,那就是“晚钟”,夕阳,古寺,晚钟,这是古诗中的意境。眼前,这钟声就响在心里了。此刻,觉得时间似乎静止了,就像这么一直待着。 <br></h3> <h3>  白川,是花见小路北面的一条小河,向西流入鸭川。河南岸,临水而建的茶屋鳞次栉比,这里也是寻觅江户风情的极佳之处。在河两岸,春有樱花,秋有红枫,酒楼茶肆掩隐在花树丛中。河上有一小桥,巽桥。上此桥可通览白川之景。此时已暮色四合,河岸上楼阁的灯光穿过树丛透射出来,窗外的枫叶被灯光照得通红。日落后的余晖给黯色的河面洒上了一片淡银色。竟然有一只灰蓝色的鹤,静静地伫立在水里,久久不动。灯火通明的楼阁,泛着银波的小河,老僧入定似的灰鹤,这三者定格在一个画面中。“就是睡梦中,枕下也传来你的流水声”,这是刻在白川路边诗牌上的诗句。白川,虽是匆匆一瞥,但记忆中的流水声仍会时时响起。 <br></h3> <h3>  初冬的京都,已洗净铅华,卸去盛装,没有了春樱秋枫的绮丽。素面示人的京都,更能让人触及到它内在的丽质。古今交融,恬静安详,这就是京都十三日行得到的感觉。<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