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曾龙艺术随笔

巨匠书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彭曾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字玄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肃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肃省陇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彭曾龙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艺术随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关国画的雅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彭曾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艺术的雅俗,尤其是书画作品,与色彩和内容无关,也就是说一幅画的高雅不取决于物像的类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古就有画“春宫”者,画“富贵”和“野逸”者……且无高低贵贱。物像正所谓物像,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相,万物有灵,都有各自的相,而艺术之雅俗来自于世人“多情”的说谈罢了!然物像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由心生,情景交融便产生情景,情景通过艺术家舍取雕琢形成意境,艺术家通过摆弄物像的表情能传达出不同的意境。同一物像每个独立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雅俗取决于独立的人的内心对物像的认知和自身审美的修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并非画面中画佛有所谓的禅道,作品就脱俗高雅,真正高雅的作品是不见佛寺却能听到佛语,如伲云林作品 ,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即雅俗从心中来而不取决于物像表面,所谓内美静中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彭曾龙作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彭曾龙作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彭曾龙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浅谈山水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彭曾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画的美和审美标准一般有,气韵生动、古法用笔、传移摹写、应物象形、苦心经营、随类赋彩等基本法则。学习国画,用墨从单一到多变,物体的形态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练,只有经历这样一个绘画过程,作品才能脱胎换骨,通过形象展现意象。优秀的作品离不开时间的磨砺。我们要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长久的练习,这样才能具有深厚的笔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于山水画来说,设色十分重要。黄宾虹以点染之法来表现色彩,展现出通透而富有体积感的画面。仔细观察和研究中国画里的设色会发现,中国画的设色多以“装饰”和搭配有关,设色不一定要按照现实物体的颜色,重点表达画外的思想和作者在某个环境下的感受。国画里的设色并不像西洋画里有互补色等,敦煌壁画里的图案组合和颜色搭配可以说是精妙绝伦,那里怕是中国“设计学”和色彩搭配的宝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古人看来,把大自然融入笔墨之中,是一种表现“天人合一”理念的方式,造化很美,笔下造出造化又被称为夺造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追求 外师造化,内得法则。清代石涛认为,必须“深入物理”,才能“曲尽物态”,进而“物我交融”。我们只有先研究描绘对象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形象,从而把自然物象和人融合到一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意山水画对笔墨意境的追求方式十分广泛。无论是对山水、树石的描绘,还是对房屋、人物的点缀,都要求自由洒脱、简约、概括。往往寥寥几笔,就会形成耐人寻味的景色。洒脱的用笔、富有变化的墨色、分明的空间分布、连贯的气韵,都能给人带来源于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感受。同时,不同画者运用不同的用笔、用墨、用色方式,所表现出的意境也各有不同,但都追求一个原则,那就是“天人合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画是笔墨的艺术,以笔为筋骨,以墨为血肉,筋骨要求“以书入画”,血肉要求墨色丰富。而水则是灵魂,水与墨是相辅相成的,墨无水不活,水无墨不贵。同时作为中国画的重要载体宣纸,也能为作品带来丰富的变化,四季的不同、空气中所含水分的多少纸的存放时间等,也会使水墨在宣纸上表现出不同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画要求画者在师法造化之后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画的发展也随着这一境界的提升产生了不求形似的美学思想。拥有这一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元代倪瓒。他的作品寥寥数笔、不求形似,却有超凡脱俗的意境。写意山水画的创作强调随心所欲的主观感受。绘画时既不能刻意追求形似,也不能脱离自然物象的规律。近代学者陈师曾在《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中写道:“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 但这里的不求形似又不是脱离现实物象,而是“得意忘形”。南朝宋人宗炳《山水画叙》中言“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这里的形体和颜色指眼睛看到的物像,又指自己看到外景,色,后自己的处理。画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要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展现出具有时代感的创新精神。而这种精神特点除临摹古人之外,就是要怎样把现实描绘图纸中,这就出现了一个词写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生指把物像描绘生动。这里的“写”异同于书法里的写。同者;指下笔概括,注重起收、明快、及“一波三折”等,并将物像加以主观臆断,进行人格化、学术化、不描摹。异者;“写”又不同于写字,下笔要避免套路化,避免呆板、造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里的生指生动,指物像的各种常态和偶态所表现出的一种张力,一种气息。写生也就是用美术技法加个人性情去捕捉和“摆弄”物像的“表情”。总而言之,笔墨当随时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彭曾龙作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彭曾龙作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彭曾龙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画出售,交流联系方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微信 PZL18822403515</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