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养一壶

逍遥剑客悦心堂主

<h3>说:时光匆匆如流水,流年不尽影难追;然:水尚可倒流,而时光呢,匆匆一去不回头。想写写关于紫砂开壶养壶这个念头,至少有五年以上了,至今未成。期间或许有对紫砂认知不足而不敢整理的因素,但更多的也许是各种懒使然吧,今日姑且写了吧,错了再改。中国文化最大的好处就是总能为自己的不为找到理由,只要想找。<br></h3> <h3>造型多变的紫砂壶中,有一种款式经久不衰——石瓢壶,作为紫砂经典器型,在紫砂收藏圈有“壶中百变,首推石瓢”之美誉。世代更迭,爱好者众。堂主亦是其拥趸,如景舟石瓢,子冶石瓢,汉棠石瓢,高矮石瓢,瘦石瓢等等,统统都稀饭。<br></h3> <h3>用一无油容器放满清水,将壶盖儿用软布包好与壶一起慢放其中,开中火。注意事项: 1、要在冷水时放入紫砂壶,让它和清水一同升温。 2、放置紫砂壶的容器一定要高于紫砂壶,让壶全部浸泡在清水中。 3、在清水马上就要沸腾前,记得往容器中放入茶叶。沸腾之后,将中火转为小火,在继续煮上两到三分钟,放入茶叶的清水变色关火,放凉后再将紫砂壶取出,擦干晾置待用。</h3> <h3>一把新壶,开壶后待启用。为便于观察,用两把做比较,可直观看到养壶前后的差异,就是包浆之美。<br></h3> <h3>什么是壶的包浆呢,包浆是在悠悠岁月中的氧化,摩挲中的光滑,乃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沉淀,逐步构成的外表皮壳。滑熟可喜,幽光沉寂,是有了年岁的标记,显露一种温存的旧气。</h3> <h3>正山小种养壶略有几分奢侈,好在堂主属于因壶而茶者,亦就无所谓了。世间万物,可迷,但不必痴迷,无论是茶抑或者壶,均是为人服务的,体会其乐,享受其美,知其三味就可以了吧。</h3> <h3>提壶注水,茶遇水而唤醒,屋子里慢慢飘起了茶香,深吸一口,很美。心若再静,可听水落壶中的声音,特别。</h3> <h3>壶分内外养之说,所谓内养,冲泡后的茶汤留置壶中,傍晚或临睡前清理好;</h3> <h3>所谓外养,即收集茶汤淋至壶身。<br></h3> <h3>温润的茶汤,滋养着壶的灵魂。世间万物皆有互为加分一说,不知是茶成全了壶,还是壶造就了茶,总之茶壶茶壶,茶离不开壶。这是合作共赢的典范,成全了别人,也就成全了自己。</h3> <h3>轻柔的毛刷,拂过壶身。每一遍拂拭,就多了一层包浆,只是人们往往心急罢了,希望汤色去掉,即成包浆。若是如此,包浆之美也许就不会为壶友所追崇了吧。只需相信,时间滑过,必有其痕,时光不语,静待花开,心平气和,淡泊流年;不也是养壶中的悟吗😊</h3> <h3>闲暇的时候一壶在手,随意的摩挲(必须在双手清洁无油的状态下进行)。寒冷的季节里,可以在泡完茶之后倒尽茶汤,趁着余温摩挲,一方面“养”壶,一方面暖手,经年累月下来,如同盘核桃般的让紫砂壶上浆。<br></h3> <h3>冲淋之后,用一干静而柔软的布,轻擦壶身,环绕擦拭壶内壁,包括壶底、内沿以及壶钮和口流处。 </h3> <h3>特别提示:壶盖口沿处,沿接缝处细细擦拭一圈。这是泡养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茶痕的细节处。<br></h3> <h3>将壶口向下,择一安全地方自然晾干,实行干五休二是个不错的主意,壶也得如人一般,休养生息。八字秘诀:勤泡、勤洗、通风、阴干。如此往复,余下的就是安静的等待,一把好壶的到来。<br></h3> <h3>养过第一天,变化不明显,交给时间去吧。写这一小段,以后小店的客户就直接可以用上了吧。</h3> <h3>一把壶从开始泡第一壶茶的时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较暗沉,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经过茶汤的滋养,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其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效果了。<br></h3> <h3>紫砂壶的包浆过程乃是融入了时间的打磨和玩壶者情感的渗入,在喝茶的过程中,用手轻抚爱壶,放松身心的同时,对壶的喜爱尤甚。久而久之,形成“人养壶壶养人”的精神境界。<br></h3> <h3>悦心堂,一个由内而外的爱壶之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