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b><br></h3> <h3><b>我热爱长城,因为长城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我热爱长城,因为长城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是优秀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是灿烂文明历史的象征。
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长期传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唱出了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唤起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忱。
</b></h3><h3><b><br></b></h3> <h3><b>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八达岭长城,在课堂读了有关长城的课文,长城就深深的烙印在脑海中。入伍后,军人职责又与伟大长城紧密相联,更增强了对长城的热爱。我不是研究长城的学者,但这些年走过多处长城景点或遗址,特别是退休后,总想走遍万里长城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景点或遗址,用身体去感受长城,用镜头去记录长城,用美篇去赞美长城。基于这种想法,我准备按九边十三镇编辑创作明长城美篇,把走过或准备走的明长城风貌展示出来,以供自赏和分享。</b></h3> <h1><b>明长城概况</b></h1> <h3><b> 明长城九边十三镇
九边就是由九个重镇,各负责一段长城,也称为九镇。每镇设一个总兵,相当于军区总司令,和现代的军区概念非常相似。
九边大体上是沿着万里长城规划的,从鸭绿江到山海关再到嘉峪关,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到了明世宗朱厚熜时期,为了加强北京的防护,增设昌平镇和真保镇。
明神宗万历年间,明朝西北和东北都遇到强敌,于是在固原镇分出临洮镇,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称为九边十三镇。</b></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 延绥镇</b></h3><h3><b>延绥镇又称榆林镇,总兵府驻榆林城。所辖边墙东起清水营(府谷县北)黄河岸,经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诸县,西达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东境)界,长600公里。长城沿线划为东、中、西三路防守,共辖三十六座城堡。其中以东路的神木、孤山、清水诸营堡,中路的榆林、鱼河、清平等堡,西路的安边、定边等堡最为重要。</b></h3><h3><b>据史籍记载,明成化年间,蒙古贵族首领毛里孩经常侵扰延、绥、榆、神、府等地。为了巩固边防,阻挡外族南下,成化十年(1474年)闰六月,延绥镇都御史余子俊奏准朝廷修筑边墙(即明长城),率领民众4万余人,“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垒,或挑堑”,历时3个月完成,并沿长城城设了三十六营堡。</b></h3> <h1><b>府谷段长城</b></h1> <h3><b>在府谷境内,长城是东起莲花辿保河台,与山西河曲县长城隔河相望,西至新民陈峁村(逼鲁墩)止,与神木境内长城相连。沿路据险为塞,高墩星列,城堡相连,缘边山巅或5里十里便有烽火墩台,经麻镇、大岔、清水、赵武家湾、木瓜、庙沟门、三道沟,全长100公里。府谷长城境内有墩台155个,最完整的墩台是龙王庙长城墩台,清水转角楼长城墩台。</b></h3> <h3><b>府谷县境内的明长城全都是夯土板筑成,平均夯土厚为10-12厘米。城墙土质多以坚硬的粘土为主,加少许细沙拌水搅匀,有些地段的城墙夯土层中还隔层夹有石块等杂物。</b><br></h3> <h3><b>黄甫川堡</b></h3> <h3><b>位于陕西省府谷县北60公里,是长城入延绥镇第一营堡。明天顺年间(1457-1465)始建于府谷县城东北80里的皇甫川谷,弘治中添设关城,万历35年包砖。黄甫川堡为延绥镇东路所辖神木道九营堡之一,驻兵369名,马214匹,游击一员。所辖长城“三十里二百十一步,墩台二十八座。”</b></h3> <h3><b>今堡城已毁,仅有一座较好砖券拱门。</b><br></h3> <h3><b>龙王庙墩台</b></h3> <h3><b>位于新民镇龙王庙村河对岸的山坡上,是府谷县明长城线上的一处重要的军事实施。城墩正视象梯形,座周边长10米,高11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墩体内填夯土、外砌青砖,高大状观。券室内有石门、石阶、哨口,墩顶有垛口,掩体等设置。入沿墩内石阶而上,可进入内室至墩顶。因其现状较完整,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3> <h3><b>转角楼墩台</b></h3> <h3><b>位于清水镇转角楼村西北约2公里处的墩峁山上,</b><b>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始</b><b>建于明成化年间。墩体正视呈梯形,下底边长11米,上顶边长8米,高11.5米,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墩体内填夯土,外砌青砖,雄伟高大。券室内有砖拱门洞,石阶、哨口。墩顶有垛口,掩体等。沿墩内拾阶而上,可直达墩顶。</b></h3> <h1><b>神木段长城</b></h1> <h3><b>神木县明长城从府谷县陈家峁村向西南入神木县永兴办事处斗峁沟村,其后继续向西南方向横贯七个镇办34个村,一直到高家堡镇出神木县境,全长约125公里,共有墩台186座。</b><b>目前神木县还存永兴堡、神木堡、高家堡遗址。当年延</b><b>绥镇下设东路参将就驻神木堡。</b></h3><h3><b></b></h3> <h3><b>神木县境内明长城为明代延绥镇所筑的东路长城的一部分,先后经历五次修缮,历时184年而成。第一次在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由都督王植筑城堡墩台;第二次在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由尚书王锐添设堡墩,接着又由巡抚卢祥继之;第三次在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巡抚延绥镇都御史余子俊创修边墙(又名夹道);第四次在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由神木镇张守忠增修夹墙;第五次在万历年间,由巡抚赵守约再次重修墩台。其中第三次修筑规模最为浩大。</b></h3> <h3><b>柏林堡</b></h3> <h3><b>柏林堡位于神木县解家堡乡境内,距离神木县城25公里,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初年,是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堡之一。明代柏林堡驻兵多达627名,另配骡马223匹,可谓是兵强马壮。</b></h3> <h3><b>水头沟墩台</b></h3> <h3><b>水头沟墩台地处店塔镇水头沟村和永兴办事处糜地沟村交界处,是神木县境内长城遗址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墩台,1982年被神木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保护文物,并立保护石碑。</b></h3> <h1><b>榆林段长城</b></h1> <h3><b>榆林境内的城墙自东接神木县高家堡边墙入境,经由建安堡、双山堡、常乐堡、保宁堡,西接横山县波罗堡出境,蜿蜒100多公里,有烽火台210多座。</b><br></h3> <h3><b>建安堡</b></h3> <h3><b>双山堡</b></h3> <h3><b>常乐堡一镇北台东翼</b></h3> <h3><b>保宁堡一镇北台西翼</b></h3> <h1><b>镇北台长城</b></h1> <h3><b style="font-size: medium;">位于陕西榆林市城北4公里的红山顶上,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又被称为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北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b></h3> <h3><b>2018年6月29日,我和小青去甘南自驾游,途经陕西榆林,顺路游览了明长城镇北台和与之毗邻的红石峡。</b></h3> <h3><b>红石峡</b></h3> <h3><b>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陕西榆林北3公里处。红石峡红岩对峙,杨柳成荫,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不息,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红石峡谷长约350米,东西对峙,峭拔宏伟。峡内榆溪河水流湍急,景色优美。东崖为雄山寺,西崖为书法石刻。在东西石壁上参差着大小不一的25处石窟。西岸壁上的书法石刻颇为著名,旧时边将、文人来榆林,多在雄山寺豪饮唱和,留下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对联,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字迹苍劲,功力不凡。</b></h3> <h1><b>横山段长城</b></h1> <h3><b>横山古长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西北部,为古代重要军事设施之一。</b><b>境内明长城东起波罗镇的孔墩,西到塔湾的树梁,呈东北向西南走向,由榆林市向西南延入县境,经波罗横山折向南,再经雷龙湾、赵石畔、塔湾后进入靖边县。主要</b><b>布在横山县波罗、横山、雷龙湾、赵石畔、塔湾五乡镇,全长107公里。</b></h3> <h3><b>波罗堡</b></h3> <h3><b>波罗堡,位于陕西省横山县境内,</b><b>榆林镇重要关堡。始</b><b>建于北魏,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波罗”为佛经梵语,意喻渡(接引)到彼岸,因城堡西石壁天生巨大石佛而得名。明正统元年(1436)建堡,历经10年建成,万历元年(1578)重修扩建成现存遗迹规模。堡城东南高,西北低,总面积约20公顷,设有四门,东门凝紫、南门重光、大西门凤翥、小西门通顺。主街道宽8m,长500m,建有南瓮城、三官楼、玉帝楼、望胡台和木石牌楼各一个,形成了四楼骑街两牌楼的奇丽景观。</b></h3> <h3><b>古堡历为军事要塞。晋隋唐宋时都在这里设营建寨,李自成、李元吴也曾在此屯兵作战。清顺治十年(1654)设波罗营,辖归德、鱼河、怀远等十营堡,为边塞长城沿线三十六堡之最。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古堡先后增设守备署、州同署、参将府。民国元年(1912)裁撤其它建制改设为镇。古堡经历了无数的战火刀兵,可谓一座铁血城堡,古有“可怜无定河边骨,就是春闺梦里人”的慨叹!国民党时期其八十二师骑兵团、陕北保安指挥部、二十二军骑六师师部先后驻守波罗。1946年10月,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官胡景铎将军在这里发动了震撼西北、影响全国的“横山起义”。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b></h3> <h3><b>怀远堡</b></h3> <h3><b>怀远堡(横山旧城)位于今横山县城南一公里处芦河东岸的柴兴梁村白家梁山上,芦河从城西自西而东流过。</b><b>明长城延绥镇重要关堡。明</b><b>天顺二年(1458年)撤土门堡军移守于此,建怀远堡。</b><b></b></h3> <h3><b>成化七年(1471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加修怀远堡城墙,隆庆六年(1572年)郜光先加高城墙,万历六年(1758年)砖砌牌墙垛口,清雍正九年(1731年)以五堡(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设县,因怀远堡居中,便利而设县址,取“怀柔边远”之意,定名“怀远县”。</b><b>堡内现大都被辟为耕地,有居民二十余户,约150人。</b></h3> <h1><b>靖边段长城</b></h1> <h3><b>长城由横山县西南入靖边县境内,其大致走径为:由杨桥畔乡的瓦窑界向西南经沙沟,过海拔1485米的高墩沙山至盛家峁村。由盛家峁村继续向西南,经龙州乡的胡家梁村至甘沟则村东五华里的地方转为向西,过镇边乡的二台、五台村、麻黄粱至镇靖。由镇靖沿西芦河经席麻弯乡、五梁则乡境至新城乡的磨盘坪村。由磨盘坪村转向西,经赵宫界、瓦窑沟乡的阳巷村至牛山涧乡的马家崾村。由马家崾村继续向西约六华里,出靖边县境而入吴旗县界。</b><br></h3> <h3><b>靖边县境内所辖长城全长81公里,烽火台70余座,所经乡镇10个。现存城堡遗址主要有宥洲城遗址、黄花城遗址、龙洲堡遗址、镇靖堡遗址、清坪堡遗址、镇罗堡遗址、宁寨营堡遗址、新城遗址、李家城遗址、西门台城遗址、芦子关遗址和烟墩山烽火台遗址,保存较好的长城遗址有307国道五台段长城和镇靖明长城。</b></h3> <h3><b>龙州堡</b></h3> <h3><b>龙州(洲)堡,明长城榆林镇关堡。龙州堡在陕西靖边县东北60公里。明成化五年巡抚五锐建,四面深沟, 东西俱通边外要路,清有把总分防。</b><br></h3> <h3><b>清平堡</b></h3> <h3><b>清平堡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境内,明长城延绥镇重要关堡。清平堡西北距大边15里,东至威武40里,西至龙州堡30里。</b>
</h3><h3><br></h3> <h1><b>吴起段长域</b></h1> <h3><b>吴起境内的明长城,由定边县郝家滩乡柳树涧村高家湾,过红柳河,入吴起县境,经周湾镇罗涧村的东湾胡尖山、庆阳山、罗涧崾岘、薛新庄等地,过石拐子河,入长城乡界。在长城乡境内,又经双湾涧、李家湾、增盛涧、孙崾岘、二道坝、边墙渠、营儿峁、代巷、外守沟畔等地,进入靖边县中山涧乡马家洼村边墙壕庄。明长城在吴起境内,经两个乡镇,4个行政村,全长约17公里。沿途有墩台(烽火台)33座。墩台残高5至8米不等,底边长6至8.5米不等。长城城墙残高0.5至4米不等。夯层厚8至13厘米不等。</b><br></h3> <h3><b>此段明长城修筑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由副都御史、延绥巡抚余子俊监修。并经隆庆六年、万历六年两次加高或砌砖。现长城沿线已无包砖。修筑长城时,“因形势,下厚者铲削,稍衍者累筑,绵延相接为边墙”。(《延绥镇志》卷4《余子俊传》)。这段长城由城墙隘口、敌台、城堡、墩台(烽火台)、崖寨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b></h3> <h1><b>定边段长城</b></h1> <h3><b>明代在定边前后修建了五道边墙作为防御体系:成化墙、弘治墙、固原内边(新大边)、正德墙和嘉靖墙,途经13个乡镇,50多个村,</b><b>总长252公里,现</b><b>有墩台遗址200余座。</b></h3> <h3><b style="font-size: medium;">2018年6月30日,我和小青去甘南自驾游,途经陕西榆林,来到安边镇,寻访了明长城安边镇段的</b><b style="font-size: medium;">安边堡遗址和五</b><b style="font-size: medium;">里墩长城。</b></h3> <h3><b>安边堡遗址</b></h3> <h3><b>安边堡,位于定边县城东南40公里的安边镇。明成化9年,由旧安边营堡南迁至此,称新安边营,并撤旧堡守军驻守,分守西路参将府亦驻扎于此,统辖14座城堡。北距旧安边80里,东至永济堡30里。</b></h3> <h3><b>如今,安边堡只剩下一座四四方方的土堆,土堆旁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坍塌的断断续续的堡墙,已找不到曾经门洞的所在,但残留的厚实而高耸的北墙夯土堆,告诉着我们那里曾是一座坚固的城堡。多少古堡在日渐城市化的今天变成空城,而这里至今还住满居民。主街两旁还有许多商铺,和正在修建的楼房。堡子里房屋密布,大多是新建的平房,看起来殷实富足。</b></h3> <h3><b>镇上人告诉我们这里有个长城博物馆,我们到访后才得知是镇上李生程先生个人创办的,他用三年时间寻访了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收集了大量资料和图片,不巧他去定边了,我加了他的微信,以便日后联系。</b></h3> <h3><b>五里墩长城</b></h3> <h3><b>五里墩长城,位于安边镇东南五里,且这段长城有一个保留完好的大墩台,因此被当地人称为“五里墩”。长城在安边这段基本都是平原,周围没有什么制高点,五里墩搞得如此高大,当时的作用主要就是起到瞭望哨和报警作用,爬上墩顶可以观察远处敌情。</b></h3> <h3><b>三五九旅窑洞遗址</b></h3> <h3><b>“三五九旅”窑洞遗址位于定边县城北15公里,盐场堡乡东北1公里处。 1940年5月,中央派遣“三五九”旅四支队2000多指战员驻防定边县盐城堡。当时没有吃处,广大指战员们垒灶为炊;没有住处,自己动手,在花马池畔,长城侧打土窑175孔。开展自力更生打盐生产,拉开了大生产的序幕,支援了革命战争。为边区政府困难的财政注入了新的血液,粉碎了蒋介石对边区政府经济封锁的阴谋,现存窑洞23孔和当年所挖吃水井一眼。</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