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b></h1> <h3> 因为南山牧夫博客的《乡村纪事》描写当年知青下放岳西的情况非常全面、十分精彩,加上我在岳西只待了半年(之后转移下放凤台),就不再重复描述。但是,当年经历的有些片段就象电影蒙太奇一样,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遂再细致书写,权作历史回忆的补充。</h3><h3> 借 粮</h3><h3> 我们每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又没有油水,三个小伙子特别能吃,几个月下来,米缸就要见底了,左思右想,决定到区上去借粮。早晨,我们将最后一碗米加上咸菜煮了满满一大锅,撑饱了肚子就开拔,一路上也无心观看山清水秀,只想着快点借到粮。因为是下山,十几里的山路比较快就到了,经过反复说明理由,区上终于同意借粮200斤聊补无米之炊。欢天喜地之后,我们快速返回,准备生火做饭饱餐一顿。因为年纪最小,董君与宋君照顾我背了60斤米。谁知几泡尿后,原先鼓胀的肚子顿时饥饿,回去又是逐级登山而上,腰酸腿痛、汗流浃背不说,肩负着越来越沉重的米袋,真恨不得将它甩掉,他们两个也一样,我们只好不停地休息。行进中,看到路边村民的小孩子吃着香喷喷的红芋(山芋),口水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了。终于到家了!我们迅速地做了满满一大锅饭,菜当然只有咸菜了。饭吃到嘴里,大概只有80%熟,吃得速度太快,里面嘴皮都烫破了,吃得饱的程度可谓是终身难忘,三个人喘息着躺到床上,肚子太撑也睡不着,几个小时过后才能下地活动。1992年当我来到井冈山,参观朱总司令挑粮的扁担和箩筐,看到红军战士士气高昂地唱的歌词:红米饭,南瓜汤,金丝被,软又黄……此番感同身受,不禁感慨万千。</h3><h3> 砍 柴</h3><h3> 在岳西时,烧火都是从山上砍下来的柴,我们去之前,老乡们已经替我们准备了一堆。以后就要靠我们自己去砍了。砍柴的工具有寸镐,弯刀等,系在腰间的弯刀带子上有个木匣子,刀往里一插即可。砍柴的技术是弯刀往斜里砍省力,足够了用山上的藤条捆住。砍柴往往要往返十几里路,十分费鞋,很快我带去的解放球鞋、布鞋等都穿破了,没办法只好穿起草鞋,哪知道别看老乡光着脚板上下山都步履轻松,对于我们的嫩脚板来说,不经过磨练是穿不了新草鞋的,一趟柴挑下来,所有的脚关节处全磨得血淋淋的,多少天以后才痊愈。一天,天空中撒起了雪粒子,我们的柴火又烧光了,没办法三个人只好又去砍柴,王先海的儿子与我们一起去的。走到山间一片深过人的茅草处,大家说就砍茅草吧,不往山里去了。哪知道茅草也不好砍,很快手指就被草尖割得一道道口子,仔细一看,原来草叶尖的边缘呈锯齿状,怪不得说鲁班爷造锯子是受到茅草的启发呢。雪粒子已经在地上舖洒了一层,我们挑起高高的茅草垛下山。忽然,王先海的儿子大叫一声:有豹子。哎哟哇,顿时头发仿佛都竖了起来,浑身的汗毛孔都通了,只觉得背后一股冷飕飕的凉风,不知道这家伙会从哪里蹿出来,恶狠狠地咬你个鲜血直流。到是王先海的儿子有经验,他轻声叫大家把弯刀握紧,自己掏出一盒火柴,悄悄说:它如果在附近,我就把茅草点着,豹子怕火。大家安静得连心跳都能听见,过了一会儿,他说没事了,因为听不到任何动静。我们问他:你怎么知道有豹子?他指着前面雪地上一串分成五瓣的大脚印说,这个就是豹子的新鲜脚印。回去时虽然肩挑重担,速度却比往常不知道快多少,谁知道那玩意是否悄悄跟在我们后面,看准一块好肉就准备下手呢?</h3><h3> 返 程</h3><h3> 1969年春节过去了,知青们陆续准备返程,我们商量后找到了货车司机,走的是六安的霍山——湖北的英山——岳西的河图——五河的桃李一线。岳西的公路大多是在山半腰盘旋,霍山的山路是在山底蜿蜒,当汽车经过霍山漫水河前后的崇山峻岭时,抬头仰望着两边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我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英山是《在大别山上》(后来改编为安徽的第一部电影《风雪大别山》)的作者、合肥文化大革命中的有名人物刘秀山的家乡,也是我平生第一次进入湖北境内。县城不大,显得十分清秀,路上的细沙非常干净,老百姓讲话与岳西人类似、略有差别。从英山开始,我们就必须长途跋涉了,好在已经习惯了走山路,虽然走平路肯定舒服,但在合肥时我们却不习惯走平路了。一路上的风光让我们左顾右盼,流连忘返。有的地方村口三棵古树参天、生机盎然;在阳光的辉映中,白墙黑瓦的村舍炊烟袅袅,呈现出一派田园诗意般的自然风光。经过漫水河流时,被洪水冲下来的巨石嶙峋,清澈的流水欢畅地流淌着,倒映着蓝天白云,两边的青山满目葱翠,伴随着阵阵松涛,一个人也没有,仿佛是仙境。当时没有照相机,也不懂什么叫旅游,只是觉得美。后来每每想起此情此景,总觉得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好多场景可以在岳西拍取外景。</h3><h3> 技 能</h3><h3> 农闲或阴雨天时,王先海喜欢搞些副业:拉挂面,做斗笠等。我没事就在一旁观察或在他高兴时跟着学。做挂面要在一个巨大的石窝子里揉三百斤面粉,里面掺多少斤盐很有讲究,除了视面有多少,水加几何外,还要看天气如何。和面时王先海把脚洗干净了,高高挽起裤脚,使劲地踩着、和着,然后是醒面。技术活是拉挂面,天气好时,在门口的场院,一排排的竹竿排列开来。拉出的挂面整整齐齐,散发出清香。阴雨天时,头一天醒好的面不能不做,竹竿排列在屋里排不开不说,关键是因为湿度太大,挂面老是往下掉,全家齐上阵,不停地用松树枝、枞树叶烧烤,烟熏火燎,眼泪直流,可是这样一来,做出的挂面实在不能保证质量,卖又不好卖,自己吃又吃不了,惹得王先海不住地骂娘,可惜人不能胜天。岳西的山民很喜欢在农闲时节做斗笠,然后结队挑到英山县去卖,赚点手工钱资补家用。做斗笠破竹篾是个基础与功夫活,一根剖好的合适竹条,王先海能够剖出8根竹篾,我反复使用剖篾刀练习,只能剖出4根,而且厚薄不一,弄不好还会被锋利的蔑刀割破手指,深知此不是一日之功也。</h3><h3> 人 家</h3><h3> 我们生产队劳动或偶尔开会时,我们总感到少一户人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1969年的春天来了,阳光格外明媚,山花烂漫浓郁。一天,我们顺着往沙村方向上山时转入另一个山坳,真所谓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忽然发现了一户人家,走进一看是一对老夫妻,男的已经七十多岁。一问还是我们生产队的,原来在此啊。老夫妻俩的生产完全体现了我国农村典型的自然经济形态,耕种几亩薄地,种植小麦、玉米、山芋、黄豆、棉花等,一小块水田栽稻子。生活除了必需品有人上山来问其需要代为购买外,其余一切都是自给自足:衣服是用棉花在织布机上织出的老粗布,染成深蓝色然后再缝制;稻子用土制的石碓蹬踩去壳筛出米来。因为年纪大了,他们从来也不下山来,怡然自得、与世无争地过着漫长的岁月。</h3><h3> </h3><h3><br></h3> <h3> 2018年5月,50年后重回岳西。</h3> <h3></h3><h3> 2010年我做了精心安排,打听到我们当年住在的房主王先海已经74岁了,特意准备了几箱酒等拟前往探望。谁知安庆地区一夜特大暴雨改变了一切:路都冲坏了。2012年9月12日,44年之后我重回岳西县城,已是旧貌换新颜,徘徊倘佯,旧梦依稀,因为公务在身,没有时间赶到当年下放之处重温往昔。要知道,当年我坐在岳西的山头上,面朝着合肥,心中多么怀念家、想念亲人啊;回城以后,却是几回回梦里回岳西,双手揽怀大别山哟。所以,我常常观看转载的岳西新视频,欣赏朱逢博演唱的《歌唱大别山》,怀念那逝去久远的岳西岁月。</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