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 本文主题是衰老和死亡 * </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 对该主题忌讳的朋友请止步 * </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生的最后大考</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同龄朋友近来都开始奔七,微信群转发的帖子经常与衰老和离世有关,也有人不再避讳交流相关心得。如何理解这两件事情并做好相应的准备,成为我们的一大挑战。出于教师的职业习惯,我把这一挑战称为人生的最后大考。</h3><h3><br></h3><h3>我对于老死的调研和思考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当时还买了几本书,其中有德国人写的《向死而生》,还有一本《相约星期二》,讲一位美国老人在他最后日子里的感悟。</h3> <h3>不过,当时读这些书不是觉得老死已近,而是出于我对所有未知事物的好奇。年过花甲之后,开始认真思考衰老和死亡,也有了几点心得。</h3><h3><br></h3><h3><b><font color="#ff8a00">一、活得长好还是活得短好?</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h3>长寿经常被作为幸福人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在中国,给老人常见的祝福之一就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甚至只要活着就是一切,“好死不如赖活”,“不要比谁活得好,要比谁活的长”。</h3><h3><br></h3><h3>长寿是否等于幸福,实际有很多前提。如果没有温饱、健康和亲情,“贫病交加,孤老终生”,长寿就成为不幸。另外,即使温饱无虞,心智健全,生活能基本自理,也有亲人关心,但因年老体衰觉得人生不再有价值、或不愿意孤老终生,自愿离世对某些老人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有篇文章讲述了加拿大95岁的乔治和94岁的雪莉夫妇恩爱73年,最后选择在亲人的陪伴下同时离世。最近的例子是那位觉得余生已无价值、选择去瑞士安乐死的104岁的澳洲老人。</h3><h3><br></h3><h3>我个人的体会是不要在乎人生的长短。首先,活得长短自己很难控制,活过退休年龄就值得庆贺。而且,活长活短各有利弊。活得短好像吃了亏,但活时有人相伴,走时有人相送,也是一种幸运;而活得长好像是福,但看着亲友们一个个离去,最后孑然一身,长寿的幸福被孤寂的痛苦吞噬。所以,多看消极面,活长活短都不好;多看积极面,活长活短都幸福。</h3><h3><br></h3><h3><b><font color="#ff8a00">二、一场无法回避或作弊的最后大考 </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h3>人生在某种意义上由上学、就业、婚姻、养育、老死等几场大考组成。前几场考试自己多少可以选择考试的内容和难度,甚至不考(选择不上学、不就业、不婚、不育),老死这最后一场考试却是人人必考,无法回避,无法作弊,也找不到枪手替考。</h3><h3><br></h3><h3>前几场考试如考分不高,人生还可以是幸福的。但人生最后一场大考如不得高分,会让我们带着遗憾或悲伤离世。</h3><h3><br></h3><h3>要考好试,就要充分备考。有很多关于如何应对衰老和死亡的文章,读起来典雅高端,但往往过于文艺,用行话来讲,可操作性不强。</h3><h3><br></h3><h3>我把这场人生的最后大考分成“今生小结”、“余生管理”和“临终准备”三部分。</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1)今生小结</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h3>这儿的“今生”不与“来世”相对,而是指我们到今日为止的人生,我认为可从五个方面打分,满分40分。</h3><h3><br></h3><h3>一是<b>身体健康</b>,无大恙,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满分10分。二是<b>人际关系</b>,变得更加宽容、更有同理心和爱心;得到别人的爱,也给别人爱,满分10分。三是<b>心智成长</b>,在保持赤子之心的同时,变得更平和、更睿智、更随心所欲不逾矩,满分8分。四是<b>工作事业</b>,喜欢并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满分7分。五是<b>物质享受</b>,温饱无虞,享受到现代高科技,满分5分。</h3><h3><br></h3><h3>我给自己这样打分。第一项身体健康满分10分,尽管小时候多病,但下乡后至今身体健康。第二项人际关系满分10分,我幸运地从家人、亲友、当年的老师、参加工作后的同事、学生和社会那儿得到很多爱,我也尽可能地把爱给别人。第三项心智成长扣2分得6分,因为虽已在奔七的路上,但还不够睿智。第四项工作事业扣1分得6分,因为务农6年,虽受益匪浅,但时间太长;后来从事的工作,尤其是作为教师,我非常喜欢。第五项物质享受满分5分,虽然少年时饿得晚上睡不着觉,下乡时物质生活苦不堪言,但改革开放后温饱无忧,享受到了彩电、空调、手机等现代便利以及互联网、高铁、飞机等高科技。5项相加,我的今生小结总分是37分。</h3><h3><br></h3><h3>我认识的同龄人绝大多数身体健康,而且在寿命上已活过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皇帝,因此可得满分。在物质享受上也可得高分:温饱无忧,而且男的不必是成吉思汗,就可借助高铁或飞机走得更远,女士也无需是杨贵妃,就可吃到更加新鲜可口的荔枝。确实,也有人耗费更多物质过着奢华的生活,他们的分数是否应该更高?我不能确定。</h3><h3><br></h3><h3>在人际关系、心智成长和工作事业这三项上的分数因人而异,而且差异会很大。一是因为在客观上人和人之间确有差异,更因为在主观上,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差异极大的评价。有人明明智商/情商都不高,但永远自我感觉良好,在“睿智”上给自己打高分。有人明明得到了别人很多的爱,却认为自己在爱与被爱上有巨大“逆差”。</h3><h3><br></h3><h3>在今生小结上,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会得到高分,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会让我们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白过,从而有了过好余生的热情和从容告别人世的底气。</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2)余生管理</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h3>“余生”指从今天到离世的这一段人生。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讲,余生也许很长,还有几十年;也许很短,只有几年、几天,甚至几小时。</h3><h3><br></h3><h3>大部分同龄人的余生应该在几年与几十年之间,但一些人退休之后,就不知道怎么过日子了,没有规划,没有方向,只有越来越多的空虚、孤单、无措和对于日益衰老、来日不长的恐慌。因此,不管余生还有多长,都要应好好规划、管理,找到意义、动力和方向。</h3><h3><br></h3><h3>我认为余生管理应包括身心健康、学习成长、加紧补课、原谅一切,接受衰老、身后安排等6项内容,合计满分50分。</h3><h3><br></h3><h3><b>1. 身心健康</b>(20分) 就是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锻炼,适度营养,适度娱乐,心态平和,有不良情绪能很快摆脱。</h3><h3><br></h3><h3>按说人过六十,很多事情就想开了。但还是有不少人觉得和别人比,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得到,很多地方没去过,很多事没做过,想起来就闷闷不乐。</h3><h3><br></h3><h3>实际上,没有人可以得到一切,以得到/没得到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从根本上就错了。西方有哲人云: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了,但因为人是贪得无厌的,又会被新的欲望纠缠。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感恩已得到的一切,换一个角度看人生:人生只有两种喜剧,一种是得到了想要的,另一种是把没得到的东西看透了。</h3><h3><br></h3><h3>老年人如何做到心平气和,身心健康,在网上和书上有太多的建议,这儿就不赘述了。</h3><h3><br></h3><h3><b>2. 学习成长</b>(10分) 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健康状况,继续学习各种知识、技能,莳花弄草,唱歌跳舞,拍照摄像,弹琴作诗,练字习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这样余生就不会空虚和茫然。</h3><h3><br></h3><h3>现在网上有很多所谓秘闻和禁文,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加油添醋、营养可疑,偶尔看看解个闷,看多了既浪费宝贵的余生,也容易搅乱心情。因此,不要沉迷于手机和互联网,而要不断学习,继续成长,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样也更有利于身心健康。</h3><h3><br></h3><h3><b>3. 加紧补课</b>(8分) 就是要抓紧时间,实现那些以前因为忙碌、懈怠或害怕而搁置的愿望,比如想表示某种心意、去某地旅游、拜访某位老友、甚至联系一下年轻时的暗恋对象(当然,只是为了问个好)。</h3><h3><br></h3><h3>1974年离开当年插队的长白山后,我一直有个心愿,想给第二故乡做点事。因此卸下行政职务后的第一个暑假,我就自费去延边大学支教一个月,了却了多年的夙愿。</h3><h3><br></h3><h3>对自己曾有意无意伤害或亏欠的人要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有的人实在见不到了,从心里道个歉也是好的。45年前,我曾答应第二故乡的两位朝鲜族小女孩寄我和她俩的合照,但后来失去联系没寄成,一直心存内疚,前年我写了一篇博文表达了心中的歉意。</h3><h3><br></h3><h3><b>4. 原谅一切</b>(5分) 首先是原谅所有曾伤害过自己但又真心悔过的人,也原谅自己曾犯下的所有过错。人无完人,包括自己。对别人和自己的过错老是耿耿于怀不仅无济于事,也给我们的余生徒增负能量。同时,要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释怀,因为“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永远只是良好的祝愿。</h3><h3><br></h3><h3>原谅别人,原谅自己,原谅人生中一切的不如意,就是与人生和解,让自己的心灵舒展、安宁,这对我们的余生非常重要。</h3><h3><br></h3><h3><b>5. 接受衰老</b>(5分) 一个人可以在精神上永远年青,但是要接受容貌和生理上的衰老,接受自己已进入晚年。记得四十岁后看年轻时的照片,觉得自己老了。但到了五十岁看四十岁的照片、六十岁看五十岁的照片,却觉得那时还年轻。这个过程我想就是熟悉并接受衰老。在余生阶段,我们应该更坦然地接受已步入人生的晚年,可以偶尔伤感,但要把衰老当成人生的必然。如果一直不承认,就一直不会释怀和幸福。</h3><h3><br></h3><h3>接受衰老也意味着要着手安排养老。目前我们生活还能自理,还能帮子女照顾第三代。但要开始考虑哪天不能自理后靠谁养老的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看来难度很大,因为我们都只有一个子女,而且他们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负担都很重,即使想尽孝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h3><h3><br></h3><h3>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讲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去养老院,而且从现在开始就要从心理上接受这一方案,并为之做好调研和财务安排。我有一个亲戚最近住进了近郊的养老院,同时把市区的房子租出去,用租金支付养老院的费用。养老院能满足老年人吃、住、医疗等各方面的需求,想去的人越来越多,要排很长时间的队。</h3><h3><br></h3><h3><b>6. 身后安排</b>(2分) 很有必要,最好是写成书面遗嘱,对病重时的医疗方案、遗体遗产处理、告别仪式等事项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安排,比如是否要拒绝过度治疗、选择简朴的告别仪式、捐献遗体等。</h3><h3><br></h3><h3>余生管理6项加起来满分是50分。我给自己的打分是身心健康满分、学习成长扣2分(还有好多东西想学)、加紧补课满分、原谅一切满分、接受衰老满分、身后安排满分,最后得48分。</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3)临终准备</font></b></h3><div><b><br></b></div><h3>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管理好自己的余生,在离世前最后一刻,大部分人应该会觉得这一辈子活得比较充实,比较值得,少了些遗憾和牵挂,可以比较从容地上路了。唯一的担心是能否走得顺利,走得从容,走得安详。</h3><h3><br></h3><h3>我归纳了一下,除了自尽,人有5种走法:走得很辛苦(癌症、慢气阻、中风后遗症等)、走得很糊涂(老年痴呆、植物人等)、走得很突然(心梗、车祸等)、走得很优雅(安乐死)、走得很自然(高寿并无疾而终)。</h3><h3><br></h3><h3>第一种走法的好处是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安排余生和后事,与亲友沟通、告别,减轻离世时心理上的痛苦。但过程可能是一场磨难,肉体也许会很痛苦,对此很多人十分恐惧。</h3><h3><br></h3><h3>如何应对?本文篇幅所限,无法详述。《相约星期二》等类书中有很多建议。简而言之,再苦再难,也比不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大量对于濒死状态(死过去但又活了过来)的医学研究表明,不管之前有多少痛苦,人最后离世时都带着彻底的解脱感,很多人觉得好像是在与自己留在人间的躯壳告别,轻扬上天。</h3><h3><br></h3><h3>第二种走法的肉体痛苦不大,但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将逐步丧失殆尽,对家人来讲也成为巨大负担。</h3><h3><br></h3><h3>第三种走法是祸从天降,本人和亲友很难接受,但逝者如果已活到古稀之年,也做好了今生小结和余生管理,倒也可以避免前两种走法的缺点。</h3><h3><br></h3><h3>第四种走法好处很多,但在伦理上争议较大,在目前的中国还不是一个选项。</h3><h3><br></h3><h3>第五种走法最幸福,但世上能有几人可以尽享天年、无疾而终呢?我们只可祈盼,不敢奢求。</h3><h3><br></h3><h3>综上所述,除了第五种,其它走法都有利有弊,而且我们个人也无法选择,与其过度纠结,还不如坦然相对。最好是别走得太早,也别拖得太久。</h3><h3><br></h3><h3>说到底,临终准备就是克服恐惧、学会与病痛共存,心平气和地准备好离别人世。这一部分的满分是10分,还没走到这一步的人没法打分。</h3><h3><b><br></b></h3><h3><b><font color="#ff8a00">三、“今生小结”和“余生管理”可做多次 </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h3>年过花甲时,我对衰老与死亡突然有了一点感悟,并将其写成“人之将走”等博文。之后,又几次思考相关主题,每次都有新的感悟。人生的长度自己很难掌控,但定期做“今生小结”和“余生管理”可以让我们越活越明白,越活越从容。</h3><h3><br></h3><h3>人生最后大考满分100(今生总结40+余生管理50+临终准备10)。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临终准备”能得几分,但如果“今生小结”和“余生管理”这两部分做好了,人生最后大考的总分就不会低。当然,如果三个部分都得高分,我们就太幸运了。</h3><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 ★ ★ ★</div></div><h3><br></h3><h3></h3><h3>在美国时参加过几场追悼会。不管逝者是学贯东西的大学者,还是默默无名的普通人,亲友们在致辞时,很少哭泣,更多是庆祝逝者的一生,甚至开几句逝者的玩笑。的确,离世不是悲剧,只要活过了,活得还不错,就应该庆祝。就像庆祝新生儿的降生一样,也要庆祝年长者的逝去,即使某天逝去的是我们自己。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