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也许很多人看书都会偏向一些描绘英杰枭雄、才子佳人或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确实,这些传奇跌宕起伏、饶有趣味,但我却更喜欢以普通人为主角的故事。
《三言二拍》中大部分故事正是我偏好的,虽然可能在别人眼中,这册书沾染了浓浓的市井俗气,有些故事更是狗血可笑,千篇一律,恰似那些八点档肥皂剧般浅薄无聊。但你不可否认,这些情爱纠葛、家长里短、是非黑白,是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甚至就在你周遭发生着。
况且,以当代的眼光来审视这册书,是否过于苛责?若要公正评价这册书,应该站在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去看待不是吗?
那个时代叫晚明。
倘若你翻查过晚明发生的历史事件及所在时间轴,就会惊叹于它的奇特。那是一个程朱理学与心学争锋相对的时代;那是一个战火连天,商品经济却发展迅猛时代;那更是一个朝廷上的倾轧党争不断的时代。极端的分裂与矛盾,朝代更迭前异常的繁华……
在这种背景下,理学家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压抑着市井小民、坐贾行商一类人,而同时,冯梦龙与凌濛初等以笔传达给人们的,不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轶闻,更隐隐包含了个性解放张扬情爱的思想,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譬如《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一回,本只是沈秀(即"沈小官")去林中逗弄画眉鸟,却不料突发疾病,动弹不得。偏偏一个叫张公的看见了他与画眉,见财起意,竟想偷走鸟儿。沈秀意欲阻拦,却被张公杀死,又将沈秀头颅丢进空心杨柳树中。张公后遇见五人,便将画眉卖给其中一个叫李吉的。而沈秀尸首被人发现,却不见头颅,沈秀爹娘听见传闻后大惊,连忙上禀官府。沈秀爹娘及官府又散发告示,各都说明寻获头颅或捉到凶手者皆有赏钱。一家黄姓人家穷苦,见到告示,父亲让两个儿子(大的叫大保,小的叫小保)割下他的头冒充沈秀头颅,以领赏钱。大保小保竟真照做了,又将父亲尸体埋在山脚下,又骗沈父,获得赏钱。沈父有事,去了东京,正巧在御用监禽鸟房内看见沈秀曾养的画眉,便去大理寺告状。沈父与李吉对峙,李吉却被斩首。李吉两位好友去找张公,又状告官府,张公供招,大保小保便露出马脚,三人被凌迟处死。张公妻子见到行刑场面,一时惊恐,跌了一跤,摔伤内脏,回家竟死了。
这篇故事乍看情节错综复杂,展开得离了谱,反复看几遍,却可见其中隐含深意。故事中张公及大保小保贪图小利,竟为此不择手段,行为举措恶毒得令人发指,堪称丧尽天良、泯灭人性。而他们最后的结局倒也算善恶有报,更可警诫世人。但最重要的是故事中的核心--欲望。如若不是因为"欲望",沈秀不会养画眉鸟;如若不是因为"欲望",张公、大保及小保更不会杀人。
所谓传奇与世情小说,除了背景及人物身份并没有区别,一切故事的核心都不外乎爱恨、欲望,仅此而已。
庸常的市井百姓缺乏华丽背景、强大身份,但并不妨碍他们有当故事主角的资格。也许这是三言给我们的启示。(杨若兮作)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