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晋祠

保尔游天下

<h3> (自驾游山西之七)<br></h3> <h3><b>  早就听说太原有个晋祠,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一个宗祠估计没什麼好看的,所以几次路过太原都没想到要去看看。直到去年在海南避寒时,一位太原的邻居常老师在聊天中向我推荐了晋祠,寥寥数语,不仅消除了我的偏见,而且还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于是便把它列入今年山西之行的必看景点。</b><br></h3> <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晋祠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开国诸侯、周武王第二个儿子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2011年晋祠被定为第一批国家级4A景区。</p> <p class="ql-block">  晋祠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晋祠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且跨越历史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晋祠里的国宝建筑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这是北宋年间为唐叔虞之母邑姜(姜子牙之女)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大殿前廊八根木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为宋元祐二年(1087)太原府吕吉等人集资施造。盘龙柱之制,北朝晚期的石雕佛龛门倚柱之上即已出现,但木结构建筑实物遗存至今者推此为首。</p><p class="ql-block"> <b>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的北宋时期代表性建筑实例,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b></p> <p class="ql-block">  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的‘’鱼沼飞梁‘’也是晋祠里的国宝建筑之一,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国现存古桥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桥梁,同时也是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鱼沼飞梁‘’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这种造型奇特优美的十字形桥的评价是:“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具有极高的价植。</p> <p class="ql-block">  下图靠里的‘’献殿‘’也是晋祠里的国宝建筑之一,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经过1594、1955年大修后至今保护完好。献殿四周无壁,宽厚的槛墙上设栅栏围护,很象一座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殿顶琉璃为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匠师张稳等人所制,年款姓名题留其上,更增加了时代感。</p><p class="ql-block"> 献殿原来是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每逢重大庙会,尤其农历七月初二,这里便是举行隆重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在中国的建筑史上,用殿堂做为供献礼品的地方也仅此一例,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p> <p class="ql-block">  上图的‘’对越坊‘’建于1576年(明万历四年)。牌坊高9.5米,四柱三间三楼,造型精美,雕刻玲珑,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雄壮而富丽。坊上匾额“对越”二字为明万历年间晋祠著名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字为楷体金色,笔力遒劲,宛如神龙翔舞。它与“水镜台”、“难老泉”匾并称晋祠匾额三绝。</p><p class="ql-block"> 关于对越坊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后来在吕祖庙前得一签,签上写有“添砖加瓦”,意即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灾免难。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故决定建造一座牌坊。</p><p class="ql-block"> 牌坊建在何处为宜?金人台西、献殿东的这块空地最合适。高应元想,将来牌坊落成后,殿、台、坊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定会收到消灾的效果。没想到在破土动工的第二天,他母亲的病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牌坊落成后,命名“对越”,由高应元执笔,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对越”的 “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合起来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处意为“宣扬母德高尚”。</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中的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前台上部悬“水镜台”横匾,是清乾隆翰林、著名书法家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的后台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作后幕。后台上部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p> <p class="ql-block">  位于圣母殿南侧的台骀庙建于明代,庙里塑着台骀神像,白面长须,神清气静。塑像后是彩绘壁画,内容为先民们渔猎耕种,一派田园风光,表明台骀治水功成后,先民得以生产繁衍,暗含着对台骀的赞颂。</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山西汾河经常泛滥,百姓苦不堪言,台骀便发誓要治理好当地的水患,为百姓造福。后来,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台骀的功德,便在汾河两岸建造了许多台骀的宗祠,后来称为台骀庙。</p> <h3>  福禄寿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福,怀抱婴儿表示五福临门;禄,手捧如意寓意高官厚禄;寿,手捧寿桃意为长命百岁。民间喜欢把福、禄、寿三星作为生活中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的祝愿。</h3> <p class="ql-block">  胜瀛楼是明末清初所建,为重檐歇山顶式楼阁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瀛洲为中国传说中的东海仙山之一,而胜瀛楼自然有胜似东海仙山之意。</p> <p class="ql-block">  最具特色的是晋祠里的周柏、宋代彩塑和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可以说是晋祠的镇祠之宝。</p> <h3>  一绝为周柏。在晋祠院内共有两株周柏,位于圣母殿右侧的一株名为“齐年柏”,另一株名为“长龄柏”。因是北周时代所种植,故而得名周柏;又因与晋祠齐年,故而又得名“齐年柏”;还因其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故而还得名‘’卧龙柏‘’。</h3><h3> 这株古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苍劲挺拔,品位不凡,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甚是潇洒!据相关机构检测,“齐年柏”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h3><h3> 来晋祠的游客大多要与“齐年柏”合影留念,我俩也不例外,因为这是我有生以来亲眼所见树龄最长的柏树!其强大的生命力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h3> <h3>这棵柏树据说也有一千多岁了。</h3> <h3>  据说,这两棵高大的白毛杨树是由近代名将、爱国民主人士冯玉祥亲手栽种,树龄将近百年。<br></h3> <p class="ql-block">  二绝为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圣母殿内的宋代塑像群突破了宋代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p> <h3>  圣母殿中的宋代侍女塑像严格讲并不都是女性。这四十二尊侍从像其中有三尊是宦官,着男服的女官像六尊,其余三十三尊都是侍女了。她们神态各异,表情生动,酷似真人,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看后令人惊叹古代艺术家的高超雕塑技艺!<br></h3> <p class="ql-block">  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二是鱼沼泉,三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因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而难老泉则长流不竭,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关于难老泉,还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是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说只要把鞭子插在水缸里,一提鞭子,水就会涌上来。</span></p> <p class="ql-block">  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p><p class="ql-block"> 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赶快跑回婆家,并赶紧用院中的石板盖住缸口,自己坐在石板上。汹涌的大水顿时变成潺潺的细流,不断从柳氏的身下流出来。</p><p class="ql-block">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并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p> <h3>  2003年7月23日,正值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一组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中心的贞观勋臣塑像在晋祠落成,成为晋祠景区新的亮点。这是目前太原市最大的群雕塑像,矗立在晋祠公园中心,正对公园大门。</h3><h3> 塑像造价270多万元,宽9.5米,高6.99米,连基座则高达9米,共用青铜23吨。雕像人物为李世民(中间) 秦琼(叔宝)前右,尉迟恭(敬德)前左,程咬金(后右一),徐茂功(后右二),长孙无忌(后左, 李世民的大舅哥)共6人。</h3><h3>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帝位后,他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h3><h3> 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h3> <h3>空中俯瞰晋祠博物馆全景图</h3> <h3>晋祠博物馆平面图</h3> <h3>  目前,晋祠分为晋祠公园与晋祠博物馆两部分。晋祠公园位于收费的晋祠博物馆外,免费对公众开放,有亭、桥、假山、塑像、花草植物等等,也有一些仿古建筑,风景不错,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地方!</h3> <h3><b>观后感: </b></h3><h3><b> 有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绝对不会让你失望!</b></h3><h3><b> 参观晋祠博物馆一定要请导游讲解,可采取拼导游的方式,这样既便宜又不影响参观效果。否则,只能是稀里糊涂地进去,然后是稀里糊涂地看,最后是稀里糊涂地出来。</b></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p class="ql-block">注:本篇图片除晋祠博物馆全景图和平面图以及圣母殿侍女图下载自网上外,其余均为手机拍摄,篇中部分文字资料查自网上。</p> <h3>群友评语选登附后致谢并与大家分享:<br></h3><h3> 一位亲属看后写道:山西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五台山、晋祠已看完,篇篇入目养眼,文字了得。突然感觉旅游不仅仅是消遣快乐,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经过你的归纳整理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虽然没有亲自去游览,却比亲自去收获还大。感谢你的精心制作!同时感受到你的文笔精华,超赞!有时间还要慢慢品味你的每一个美篇!</h3><h3> 网名为张老师的海南邻居看后写到:看到保尔的细品晋祠深有感触,我去晋祠两次都是在2000年以前,那时看到晋祠很遗憾,这么好的文物景观为什么破破烂烂,难到国家就没有人能拿出经费修缮一下吗?太可惜了,只看到几个大殿和残损的雕像,山西第一泉等等,看完心里有点遗憾。但看到现在的晋祠真是感动,这才是山西一大文物景观,修缮的特别美,大殿彩雕景观真好,也谢谢保尔让我们对晋祠有了新的感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