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英雄

李雪兰

<h3>  漳县三岔镇王家门村杨家咀社,杨随成烈士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英雄的家庭。饱尝人间酸甜苦辣如今已86岁高龄的杨妈妈更是一位深明大义,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将两个儿子送入军营的英雄的母亲。 </h3><h3> </h3> <h3>  1967年12月,杨随成出生在甘肃省漳县三岔镇王家门村杨家咀社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家中姊妹6个,他是老三。</h3><h3> 1985年10月,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5165部队一机连一名战士。</h3><h3> 1985年,为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保卫祖国领土的安全,杨随成和他的战友们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在自卫反击战中,他发扬和继承我军的光荣传统,勇猛顽强、奋勇杀敌、浴血奋战在最前线,出色的完成了观察警戒任务,和战友一起粉碎了敌人的48次偷袭,12次压制了敌人轻重机枪对我军公路的封锁。<br></h3> <h3>  1986年9月23日的晚上,越军以一个加强班的兵力偷袭146“李海欣高地”,当敌人偷偷摸摸的爬到阵地前沿,快进入我战壕时,被机枪手杨随成发现,他迅速操枪向敌人猛烈扫射,当场击毙敌人5名。其他敌人见状迅速调头逃跑,杨随成端着冲锋枪跃出战壕,追着敌人的屁股猛打,使逃窜之敌溃不成军。</h3><h3> 没过多久,疯狂的敌人进行猛烈的炮火报复,一发炮弹正好在杨随成身边爆炸,致使他全身八处被弹片击伤,壮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19岁。</h3><h3> 为了表彰他英勇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在部队党委追记他一等功并追认为革命烈士。<br></h3> <p class="ql-block">  杨随成烈士的骨灰送回漳县后,由于漳县没有烈士陵园,就被安葬在了他家乡的一个山坡上。青山绿水下,英雄的墓碑庄严而肃穆。军魂铸就的脊梁,始终挺直在天地间。</p> <p class="ql-block">  战争是残酷的。作为一名军人,一般人不敢吃的苦他们必须去吃!一般人不敢去的地方他们必须得去!</p> <p class="ql-block">  出生入死的战友情是世界上最最宝贵的情分。杨随成和他的战友们经历过与敌人短兵相接、经历过猫耳洞中难言的煎熬、经历过战友牺牲在眼前的心痛与恐惧、经历过炮火中生与死的考验。他们有着刚毅的精神、坚韧的品格,浑身上下散发着舍我其谁的英雄本色。</p> <p class="ql-block">  是啊,在祖国的边疆有一个地方叫做老山。曾经多少的英雄在那里战斗,好多战友就在那一战之后,永远留在了麻栗坡;他们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和平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杨随成烈士的母亲杨妈妈居住在二儿子家里,孩子们对老母亲都很孝顺。</p> <p class="ql-block">  屋里没摆放杨随成烈士的照片,老人说:看到他的照片心里面就难受,所以老二就收拾起来了。可以想象的出那年那月那一日,当县武装部的指战员将烈士的骨灰盒交到老人的手上时,老妈妈那份撕心裂肺的痛。</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家卫国杨妈妈把儿子送上了战场,她的儿子和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为了国家和平统一,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在最前线,以“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博大胸怀、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英雄的业绩以及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永远牢记在人民的心中,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p> <p class="ql-block">  在1986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漳县共有58名刚入伍的新战士奔赴老山前线参加了战斗。</p> <h3> 英雄杨随成把热血洒在了祖国的南疆,把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人生的句号刻在了血与火的战场。英雄的战友没有忘记与他们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同生共死,血脉相连的生死兄弟。<br></h3> <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返回家乡后,战友们主动担当起了照顾杨随成家庭和英雄母亲的义务。他们常常自发组织起来到随成家里嘘寒问暖,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贫困潦倒的家庭送去温暖。战友杜居平说:我们和杨随成是一起上过战场的生死兄弟,他的妈妈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妈妈。</p> <h3> 在漳县的战友们组织成立了漳县参战战友联谊分会,每年的清明和八一,他们都会有组织有纪律的到埋葬着烈士忠骨的墓碑前祭奠英雄,并看望杨妈妈。战友马占海说:战友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了我们的生存,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每年清明,父母的墓地有时顾不上去,但战友的墓地必须去……一句句亲切的发自肺腑的话语令天地动容。<br></h3> <h3> 提起自己的三弟杨随成和他的战友们,二哥杨连成感慨万千:父亲去世的早,家里姊妹六个全靠自己的母亲一把屎,一把尿拉扯长大,母亲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弟弟走后,母亲终日以泪洗面,但她还是坚强的挺过来了。是啊,家里还有五个孩子需要她的照顾,妈妈不能倒下啊!这些年来,她硬是坚强的挺过来了。<br></h3> <h3> 为了帮助这个困难的家庭,1987年,漳县县委、县政府为杨家的小儿子杨慈成安排了工作;2013年,县人民政府重修了烈士墓地;三岔镇党委、人民政府及时把杨妈妈纳入低保救助对象,并对通往烈士墓地的道路进行了平整……来自各个地方的温暖,源源不断的流淌在这方宁静而温馨的家园,杨妈妈,也成了大家共同的妈妈……<br></h3> <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 <h3> 虽然杨随成离开了他的部队,离开了他的战友,离开了他的父母及亲人。虽然,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风华正茂的19岁,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br></h3> <p class="ql-block">儿啊!妈妈来看你了。</p><p class="ql-block">老妈妈的哭泣感天动地,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p> <h3> 今年的清明节,受漳水源文化创艺有限公司经理汪玉平同志的邀请,我第一次来到了漳县对越参战老兵祭奠杨随成烈士的现场,并看望了杨妈妈。 面对一张张淳朴而洋溢忧伤的脸庞,我一次次被悄悄的感动和震撼。<br></h3> <h3>  从那时开始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把烈士的事迹宣传出去,一定要把眼前的英雄们宣传出去。于是,电影剧本在经过多次的采访,酝酿后悄悄诞生。我很感谢漳县对越参战联谊会的同志们以及英雄家属对我拍摄电影的大力支持!我也非常感谢邀请到的摄制组成员和演员们,在拍摄中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配合剧组顺利的完成了拍摄。真的,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br></h3> <h3>  原武装部部长党虎乾和科长李育新同志,顶着烈日和酷暑,指导剧组拍摄完了剧目。<br></h3> <h3>这是一个英雄的团队,团结互助的团队。<br></h3> <h3> 从左边数第二位胖乎乎的参战老兵刘俊杰,那几天一直感冒输液,但为了参加本次活动硬是带病和大家在一起。</h3> <h3>  铭记历史,缅怀英雄。尽管汗水淋湿了头发,但同志们依然认认真真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br></h3> <h3> 午餐很简单,大家吃的却很香。<br></h3> <h3> 英雄家属和部分演员合影留念<br></h3> <h3> 老兵汪玉平<br></h3> <h3> 小演员特可爱!演的很到位!</h3> <h3>  两位朝气蓬勃的演员同志。 和其他的几位小演员一样,在拍摄中根据剧情需要,不惜在脸上擦锅灰,身上穿脏衣服。真的很配合,谢谢你们!<br></h3> <h3> 辛苦了剧组的同志们<br></h3> <p class="ql-block"> 👍👍👍 任何时候你们都是最棒的</p> <h3> 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我们是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非常感谢!!<br></h3> <h3>  烈士浩气长存,英雄永垂不朽。英雄的业绩以及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永远牢记在人民的心中,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微电影剧本《儿啊,妈妈来看你了》旨在让当今处在和平时代的人们记住那些为了维护祖国的和平,安宁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们,这个剧目可以说蕴含非常深刻的意义。<br></h3> <p>微电影 《儿啊!妈妈看你来了》精彩花絮</p> <h3>作者简介:</h3> <p class="ql-block">  李雪兰 女 出生于1975年12月27日,甘肃武威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600余篇;正式出版文学专著《心路》、《涓流》、《兰花草》三部;完成六部微电影:《将心比心》、《儿啊妈妈看你来了》、《我拿什么来爱你》、《春暖花开》、《放羊娃盼红军》、《远山的呼唤》的创作和拍摄,这六部微电影已在各类网站和媒体播映;完成了禁毒歌曲《我要回来》的创作;长篇小说《说好不分手》已截稿,正在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中……</p><p class="ql-block"> 作品集《心路》被评为定西地区第一届〞洮阳杯〞五个一工程奖;作品集《兰花草》、微电影《我拿什么来爱你》分别荣获定西市第四届、第五届马家窑文艺奖,微电影剧本《儿子的账单》荣获定西市“弘扬宪法精神·传播法治文化”二等奖。</p> <h3></h3><h3> (本篇中老山前线的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