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回农场看看是这次探友的计划。故事还得从1966年3月说起,那时我大约8个月,因父亲转业被分配到大西北生产建设兵团(兰州军区九六三部队二团,实际就是农场),母亲也随军安置。在那片荒凉闭塞却不愁吃喝的地方,我们度过了13年的岁月。</h3> <h3> 感谢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到半天的时间,姐的好朋友宝萍把发小的微信名片推荐给我,我们联系上了。相隔四十年我们在西安见面了!亚焕请假陪我们去农场———重返曾经一起度过快乐童年的地方。</h3><h3>下图是她在给我们指认原来的旧址。</h3> <h3>四十年来仍然还在的旧房子。我妹妹1973年出生在这里。</h3> <h3>来到曾经住过的旧房子前,老妈在寻找她当年栽种的两棵泡桐树。<br></h3> <h3>在亚焕的引导下,我们来参观新翻建的场部</h3> <h3>久违的军号声,现在是员工每天上下班的铃声,可出入的工作人员寥寥无几。</h3> <h3>老母亲参观曾经工作的地方,或许思绪万千吧。</h3> <h3>四十年后的留念,给老妈拍张照片。</h3> <h3>农场附近的小餐馆。陕西风味(洋芋擦擦),小时候的味道。</h3> <h3>本店特色菜肴</h3> <h3>我们是不打不成交的发小😊😊发小依然泼辣豪爽,古道热肠。发小送的金丝黄菊。<br></h3> <h3>好朋友特地从宝鸡来西安,我们相约在陕西博物馆见面。</h3> <h3>参观陕博后,我们小聚!</h3> <h3>去陕博的那天下午,我们是排队等候下午3点开放的那场,2:30天气还晴朗,不一会儿,乌云密布,瓢泼大雨从天而降,足足下了大约15分钟,虽然带伞且在雨搭下,我们却都被浇透了。雨来的急,去得也快,没多久太阳露出了笑脸,我们坐在长廊的石登上晒太阳,聊天,草草地参观一下便离去了。</h3><h3>出陕博门,好友就近找了一家特色小店,她首先给老妈要了一碗热腾腾的馄饨,以便去除被淋雨的寒气……</h3><h3><br></h3> <h3>中间的那位是我哥初中的同桌,写得一手漂亮的字。邮寄给我哥的本却让父亲转给了我……,粉色的本,清秀的字迹,一直被我收藏。</h3> <h3>千里相约,只为青葱岁月的美好。</h3> <h3>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孩子们</h3> <h3>我姐的外孙子</h3> <h3>帅哥是姐的姑爷</h3> <h3>右1:姐的女儿 右2:姐 右3:母亲</h3> <h3>在姑爷家喝茶</h3> <h3>马叔、母亲及兄弟姐妹合影留念</h3> <h3>故交和我们的合影,大弟媳特别选了大荔包房。大荔县沙苑农场我的第二故乡。</h3> <h3>人生如茶,细细品味,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馈赠。人生如茶一样,最初会有颠簸时的漂浮不定,受挫时的苦涩艰辛,当坚持不懈地努力过后,就会收获那回味无穷的甘甜。<br></h3><h3> 内容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