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随记 沈献章 2018.7.8.—7.16.

笨笨

<h3><b><font color="#ed2308">一、启程</font></b><br> 2018年7月8日,我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817航班从北京飞往华盛顿参加荟同全球教育设计会议。飞机从首都机场起飞,由黑龙江漠河出境进入俄罗斯,再进入北冰洋,穿越整个北冰洋,进入加拿大,再进入美国,在华盛顿杜勒斯机场安全着陆。全程无经停飞行近14个小时,飞机升上万米高空,进入平流层就很平稳,没有颠簸。这个航线飞机追着太阳走,几乎没有夜晚,朝阳的舷窗打开一点,明晃晃的太阳就刺得眼睛难受,所以只能从背阳的舷窗看外面的风景。<br> 这个航线我飞行过多次,今年就往返了三次,比较熟悉。我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白金卡会员,乘坐的又是商务舱,所以,受到乘务员的热情接待和特殊照顾。中途的两餐饭菜质量很好,另有红酒、水果、点心,随便吃,不过飞机上干燥,胃口不好,喝水多,吃东西少,看看书,写点东西,睡一觉,不知不觉就到了。<br><br><br></h3> <h3>飞机升上万米高空,机下是茫茫云海,像绵延不断的棉絮。<br><br><br></h3> <h3><br><br><br></h3> <h3>北冰洋边缘的海水没有完全冻住,仿佛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溪流。</h3> <h3>北冰洋中的海水完全冻住,一片白茫茫景象。<br><br><br></h3> <h3><font color="#ed2308"><b>二、荟同全球教育设计研讨会</b></font><br> 7月9日至7月14日,为期一周的荟同全球教育设计研讨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 </h3> <h3> 与会人员合影<br> 第一排从左到右:荟同全球招生总监李婧,荟同高级顾问李茵,深圳校区总校长沈献章,华盛顿校区总校长丽贝卡,荟同副主席、伯克利大学前任校长杜宁凯,荟同主席兼CEO、美国著名教育家魏克礼,荟同副主席、美国波音公司前副总裁唐义恩,深圳校区外方校长、英国威雅学校前任校长蕾哈娜,荟同全球营运总监、美国爱迪生学校前任总裁乔健理,荟同总校副校长、英国哈罗公学前任校长吉姆,华盛顿校区执行校长丹尼斯。<br> 荟同全球教育团队的主要领导及各校区部分创始成员参加了此次盛会。纽约、伦敦、深圳、北京……他们从分布在不同城市的荟同办公室风尘仆仆地来到位于华盛顿威斯康辛大街的荟同家庭活动中心,一同回顾过去数月当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探讨关键议题,并且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规划。<br>  荟同学校主席、CEO魏克礼先生,副主席、全球总裁唐义恩博士以及副主席、总校长杜宁凯博士首先发表了致辞。在致辞当中,领导成员们多次提及荟同的愿景及使命。<br><br></h3> <h3>  荟同学校主席、CEO魏克礼先生会前致辞 <br>&nbsp;</h3><h3> &nbsp;“我们要建造的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学校、现代学校,为广大莘莘学子提供优质的教育,使他们成长为严谨治学、创新进取、心怀天下的卓越人才。在这里,我们将重新定义教育。”<br> 荟同学校副总校长Jim Hawkins、副总校长兼华盛顿校区执行主席Rebecca Upham等人则就荟同毕业生培养方案及荟同的发展规划进行了总体说明和展望。 <br><br></h3> <h3>  沈献章校长在华盛顿荟同学校教育大会上演讲<br>&nbsp;</h3><h3> &nbsp;荟同学校深圳校区总校长沈献章教授、执行校长Rhiannon Wilkinson,创校教师雷乔英博士、Ryan Song博士、姜厚明,以及深圳卓越中心总监杨承博士也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对深圳校区的教师招募、课程落地,以及校区的各项筹建工作进行了总结与规划。<br> 此次研讨会在荟同教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共同的理想,来自全球各地的资深教育工作者们汇聚一堂,从同行身上学习借鉴,与大家分享自己一路走来积攒的宝贵经验,重新构思、定义教育,共同开拓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br> 会议结束的晚上,我在住宿的酒店写了一首词,聊以抒怀:<br>&nbsp;</h3><h3> 酹江月<br> 跨洋西去,越云海、披戴长空星宿。彼岸西边,来总部、研讨中西学术。巨匠名流,巅峰对话,教育同心协。龙人文化,荟同尤重之极。 <br> 回首多彩年华,砺禾田骤雨,寒窗风雪。翰墨流香,飘逸出、中外文坛人物。皓月当空,多情关注我,越洋龙说。清风吹酹,面临波上风月。<br><font color="#ed2308"><b>三、美国人真自信</b></font><br> 住在华盛顿威斯康辛大道万豪酒店,我每天早晨在这里用餐,不少美国人也在这里用餐。同事说美国人开朗大方,不认识的人也易于接近。是这样的吗?我想证明一下,壮着胆子,走到一位服务生面前,用不熟练的英语说:“早上好!你真是非常漂亮!”(其实,她离漂亮还差一大截呢,我心里想)谁知,那位服务生说:“谢谢,谢谢!是的,我很漂亮,我想我今天一天一定很快乐!”一番话,引得跟我同行的李校长捧腹大笑!我说,“李校长,你看人家多么自信,可咱们就缺这点,不信,我做一个试验。”这时,我校的郭老师步入餐厅,我走上前去,如法炮制,用英语说了声:“早上好,你今天真是非常漂亮!”(其实她真的很漂亮)谁知,她连忙说:“NO!NO!从来可没有人这样说我。”我转过头对李校长说:“你看怎么样?你信了吧。”由此,我这个经典作品成了我们美国之行的花絮!他们戏称我是“教育现象研究的专家”,这可不敢当,但实实在在,我善于捕捉日常小事,从中思考其道理,这倒是真的。<br><font color="#ed2308"><b>四、参观华盛顿著名的贵族学校</b></font><br><br> <br></h3> <h3> 学校平面图(感觉面积不大)<br>  在华盛顿威斯康星大道附近,有一所贵族学校——美国sidwell友谊学校,据说美国总统老布什、小布什的孙子、奥巴马的女儿、特朗普的外孙子……曾在该校读书。上学、放学期间,总统家里车来接孩子,交通警察维持秩序,保护小皇帝、小公主们的安全。<br><br><br></h3> <h3>  校长办公楼,两层,古朴,一点也不气派,门前一块空地,紧邻马路。校长在这里迎接我们。 <br></h3><h3>&nbsp;</h3><h3> &nbsp;在美国校长的引导下,我们考察了这所学校,每到一个班,师生都很友好地向我们问好。美国学校都是小班教学,20个学生左右。我们走进一个班听课,这是一节历史课,一位年近50岁的女老师在给学生讲美国的独立战争。大家围在一块儿,老师带着大家在讨论问题——这就是美国的探究性学习(也许和中国的研究性学习相仿)。真有趣,老师在学生面前非常活跃,我听明白了,她是叫孩子们猜猜看,独立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一共有七个原因,写在活动黑板上,学生猜对了一个,她就去把答案的字翻转黑板转过来,她跑来跑去,真像在表演。<br></h3> <h3>  美国sidwell友谊学校老师在上历史课<br>&nbsp;</h3><h3> 是的,美国的课堂教学是很开放的,他们在座位的编排上很随意,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很近,他们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更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美国的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尽力表现其幽默风趣,一个教条呆板的老师在美国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在课堂上的神态仪表都非常有个性,今年四月我在纽约一所私立高中听课,老师头发、胡子奇形怪状,衣着奇装异服,动作特别夸张。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衣冠不整,不修边幅;在美国人看来是追求个性,我行我素。学生有认真听课的,有吃东西的,有随意走动的,很自由,老师也不管。<br><br></h3> <h3>  美国sidwell友谊学校老师在上生物课 <br>&nbsp;</h3><h3> 美国的老师教学方式真是丰富多彩,与中国的一些教师整堂课讲解、板书,而学生则埋头做笔记的教学方法相比,的确是天壤之别。美国的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注重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美国人有句名言“没有什么问题是愚蠢的”,师生间的问与答是最有效的教学。美国的学生敢讲话,我们去参观,有孩子问我,中国的长城有多长?三峡工程的质量怎么样?你们怎样看待三峡工程?多么有质量的问题,我佩服美国的孩子见多识广,我思考更多的是美国的课堂教学……<br><br><br></h3> <h3>学校食堂也比较普通,老师和学生都在这里就餐。 </h3> <h3>学校运动场,人工草坪,橡胶跑道,与一般学校没什么区别。看来美国的贵族学校也不奢华。<br>&nbsp;</h3><h3><font color="#ed2308"><b>&nbsp;五、访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b></font></h3> <h3>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br>&nbsp;</h3><h3> &nbsp;在华盛顿开会,中国的同事都想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这一神秘的地方看一看。于是,我联系了一位好朋友——外交部原财务司副司长、现驻美大使馆办公室主任兼外联部长刘卫国先生。在密集的会议安排中,我们抽出了半天时间访问了中国大使馆。刘卫国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一行。<br><br><br><br></h3> <h3>  使馆办公室主任、外联部部长刘卫国在大使馆前迎接沈献章一行<br>&nbsp;</h3><h3> &nbsp;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办公楼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西北区,占地面积10796平方米,建筑面积39900平方米。北临梵奈斯大街,西临国际街,与荟同学校华盛顿校区相邻,南侧是国际路和中央公园,周边有多国大使馆。新办公楼外墙采用的是色泽淡雅、质地细腻的法国石灰石,与华盛顿地区众多的石灰石联邦建筑相协调。<br><br> <br></h3> <h3> 大使馆正门 </h3> <h3> 大使馆背面<br>&nbsp;</h3><h3> 驻美大使馆新办公楼由国际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由中国建筑人员施工建造。办公楼2009年4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使馆办公楼建筑设计和规划遵循中国传统建筑原理,并融入现代建筑风格。入口大堂的正南居中、室内外空间的次序条理以及庭园的巧妙运用从整体上达到了建筑与园林之间的和谐。使馆新办公楼分为三部分:西部办公区、东部办公区和连接东西区的中部入口大堂。<br><br><br></h3> <h3>  荟同深圳校区教师代表在使馆前门合影 <br>&nbsp;</h3><h3> &nbsp;入口大堂造型独特,其鲜明的现代建筑造型是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标志。宾客可由大堂前往各会客室和宴会厅,以及用于重大外交活动的多功能厅和新闻发布厅。<br> <br><br><br></h3> <h3>  在大使馆入口处,有艺术品“祥云”高悬,为水晶制作,由许多“风”“雨”“雷”“电”字组成。 <br>&nbsp;</h3><h3> 景观设计是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办公楼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办公楼东西两翼建筑间的园林庭园为建筑增添了宁静感。馆内挂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著名画家吴昌硕等名人的作品,增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br><br></h3> <h3> G层大厅<br><br><br><br></h3> <h3> 门厅的吊灯<br><br><br></h3> <h3>在楼梯的拐角,有“烛光喷泉”点缀。<br><br></h3> <h3> 会谈厅<br><br><br></h3> <h3>沈献章校长与李茵校长合影<br><br><br></h3> <h3> 大型会议室<br><br><br></h3> <h3>  大使馆办公室主任刘卫国向我们介绍情况<br></h3> <h3> 会客室(1)<br>&nbsp;</h3><h3> &nbsp;这个会客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副大型苏绣画,画面是江南春天茂密的翠竹,竹林间有几只黄鹂戏闹鸣叫,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此画绣工极为精致,立体感强,仿佛真的一般。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赠送。<br><br><br><br><br><br></h3> <h3>刘卫国主任在会客厅与沈校长交谈<br><br><br></h3> <h3> 会客室(2)<br>&nbsp;</h3><h3> &nbsp;会客厅中央背景是一副大型中国山水画,名为《锦绣江山》,最具中国特色,旭日东升,云蒸霞蔚,万里长城绵延于崇山峻岭之间。<br><br><br></h3> <h3>刘卫国主任在会客厅与沈校长交谈 <br><br><br><br></h3> <h3> 会客厅合影<br><br></h3> <h3>多功能厅,是大使馆举行重大外交活动的地方。<br><br><br><br></h3> <h3> 新闻发布厅,可坐百十人。<br></h3> <h3>  在大使馆新闻发布台<br><br></h3> <h3> 沈校长在大使馆新闻发布台发表演讲<br>&nbsp;</h3><h3> &nbsp;荟同学校华盛顿校区与中国驻美大使馆近在咫尺,学校第一语言是英语,第二语言是中文。特别欢迎中国外交官的孩子到我们学校学习,我们愿意在美国为中国的孩子提供最优质的中西方教育。<br><br></h3> <h3>  在著名书法家李铎的作品前留影<br><br></h3> <h3>  大使馆小型宴会厅 <br></h3> <h3> 中型宴会厅<br></h3><h3><br></h3><h3> 这里的餐桌椅都是红木家具,餐具为景德镇瓷器,四周墙壁是中国风景画,在此就餐,仿佛回到中国。<br><br></h3> <h3>小型宴会厅背景墙画为“唐人马球图”<br><br></h3> <h3> 会客厅双面苏绣屏风前留影 <br></h3> <h3> 大使馆的平台上,有艺术品“石笋” <br>&nbsp;</h3><h3> 在我访问过的中国驻外国的几十个大使馆中,驻美大使馆是最宽敞、最庄严、最高端、最大气的,用两个词概括“富丽堂皇、金碧辉煌”恰如其分,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气派和大国地位。临别时,我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赠给卫国先生:<br> 七律<br> 戊戌六月访刘公①,乡土之音使馆融。<br> 红日黄山朝气涌②,蓝图赤子马群雄③。<br> 调和北美半空雨④,汇聚中华五彩龙。<br> 顿感环球如此小, 天涯无处不相逢。.<br>注释:<br>①刘公,即刘卫国,随州淅河人,当年中南财经大学毕业进入外交部工作。<br>②大使馆大厅墙壁上悬挂的有巨画“黄山朝晖图”。<br>③大使馆小宴会厅悬挂的有“唐人马球图”。<br>④ “调和”句意为,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履行大使馆职责,正确处理中美关系。<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六、参观华盛顿著名景观</font></b><br>会议结束后的一天,我们参观了华盛顿最著名的几个景点。<br>1、国会大厦<br><br><br></h3> <h3>美国国会大厦(正面)<br></h3> <h3>  美国国会大厦(侧面)<br>&nbsp;</h3><h3> &nbsp;美国国会大厦是美国国会所在地,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D.C)。美国人把国会大厦称为Capitol(也叫Congressbuilding),把它看作是民有、民治、民享政权的最高象征。国会大厦1793年9月18日由华盛顿总统亲自奠基,1800年投入使用。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被英国人焚烧,部分建筑被毁。后来增建了参众两院会议室、圆形屋顶和圆形大厅,并多次改建和扩建。<br><br></h3> <h3>与同事在国会大厦前留影<br></h3> <h3>在国会大厦前留影<br></h3> <h3>美国国会大厦外的雕塑<br></h3> <h3> 国会大厦内部 <br>&nbsp;</h3><h3> &nbsp;国会大厦位于华盛顿25米高的国会山上,是美国的心脏建筑。国会大厦建于1793-1800年,与华盛顿的多栋重要建筑一样,也未幸免于1814年英美战争的损毁。战后重建之后,百年以来,国会大厦又进行了包括1851-1867年的浩大重建工程在内的多次扩建,最终形成了今日的格局。国会大厦是一幢全长233米的3层建筑,以白色大理石为主料,中央顶楼上建有出镜率极高的3层大圆顶,圆顶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铜雕像。大圆顶两侧的南北翼楼,分别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办公地。众议院的会议厅就是美国总统宣读年度国情咨文的地方。独立战争时期,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地制度时,试图摆脱独立前采用的欧洲建筑式样“殖民时期风格”,而美国又没有悠久传统,所以只能用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去表现“民主”“自由”“光荣独立”。所以古典复兴在美国盛极一时,尤以罗马复兴为主,美国国会大厦便为罗马复兴的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是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作。<br><br></h3> <h3> 国会大厦圆形大厅<br>&nbsp;</h3><h3> &nbsp;国会大厦东面的大草坪是历届总统举行就职典礼的地方。国会山上的国会大厦站在大草坪上看去,国会大厦圆顶之下的圆柱式门廊气势宏伟,门廊内的3座铜质"哥伦布门",质地厚重,其上雕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浮雕,大门内即为国会大厦的圆形大厅。在圆形大厅,可以看到美国政治的缩影。圆形大厅四壁挂有8幅记录美国历史的油画,而55米高的穹顶上,则是19世纪意大利画家布伦米迪及其学生所绘的大型画作,画面中心为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华盛顿身侧分别为胜利女神和自由女神,画面中的其他13位女神则代表美国初立的13州。大厅所立的杰出总统石雕,每一尊都是一个时代。圆形大厅南侧还设有专门的雕像厅,其内为美国50州的名人像,合立一堂,是美国凝聚力的象征。<br><br></h3> <h3> 众议院内景<br><br><br></h3> <h3> 参议院内景<br></h3><h3><br></h3><h3> 2、白宫<br></h3> <h3> 美国总统府白宫<br><br></h3> <h3> 白宫主楼 底楼<br></h3> <h3> 在白宫前草坪上<br><br></h3> <h3> 美国总统府白宫<br>&nbsp;</h3><h3> 白宫(英语:The White House)也称为白屋,是美国总统的官邸和办公室。 <br> 美国的白宫由1800年建立,1812年英国和美国发生战争,英国军队占领了华盛顿城后,放火烧了包括美国国会大厦和总统府之类的建筑物。过后,为了掩盖被大火烧过的痕迹,1814年总统住宅棕红色的石头墙被涂上了白色。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为"白宫"。白宫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拥有,是“总统公园”的一部分 。<br> <br><br></h3> <h3> 总统办公室<br></h3><h3><br></h3><h3> 白宫是一幢白色的新古典风格砂岩建筑物,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北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白宫共占地7.3万多平方米,由主楼和东、西两翼三部分组成。因为白宫是美国总统的居住和办公的地点,"白宫"一词常代指美国政府,譬如:“白宫宣布,中国国家主席访问白宫”。<br><br></h3> <h3>3、华盛顿纪念碑<br></h3><h3><br></h3><h3>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045米,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送的。纪念碑的四周是碧草如茵的大草坪,这里经常会举行集会和游行。2016年12月02日,据法新社和美联社报道,美方将在整修期间为纪念碑安装新电梯,建成后游客可直达169米高的方尖碑顶部附近的观景台,俯瞰华盛顿全景。<br><br><br><br></h3> <h3>华盛顿纪念碑四周有宽阔的草坪和河流,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br><br><br><br></h3> <h3>鸟瞰华盛顿纪念碑,它像一把巨大的宝剑直刺苍穹。<br><br><br></h3> <h3>  在白宫与华盛顿纪念碑之间的中轴线上 <br></h3> <h3>  </h3> <h3><b><font color="#ed2308">七、结束语</font></b><br> 紧张而有序的美国华盛顿培训学习、参观考察结束了。这次活动内容安排得很满,大会报告,小会讨论,团队交流,分组汇报,有时还穿插头脑风暴。中西方文化、中外方教育在这里融会贯通,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思路畅通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愿景一致了,收获的确很多。<br> 7月16日,我们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818航班,从华盛顿杜勒斯机场飞回北京。<br> 回国后在工作之余,我抽出零星时间把这次在美国学习交流、参观访问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留作一份纪念。这些东西稍纵即逝,以后再捡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趁热打铁写出来。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好好修饰,又是纪实性文字,力求原汁原味,因此显得粗糙,权且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吧。<br> 沈献章<br> 2018年7月25日写于深圳兰溪谷国际公寓<br>&nbsp;</h3><h3> &nbsp;编后:拜读了《访美随记》,仿佛也到美国游了一趟,我是游客作者是导游,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声情并茂娓娓道来,美图美文图文并茂美不胜收。想把《访美随记》分享给大家,又担心作者·····正在犹豫不决时,昨天下午光才电话告知,能否将《随记》Word文件做成美文以飨大家,这正合我意。不多时献章也跟我联系,晚上就把《访美随记》及照片发到邮箱,照片也是Word文档,赶紧联系献章,献章又将照片用微信发给我,但是发来的大多不是《随记》中的照片,只能截图翻拍,五十九张图片中,大部分是通过截图、翻拍获得的,这样本来就不高的像素更低了,有些影响观感,但只要能给大家带来愉悦,作者和我足矣!<br> 编辑:孙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