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又见敦煌》
青海回来,朋友问我,哪里印象最深。我说,敦煌。对于安守江南的人来讲,敦煌是个遥远的梦。可见的敦煌是媒体上那无数次的宣传画面,可想的敦煌是那一篇著名散文里面的暗色文字,可梦的敦煌是黄沙漠漠,前路漫漫,是似乎已经无迹可寻的过往。但,《又见敦煌》却让我们实实在在又一次见到敦煌!
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剧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沙漠中的一滴水”,我们在剧场外沿着湖蓝色的通道渐渐往下走,越走越深,越走越沉。走进一个黑暗的大空间里,没有我们习惯的座位,只在中央有一条高起的铺满黄沙的T台。画外音渐渐出现:“汉朝,已深埋在沙下;唐朝,已深埋在沙下……将军、画家,已深埋在沙下;商贾、僧侣,已深埋在沙下……”一束灯光突然打亮T台,张骞、玄奘、鸠摩什罗、唐玄宗、常书鸿、张议潮、米薇等人风尘仆仆向你走来。名字响起,众声回答:“在!”两年一百年的丝绸之路,一年六百年的莫高窟,无数个故事,无数个人物,一下子涌现在我们的面前!
行走五十步,穿越百年,见到了“王圆箓”一个在历史中如尘埃般的人。去承担一个民族的伤口,对他来说,不公平。自从发现了藏经洞,他就报告给当地政府,但没人理他;报到县里、府里、省里,但没人理他;报告甚至也曾递交到慈禧太后那里,但依旧没有人理他。百年后,他的名字被人牢牢地记住,被“耻辱”、“背叛”、“无知”、“伤痛”这样的词语紧紧捆绑。没有人知道敦煌宝卷运走了那天,他向洞窟中的菩萨忏悔了什么,他奉送了宝卷,却也留下了宝卷。洞窟里仁慈的菩萨无语,翩跹的飞天无语,洞窟外只有风声伴着满天的黄沙。
再行一百步,已经穿越千年。不知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洞窟”。透过脚下的玻璃,我们看到一位深夜辗转难眠的唐代女子,思念让夜晚是如此的漫长,她给心爱的人写道:“眼下这种凄惨的生活让我觉得我已经死了,我一次又一次地给你写信,但从来没有收到过你的哪怕一封回信,我对你已经彻底失去了希望,我所有的不幸就是:为了你,我在敦煌等待了三年……”在春闺梦里渐渐销蚀的容颜,暗淡在敦煌的千年黄沙里。
“我的故事已深埋在大漠黄沙之下,您要想知道,就要慢慢寻,慢慢找了”。将军、地方官、高僧、商人、传教士、冒险家、文人墨客……都曾经行走在丝绸之路。正如节目总导演王潮歌所说:“莫高窟许有一日也会如沉沙一样碎去,一切都会归于尘土,一切都会归于寂静,所有东西都消失能留下的是什么呢?丝绸之路在宋明的时候就没有了,但它却成为了一条由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铺就而成的文明之路。物质的路可以不再,但精神的路会长存。所以我也想告诉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以我们的民族为荣,以我们的文化为荣,而这种血脉一代代的传承,这条路才算一直通着,莫高窟才能千年万年的存在,这也就是我认为的一带一路。”
“一瞬间,就在一瞬间。一滴泪流了一千年,一转眼只是一转眼, 一阵痛却痛了一千年。”《又见敦煌》的主题曲这样唱。的确,千年只是瞬间。在千年的人流匆匆里,你我连模糊的面容都留不下。丝路在我们的精神的天空里,熠熠生辉,我们也在自己的丝路上,前途漫漫,负重而行。无法传递,也无需告知,只在于彼此相视的刹那,不是吗?有你,有我,没有辜负,还能记得。
2018.08.0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