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师校志写作说明

春夏秋冬

<h3> 关于《衡水师范校志》的写作说明 <br><br><br> 河北衡水师范学校建立于1960年,前身是1949年一1960年的河北省立冀县师范学校,1948年一1949年的冀南建设学院,1923年一1937年的直隶六师。<br><br> 悠悠历史,峥嵘岁月。百年的沧桑巨变,衡师历经风雨,饱尝了岁月的辛酸与荣幸,浓缩了整个中国变革的历史过程。一路走来,衡师成为中国教育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绚丽、光彩夺目的奇葩。</h3> <h3> 随着岁月的更替和时代向前的脚步,物换星移,时过境迁。仅衡水师范就三易其址:疙瘩头、青杨树、谢村。衡师不仅旧貌痕迹没有一点旧影,学校资料也荡然无存。<br><br> <br><br><br><br><br><br><br><br><br><br></h3> <h3> 回首衡师,感概良多,觉得有好多记忆的往事。自2013年6月开始启动,搜集资料,走访老校友、同学,探访老领导、教师,每天从早到晚,手机铃声,陆续不断,常以微信、时而以信函等形式相互联系。<br><br> 其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br><br> 2014年,春天,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我亲赴衡水找到原衡师附小教师李金财,查阅资料。 <br>  李老师是献县人,初师毕业后,曾在饶阳县师范、中学工作过。62年衡水建立专署小学,即后来的师范附小,调衡水。<br> 前些年,他曾主持编写衡水县教育志,据他介绍,一班人马,花费十年时间才写完。<br> 那天,67班李春升、64班周剑两位同学,得知此事,恐怕我车马劳顿,替我代办,我谢绝二位好意。<br> 上午,李老师不辞辛苦,陪同复印资料。我们一边核对,一边交流,当我掀到“人物篇”,“李金财老师”几个字,跃入我的眼帘时,好象他看出我意识到了什么。便立刻说了一句:我不是......,还没等他说完,顿时,50年前的情景出现在眼前......。我说:李老师,你不说了,我己知道了......。( 请问读者:你知道了什么? 他就是师范附小音乐教师李金财。1945年抗战结束,日本战败,李老师的亲生父母,回日本前,他由献县养父母照顾,临走,一家老小骨肉分离,李老师一直托付由养父母养大成人,1966年文革,又遭冲击迫害。)<br> 那天,打印社一年轻女职员,春风满面,热情和蔼,也仔细、认真复印,还给以照顾。<br> 中午,回到李老师家,他的夫人己备好午餐。她朴实、贤惠、沉稳、大气。老家是武邑。李老师夫妇,热情 挽 留,盛情招待。<br> 我们边用餐,边亲切交谈. . . . . . . ,话题也越来越多。此时此刻,眼前浮现出那八十多年前,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和人们妻离子散、无家可归的生活场景。我对李老师一生的坎坷经历和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不仅了解得更清楚了,而且表示深深地同情。<br>  我记下了李老师的手机号,李老师即使不开口,等写完,我也赠送他一册,他准备收藏。<br>  回来后,李老师夫妇二人的身影,时常历历再现,我曾给他们打过手机,不时地想起他们。我准备再去衡水,一定看望李老师夫妇二人。<br><br> 在这里,遥祝李老师夫妇携手相伴,幸福长寿!<br><br>  ( 写到这里,不知读者又做何想? )<br><br><br> 2016年,一个深秋的季节,寒风拂面,我去衡水学院,查阅资料。<br> 几天前,己提前联系好曾在衡师任职的霍同路副校长,武强人。他清楚记得66年衡师下乡抗旱工作队,68班周凤兰、郭敬依 两位同学就住在他们家 ( 武强东唐旺村 ) 。 <br> 在这里,一提,同学们一定会记得:2017年2月开始的《衡水学院2016年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大家踊跃给 孟晓燕 老师 点赞投票的事,那就是霍校长,亲自倡导、号召的。<br> 当时为孟晓燕老师投票的同学有:<br> 57班:董书深、张荣满、冯秀珍;58班:田霞;61班:常振才;63班:徐书情;64班:周剑、赵桂荣、江喜惠、周兰锁、贾希龙、息培刚:65班:万经春、高建华、刘俊兰、刘凤兰;66班:马玉琴、刘永琴:67班:李玉珂、赵东礼、李春升、王淑英、周雪英、周桂茹、杨杏忍;68班:周风兰;69班:郭艳芝、刘树春<br> . . . . . . .<br><br> 所有投票者,我都有记录,因暂不在手前,只凭记忆,写出来的。一定会有疏漏。回去后,查阅记录,以做补充或修正,是否参与投票,本人亦可告知。<br> 同学们积极投票,彰显了衡师老校友的善举和大爱,彰显了衡师精神和凝聚力,弘扬了衡师的优良传统。<br> 那天,为方便起见,霍校长亲自开车,送我到衡水学院 西校区 。<br> 那时,霍校长家中还有老人需要他照顾,可是,依然一同前往。<br>  我备受感动,准备晚餐招待,以示谢意。他婉言谢别。 <br> 霍校长多年在领导岗位上,不仅有领导才能,而且,书法造诣很深。在各级书法比赛活动中 ,荣获佳绩。临别,把他提前准备好的一幅作品《 师情难忘 》赠送我。翰墨尽致,熠熠生辉。<br><br> 档案馆张润芳老师,把学院建立初期的档案搬出来,让我查阅。并告诉我:学院档案,自69年建立,衡师部分空缺。<br> 此行,虽“ 衡水学院今犹在,不见当年衡师影 ”,但张老师的一片热情,令我感动。她参过军,空军部队转业,来学院工作的。她那英雄、高大的军人形象,叫我油然而生敬意。<br>  说起来,真有巧合。我告诉张老师:我的孙女在大学参军,北京空军部队。我希望她勤勤肯肯、努力工作,做一个合格公民。<br>  临别,张老师送到大厅,并强调叮嘱:出校门,一定向右拐,向北走,就是和平路,不远处便是候车站点,就连乘坐几路公交车也交待得一清二楚。时至今日,那景那情,依然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br><br><br> <br> 张恩昌,原衡水县人,原县初师毕业,后又考入省立冀师。 曾任衡中校长。 <br> 因年事己高,对过去的经历,不能动笔,凭着记忆,只能口传。在手机里,我一边请教想了解的东西,一边抓紧记录。<br><br><br>  王丙学老师,是通过同学周志刚介绍的。客居故城县故城镇,原籍衡水县大麻森人。<br> 衡水县初师毕业,分配到沧州盐山县工作,后又考入河北省立泊头师范,原直隶九师。毕业后分到故城县,早己退休,颐养天年。 <br> 他其中有一个女儿,在衡水学院工作,亦留有她的通讯方式。<br> 由于年老,交流不方便,有的资料,是由志刚,再传给我的。<br><br><br><br> 彭维州,青杨树初师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多,在乡下教书,后又调回学校,任教、任职。<br> 对于县初师了如指掌。后来又有衡师的工作经历。<br>  我与他交流过多次,但已是高龄,有些耳背,沟通起来自然困难。这样,他的女儿做起了“翻译”。只有早晨、中午、晚上,她女儿在家时,才能联系。<br>  要请教的问题不少,可每次弄清的不多。所以,也不知有多少次了。尽管如此,彭维州老人,不奈其烦地述说着,他女儿,每次都一遍遍地“翻译”着。我不但感谢彭维州老人,更感谢他的女儿。<br> 彭维州,原衡水县郎子桥公社西郎子桥人。<br> 联想、多思,是人的本能。由此,我自然而然地想起66班刘雅雯同学。她父亲刘子博是一名教师,任完小教导主任。69年,夏天,由深县大堤,到魏家桥,顺着前安(前磨头一安平)小铁路,经过高古庄,去前磨头办事的一天,到了她家,见过她父亲。郎子桥50年前,就有完小,她父亲就在郎子桥完小任教。问起彭维州老师,他们既是老乡,又是同事。我们拉近了关系,方便了许多。<br> 提起雅雯,可能有很多同学认识她,在校期间,她在缝纫组,裁剪、缝纫,一手好活。69年1月25日,同学们离开学习生活过的校园,离开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马上,就要说声:再见了!此时,正是旧历寒冬腊月天,真是“天若有情天易老”,天上雪花漫舞。同学们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一步一回首,一步一回望,便开始挥师“北上”了。“上山下乡”,我们在一个村,深县大堤公社孙家庄,还有:67班的王淑英、66班的张淑珍、64班的李广华、张宪起。近两年的知青生活,我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后来,回忆起这段下乡岁月,还写了一首顺口溜:<br> <br> 北上下乡 <br><br>  隆冬含笑雪花扬,北上深南大堤乡:<br>  接受农村再教育,广阔天地是课堂。<br>  张王李刘息一家,安家落户孙家庄;<br>  袅袅炊烟一锅饭,农家小院溢清香。<br><br>  玉米饽饽就咸菜,早晚白粥午面汤:<br>  夕阳归来乐陶然,笑语欢歌屋外荡。<br>  滴滴汗水皆是情,十里田畴千层浪;<br>  战天斗地耕与耘,劳动换来五谷香。<br><br>  注:张王李刘息:即指张淑珍、张宪起、 <br>  王淑英、李广华、刘雅雯、息培刚<br> <br><br> 曾联系过的还有桃城区教育局支书君、市体委刘木文等领导、同志 . . . . . . <br><br> 同学中,中师班、培训班也好、师训班也好,只要有一点线索,凡能打听到的消息,不管近在咫尺,还是天涯海角,都去联系。<br> . . . . . . .<br><br>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br>  <br> 说来,竟是遇到了好心人,得到理解。在这里,我衷心祝愿:好人一生平安!<br> <br> 2014年8月,第一稿己完,冬天,由67班赵东礼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型研讨会。招集了几位同学,在衡水进行了商讨。参加的同学有:赵东礼、李春升、周剑、吴立藏、王秀英、王钖坤、息培刚等。<br> 大家开动脑筋,集思广议,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后来的校志编写提供了有利帮助。<br></h3> <h3> 历经五年,有大家的帮助、支持,几经修改,几经整理,数易其稿,方草书成册,衡师的历史有了一个大致轮廓,记录下校园里一个个美丽的故事。</h3> <h3> 《 河北衡水师范学校 》,主要章节有 : 直隶六师、冀南建设学院、河北省立冀县师范、河北衡水师范、衡师冀县分校、文化大革命后衡水师范的沿革与发展。<br><br> 按照学校各项工作分类,包括:学校建立、行政组织、教师、招生、学生、教学、德育、文体、卫生、勤俭办学、社会活动、总务后勤等方方面面。</h3> <h3> 各部分还包括:历任校长、主任,教师名录,招生、毕业、分配工作统计,学生名录等。<br><br> 对于难以包括而具有一定价值的资料 , 则附于后。<br><br> </h3> <h3> 编写形式,以记叙为主,直陈史实,有详有略,少有评论。<br><br> 编写内容,分门别类,以时间为序,以类记事,以事为主。</h3> <h3> 《 学校教职工名录 》在原来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有衡师教导处副主任李雅萍老师修改、完善。<br><br> 《 文化大革命后衡水师范学校的沿革与发展 》,由衡水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谢泽斌老师撰写。<br><br> 邀请赵东礼同学为《河北衡 水师范学校》作《 序 》:李春升同学撰写《 后 记 》。</h3> <h3> 编写衡师资料,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伟大工程,有大量细致工作要做。力求资料翔实、内容具体。<br><br> 岁月浮云,渐行渐远。 就衡师而言,己历经半个多世纪,几度变迁,几度兴衰。虽反复考证,多次修改,有些史实,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欠缺,内容不足;有些史实,由于提供、搜集、活动范围有限,资料取舍不尽完善 ; 加之,编写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亦难免出现。请阅读者见谅,也恳请知情者或本人对疏漏、错误之处给以补充、修改,以使其渐臻完善。</h3> <h3> 开卷有益。读者看后,虽不尽如人意,但,编者是让大家抚今追昔,认识昨天,珍惜今天,憧憬明天。<br><br> 告诉人们:衡师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以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承并弘扬光大。<br><br> 唤起同学们内心深处,对衡师的真挚感情,以便更加热爱母校,感恩老师,感谢学校的教育和培养。</h3> <h3> 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得到衡师谢泽斌、李雅萍、杨德善、袁子范等老师,以及庞明轩、董书深、朱广义、田霞、潘广增、赵焕明、张宝贞、旋凤呜、常振才、张金栋、徐书情、王钖坤、周剑、李站稳、周志刚、高建华、吴立藏、王秀英、赵东礼、李春升、张书栋、郭艳芝等同学的帮助、支持。<br> <br> 尤其是董书深、李春升两位同学:<br><br> 董书深同学,57班,故城县故城镇教委主任,亦称乡校长或中心校校长。<br> 他酷爱文学、在校时,其作品,衡水报社就摘登。参加工作后,笔耕不息,小说、诗歌、散文、通讯报道常见于报刊杂志。 87年,他曾主持编写《 故城县教育志 》,这对我帮助不小,我们常常联系、交流, 衡师校史资料的编写,得益于他的帮助。<br><br> 李春升同学,67班,沧州泊头市人,任四营中学副校长。<br> 他爱好广泛,文学、摄影、美术、史学都有研究。至今,仍经常赋诗、作画。<br> 对衡师校志极为关注。近几年来,我们手机、微信联系不断,来往频繁。除白天闲暇之余交流外,晚上,常常是10点,甚至12点,还在切磋校史的编撰问题。经常告诉我:首先注意自己的身体、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考虑写志。他关心的话语似甜甜的歌,令我轻松、愉快。<br> 对书深、春升二位的鼎力相助,表示谢意。<br> <br> 值得提起的还有58班同学潘广增、64班同学周志刚。<br><br> 我与潘广增不曾相识,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他的手机号。几年前,因信息不便捷,同学们来往很少。要想搞一个 “ 老三届同学录 ”,每班找到一个同学也不容易。当时,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通了他的手机,说明情况,广增满口答应 : “ 这点事,为同学们还办不到啊 ! ” 果真,不几天,他就以表格的形式清清楚楚复印后,寄来了。<br><br> 起初,《 河北衡水师范学校 》,只是提纲挈领,点、面、线、体做了简介。订阅成册后,在联系准备送他一本时,噩耗传来,他离开家室,已经走了。<br><br> 广增是冀县小寨乡南尉迟人,曾任商务局局长,工作勤肯,任劳任怨,积劳成疾,是人民的好公仆。<br><br> 58班 陈香菊同学是广增的家属,她是冀县漳淮乡西南王村,在衡师时,每逢学校召开学生大会,在台上,她就是指挥。参加工作后,曾任县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主任。<br><br>  后来,我想,广增是抱病,收集58班同学录的,他在弥留之际,是多么想看到师范那些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可是,就连饱含着自己心血的通讯录,都没见到。至今想起来,我后悔不已,对不住广增。</h3> <h3> </h3> <h3> 周志刚是64班同学,故城县故城镇中镇人,我和他是同班同学。</h3> <h3> 毕业后,多年以来,一直就有联系,自0八年,尤其是在编写,衡师资料的最近几年,联系甚多。<br><br> 他极其关心这件大事,也是鼓励,支持我,其中最热心的一个。<br><br> 一年365天,几年来,三天两头,打来手机,自然提到的主要就是一件事,那便是衡师资料的编写。每每谈起来,就是半个多小时到一个小时。由学校到社会、教师到学生、学习到生活、招生到毕业 ; 从资料来源、内容分类、布局谋篇、修改编写都一一详细询问。<br><br>  任何一件事的完成,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免遇到困难、问题。时而失去信心,打退堂鼓。只要一想到志刚的鼓励和渴望见到《 河北衡师 》,这本资料的急切心情,我坚持写下来的信心倍增。<br><br> 为了尽早面世,让志刚尽快看到这本资料,就先叫他吃上定心丸,我常对他说:只争朝夕,尽最大努力,到2017年8月20日以前,一定完成。志刚虽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别累着。但我完全理解,他的心思。<br><br> 所以,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严寒、酷暑,我伏案疾书,笔耕不辍。<br><br> 正当,争分夺秒,修改草稿的2017年,旧历正月十八的晚上,已停笔准备,向志刚问好的那一刻,不幸的事情出现了,志刚因突发性疾病,已离世。苍天何其不公 ! 失去了一位挚友,我悲泣至极,志刚对衡师,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同学们,念念不忘,想看到母校历史,却抱憾终生。<br><br> 广增、志刚两位同学的辞世,给我留下深深怀念和不尽感慨。<br><br> 愿广增、志刚在天国,生活快乐、安宁!</h3> <h3> 《 河北衡师 》与读者见面后,得到大家及时的鼓励和点评。<br><br> 这些同学有:赵东礼、李春升、刘永芹、万经春、董书深、张荣满、冯秀珍、田霞、郭艳芝、周凤兰、周桂茹、段畔杰、刘树春、高建华、李杏绵、贾秋藏、朱广义、王根行、赵双牛、孙进芳、李国才、李同平、霍秀印、胡秀贞、刘金萍、陈广深、赵富文、王根生、宋秀真、张梅、张敬安、赵娴静、南来北往、晴、老蒲扇、老邢、月光下的狼、芙渠笑、马良秀、梅梅、刘凤英等。<br> <br> 尤其是:刘永芹、万经春、郭艳芝,每次,都是第一时间,给以关注和鼓励。<br><br> 收到来信、点评的有:<br><br> 57班张荣满同学<br><br> 培刚老弟,你的大作,我已转发到我们班的同学群,想做个说明,怕不符合实际,我估计,你历时五载,增删有十次吧。确实不容易。请你做个简单的说明,好吗?<br> 然后,我再发我的评论。<br><br> 6.22 早上08:03<br> <br> 老弟,你的校史,. .....“联校 ”使我非常忙,......请你思量定夺。<br><br> 7.27 晚上 20:58 <br><br> 青春靓丽成旧忆<br> 微信传书话当年<br><br> 8.6 早上 8:40 西安<br><br> </h3> <h3> 57班董书深同学:<br><br> 怀念母校,感谢你这位有心人,为消失的母校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br> 再过若干年,愈显其珍贵呀!<br> 6.21 晚上 21:03<br><br> 难忘那艰苦而充满激情的岁月,永远珍藏在记忆深处。<br> 6.27 <br><br> 编史修志,是件极苦的差事,没有坚韧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做不成的。<br>  谢谢培刚的执着和韧性。这部含有心血的史料弥足珍贵。<br>  不知能搜集到照片吗?如有照片,会更增彩。<br>  辛苦了! <br><br> 8、7 晚上 8:50 故城<br><br> <br></h3> <h3> 65班万经春同学:<br><br> . . . . . .尤其是对咱们母校衡水师范的认识,现在更加全面,深刻而富有立体感。原来咱们的母校是如此不凡,是具有百年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育人摇篮。<br> 我无意关注母校孕育了什么富商大贾和名人高官,我只知道母校真如一位伟大的母亲,为民族、为国家培育了千千万万个对祖国最忠诚、最勤奋、最富有献身精神的革命者和建设者。<br> 我深情地感恩伟大的母校。深情地感恩母校的老师,呕心沥血,潜心耕耘,为培育我们献出金子般的青春年华。<br> <br> 6.18 早上 9:36<br><br> 衡师一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深入人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一届又一届有坚定的信仰和较高政治素养的学生,为祖国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教师和建设者。<br><br> 6.21 <br><br> 那一段艰难的岁月,培养了我们坚强的性格。 <br> 6.27<br><br> 培刚,谢谢你!我与喜惠有同感。你付出大量心血,编撰衡师校志,确实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利在千秋的大好事。<br> 每当拜读母校校志,心中油然而生亲切感、认同感和自豪感。<br> 每次忆及母校,那生机勃勃的校园、老师和同学们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眼前,内心倍感惬意和温暖。<br><br> 8·6 早上 9:40 西安</h3> <h3> 66班马玉芹同学:<br><br> 搜集各方面资料,很费工夫和精力,<br>  . . . . . .<br><br> 6.27 下午 13:02 衡水</h3> <h3> 66班刘永琴同学:<br><br> 好棒!<br><br> 好文章!<br><br> 7.27 晚上 21:34 衡水</h3> <h3> 67班李玉珂同学:<br><br> 我对你辛勤的付出致敬!对你搞的一些史料性的东西,很有兴趣。<br>  不仅是学校方面,其他同样。<br> <br> 6.29 早上 11:06 衡水</h3> <h3> </h3> <h3> 67班赵东礼同学:<br><br> 培刚,你辛苦了!<br><br> 6.29 中午 12:02<br><br> 培刚,还是您贡献大,我们只是略有添衬而己......<br><br> 7.27 晚上 22:45 衡水</h3> <h3> 64班李站稳同学:<br><br> 培刚,我刚看完了美篇,记性真好。这些大事件记录下来,很多人可能记不清了。我也是。<br> 你写得很好。都应感谢你记下了衡师的这些大事。<br><br> 6.30 晚上 21:03 衡水</h3> <h3> 67班周雪英同学:<br><br> 河北衡师的专题节目,做完了吗?不简单啊!<br> 7.1 中午 12:42<br><br> 我想,你没有工作室,没有人员配备,大量的资料需要收集和整理,太辛苦了。<br> 由衷地佩服你!<br> 7.1 中午 12:47 <br><br> 你做衡师专题,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我由衷的佩服。. . . . . . <br> 8、19 早上 7:44 深县</h3> <h3> 68班周凤兰同学:<br><br> 衡师美篇,都是你做的吧!<br><br> 7.18 晚上 19:28<br><br> 整理“河北衡师”很不容易,你真了不起!<br><br> 7.19 早上 06:37<br><br> 春夏秋冬,你辛苦啦!<br><br> 8.6 晚上 8:30<br><br> 衡师美篇共多少篇,你能都发给我吗?我要收藏起来。<br><br> 8、6 晚上 8:34<br><br> . . . . . .<br><br> 你发给我的衡师美篇,我都收藏啦,谢谢!<br><br> 8、8 凌晨 4:42 石家庄</h3> <h3> 67班周桂茹同学:<br><br> . . . . . . .<br><br>  培刚,你这阵子可辛苦了,把咱们师范的初建、沿革、发展等信息,发给同学们,以便对自己学校有更深刻地了解。<br>  太谢谢你了!伏天太闷热,要注意身体。<br><br> 7.21 晚上 10:53 石家庄</h3> <h3> 64班赵占领同学:<br><br> 培刚,这期校志,写得非常好,为您点赞!<br><br> 7.29 早上 06:16 衡水<br></h3> <h3> 64班江喜惠同学:<br><br>  培刚,看了美篇,深受感动。一次次修改,不断完善,坚强毅力,让人佩服!<br><br>  真是伟大工程,光辉业绩!<br><br> 8.6 早上 9:00 山东德州</h3> <h3> 64班张梅同学:<br><br> 看见后,又好象回到了学校,回到了那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岁月。<br><br> 饶阳</h3> <h3> 66班王新可同学:<br><br>  我已转给几个同学,收藏了。<br><br> 武强</h3> <h3> 57班佟焕祎同学:<br><br>  这个美篇你做得非常棒!<br> 8、9 晚上 8:33<br><br>  为衡师校史,你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令人钦佩!<br> 8、9 晚上 8:40<br><br>  功德无量!<br> 8、9 晚上 8:56<br><br>  美篇,真美!<br> 8、10 早上 6:03 江苏无锡</h3> <h3>  63班徐书情同学:<br> <br>  培刚,你编写的衡师美篇,一篇又一篇,篇篇体现了你的用心,你的苦心。<br>  篇篇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真好!<br>  谢谢您,劳苦功高!<br><br> 8:10 下午: 5:49 安平</h3> <h3> 65班布兰沉同学 <br><br> . . . . . . .<br> <br> 你 . . . . . . ,而且音乐配得特别美,歌声特别醉人,很喜欢。<br> 辛苦你了,非常感谢!<br> 8、15 下午 3:32<br><br> 你不光 . . . . . . ,准懂音乐,歌词配得那么美,那么甜,一直在耳边回荡。我很喜欢。<br> 8、15 下午 4:10 <br><br> 真实细致的写照,唤起回忆,校园生活历历在目。<br> 春夏秋冬,. . . . . . 重新把我们带入到那个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学生时代。<br> 同时,感受到,我们现在还是年轻。非常感谢你。点赞。<br> 8、18 下午 2:56<br><br> 这一段段美篇,可真是美,歌声更美,太好听了。<br> 8、18 晚上 7:26<br><br> 每段的歌声,我都听几遍,发送到同学群中,就能让更多的同学享受。<br> 8、18 晚上 7:41<br><br> 昨天,晚上,看了你发给我的美篇,校园的情景、动听的歌声,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 . . . . <br> 8、18 晚上 10:40 石家庄</h3> <h3> 62班李金来同学<br><br> 出,就转给本班群,都看,反映挺好!<br> 8、19 早上 10:18 阜城</h3> <h3>  78级80届衡师学生李俊英:<br><br>  息老师你好!你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以衡师毕业生的名义,向你致教!辛苦了。躹躬,躹躬。<br> 8.11 晚上 8:54<br><br>  太不容易了,为老师点赞!<br> 8.11 晚上 8:50 <br>  <br> 老师发的文章一一拜读,越看越觉得完成此项工作是多么的不容易,要向您学习这种精神。<br> 8、29 下午 17:16 珠海</h3> <h3> 滦南县职教中心杨青老师:<br><br> 高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衡水。每年,我们县都有去衡水一中、二中学习的学生。点燃这盏灯的,说不定就是衡师的前辈。<br> 看到衡水一中老师们的报告,我知道这是真的,因为,我父亲当年就是这样的一种工作精神。 <br> 衡师一一奠定了衡水的文化产业!谢谢你们! <br> 说明:杨青,是原衡师杨德善老师的女儿, <br> 现在唐山市滦南县职教中心工作。<br> <br> 8、12 晚上 6:11 唐山滦南县</h3> <h3> <br><br><br> 67班李春升同学:<br>  <br> 培刚:看了你的这篇小结的文章,本想写点东西,几次执笔,又总感觉不知从哪里说起。<br> 工程之浩大,资料之详尽,文字之精练,无处不让人折服。<br>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旅途中,随时都有人生的驿站,可心中还总想着,为后人留下比金钱还要宝贵的财富一一即历史的记忆。让后人研读衡师历史时,更多了解一些衡师那些被淹埋的历史详实,以便,后人客观、公正、真实地看待,衡师校园每个时期曾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br> 洋洋洒洒的长篇巨著,总算有了个小结。真的很心疼作者的艰辛付出。<br> 此时此刻,真的发自肺腑的劝一句:老同学,歇歇吧!<br> 9、12 下午 1:33 衡水</h3> <h3> 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同志寄来微信,给以点评。如:阜城县霞口镇教师赵世河;县劳动人事局办公室主任宋宝行(祖籍深县);四川攀枝花市十九中学教师高金凤;《河北青年报》记者苏新城同志. . . . . .<br><br> 在此,对《 衡水师范学校 》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写付出心血、汗水的领导、老师、同学及以上给予关注、点评的同学们、同志们、所有读者,一并表示感谢。</h3> <h3> 衡师风景美如画,同学正是好年华。三年多学习生活,我们有缘相逢,同学们结下了深情厚谊;今天匆匆别离,万般思绪回荡脑际。<br><br> 忆往昔,峥嵘岁月。人们在前行的路上,“老三届”有幸坐上了末班车。重拾回忆,重温往事,那段青春时光、风华岁月,让我们铭记在心,也留下永久的怀念和回望<br><br> 人间正道是沧桑。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中等师范学校现己退出历史舞台,河北衡水师范学校己不复存在,“衡师”己成为历史概念。那一道道欣赏不完的美丽风光,一个个诉说不尽的感人故事,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珍惜和珍藏。</h3> <h3> 今年,是衡师 “ 老三届 ” 最后一届毕业50周年,以此作为向 “ 老三届 ” 同学们的献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