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要在沉默中死亡。换句话说,不在安逸中寻找不确定,便会在安逸中沉沦。</h3><h3> 我选择寻找,沿京广高铁,一路向北。</h3><h3> </h3> <h3> 开始总是困难的,有太多的事要考虑,有太多内心的不安需要克服,毕竟是一个人孤身上路!</h3><h3> 但是,当你下决心订下第一站的车票的时候,一切便顺理成章,势如破竹了!</h3> <h3> 7:15时,从家里出发。</h3><h3> 以前外出,以坐飞机居多,所以对高铁颇有陌生感,甚至到哪里候车也不清楚。后来弄清楚后,觉得高铁也挺方便。坐高铁出行,只要在网上订了票,凭身份证便可,不需要重新打印车票。哈哈,真是一张身份证在手,走遍神州也不怕!</h3><h3> 地铁候车站较飞机候机楼,显得更杂乱无章些,人更多,连坐的地方也难找。</h3> <h3> 9:20时,开始检票进站。9:30时,列车准点开出。这种准确率,恐怕比经常延误的飞机要好很多。</h3> <h3> 一路上,累了打会儿盹,精神了看会儿书,乏了看看窗外,时间居然过得很快,5个多小时的车程,并不觉得无聊。14:17时准时到达武汉站。</h3> <h3> 住的地方在武昌区,长江边上,距离黄鹤楼、长江大桥、户部巷都很近。</h3> <h3> 放下行李,稍事休息,便直奔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非常神圣。对长江大桥的记忆,永久地留在小学课本中的插图上:高大宽阔的桥面,两边的桥墩上插满红旗……当我真正站在桥上的时候,我发现:红旗没有,甚至连长江大桥的标志文字也找不到。不过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读的课文是《南京长江大桥》,插图也是南京的大桥。为什么1968年完工的南京长江大桥要比武汉长江大桥要更有名气?那是因为武汉长江大桥有苏联专家参与!</h3> <h3> 不过,1957年能建造如此宏伟的工程,实在不简单。现在,双向4车道的大桥,依然是长江两岸的主要交通枢纽:桥上汽车川流不息,桥下火车、和谐号飞驰而过。回想当年,依然能感觉到当时人民的伟大。</h3> <h3> 黄鹤楼在长江大桥的东岸,较之长江大桥,历史更悠久,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爱国志士,曾以此借物抒情。只是可惜,历代的黄鹤楼,都只留下千古诗句,而没有了历史的一砖一瓦。现在看到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h3> <h3> 晚上,在著名的小吃街——户部巷流连。游人很多,熙熙攘攘,摊档也很多,其中以“蔡林记”最多,恐怕这并不是连锁店,而是现在的商人,冒用古人的牌子。反正时过境迁,也没有“蔡林记”的后人来追查了。</h3> <h3> 我在其中一间“蔡林记”吃了晚餐:武汉热干面、锅巴,还有一碗汤。味道尚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