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的互进 - 书法学习阶段总结

击水三千

<h3><b>&lt; 书法学习阶段总结 &gt;</b><br></h3> <h3><b>【学习阶段】</b></h3><h3> 2016年8月 -- 2018年7月 </h3> <h3><b>【课程科目】</b> 观一堂学社导师:梁 镛 教学形式:理论教学 + 临摹创作 + 讲授国学 + 现场演示 + 书写指导<br></h3> <h3><b>【临习记录】</b><br></h3> <h3></h3><h3></h3><h3></h3><h3></h3><h3><b>【参与活动】</b> 2016年08月:江南游学九日,师友同行二十余人,上博沉醉、西湖写生、乌镇徜徉、兰亭抒怀、绍兴访游,以《心仪兰亭》图文记述。 2017年05月:区书法家协会换届,入选理事。 2017年07月:市文化艺术节书法比赛,获一等奖。 2017年11月:市文化艺术节闭幕仪式,书法表演。 2018年02月:统一广场参与诵读经典和百人书写巨幅秦简长卷。 2018年05月:清渭楼书写巨幅五体书《渭城曲》活动,组委会后勤。<br></h3><h3> 2018年12月:获全国药交会凤翔杯书画"特等奖"。</h3><h3>...... 多次参与省市级各项书法作品展 ......</h3><h3> 2020年05月:通过评审成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h3><h3>学而无涯,砥砺前行。</h3><h3></h3><h3></h3><h3></h3><h3></h3> <h3><b>【参考书目】</b><br></h3> <h3><b>【方法总结】</b><br></h3><h3><b> 一、读帖:</b></h3><h3><br></h3>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二、临帖:</b></h3></h3> <h3><b>三、字外功夫:</b> 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全面了解法帖相关的历史文化、书家个人、时代背景、书法理论等资料,结合书法史,明晰所临习字帖在书法史里纵向和平行的段位,有助于更深刻的去理解。 量变引发质变,不仅限于临写,眼界的开放更重要,观摩古今优秀的作品,提高认识能力和培养格局,眼高于手是优点也是书法学习的前提。技法是基础,当基础越过一个水准之后,决定作品的高度是书法审美与文化思想。 器物之选,笔墨纸砚精良可善其事,得到书写质量实质上的提升,以及拥有美好的书写体验,形成精品意识,有助于最终完成满意精彩的作品。 与时间做朋友,规划家庭、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最佳分配比重,并设定阶段目标,让有限的时间更有效率、更有价值。<br></h3> <h3><b>【心得体会】</b> 书法学习,个人认为是以书法这种形式作为向内的修为,以自我完成的标准和方式,来平衡与安放时代和自己的关系,是一种独善其身后的兼济天下。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概括成就事业者的“三种境界”,套用在自己起伏的心路历程之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初学时以书法小白的身份,仅以培养爱好或学习技艺为主导,没有基础、目标不明,常伴有茫然、焦急的心态。但日复一日中,在学习博深的书法史以及各流派的审美中,逐渐找到书法真谛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同时积极调整学习心态,找到了学习书法的种种乐趣。在古人及老师搭建的阶梯上凝神静气而登高望远,得以明白学书之路漫漫修远,不仅关乎技法技艺,也关乎匹夫有责的文化传承。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入学第二年始,老师鼓励以赛为练,在谆谆教诲之下,持续了一段时间终夜不休的伏案练笔,最终侥幸获奖是证明了付出必有回报,更重要的是给了自己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在反复书写之中体会到汉字书写“千里阵云、高峰坠石”的精妙美学,同时以心手合一的专注,造就精神上的桃花源,笔不愿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书法临写会有停滞期,甚至是退步期,尤其在每一次换帖时都面临难点,突破难在朝夕间。停滞、退步造成心理上的倦怠和逃避,换帖不仅是加强手下笔头的练习,还是对心性的磨炼。在短暂的混乱后,多方寻求方法,此时老师如深夜明灯,课堂上毫不藏私讲授“永字八法”笔诀笔法,浅入深出具有新意的演示,听后欣喜,虽不能说是豁然贯通,却有了之前从未有过的微妙书写心得,有时想这也许等同钟繇为之擂胸呕血,求之不得的练笔秘诀吧。 学习行进中的“知与行”,延伸到“讲与做”、<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学与游”、</span>“理论与实践”、“读书与做事”、“计划与执行”等,这些既是矛盾,亦可统一。在书法学习的层面上,理论的学习必不可少,先贤书论是智慧和实践的凝炼,仔细阅读会发现其中有渊源、有原理、有大量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以古为师博采众长,学有所承并少走弯路,结合笔下技法的实践,摒弃机械临帖,在思考中不断的进行修正和调整,创临相辅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周而复始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h3><h3> 以知促行、以行践知,这“知与行的互进”是我们一生的考验和修行,也足够我们一生去实践和提升。</h3><h3> 前路可期,吾辈共勉。</h3><h3><br></h3><h3> 观一堂学员 郑 冰 二零一八年八月三日<br></h3> <h3>  深喜的《快雪时晴帖》 ,越千年,仍可感受到王右军温柔敦厚的问候。</h3><h3> 书法的学习不是为了成为字写得好看的人,而是在一遍一遍的与古人最直接的揣摩交流之中,学到教养、风骨、耐心和意趣。<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