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题记:好久没有码字了,以为孩子放暑假了有更多时间写写,却是自己懒了。这篇是小海归妹妹表现给我中国式教育的一些认识,结合最近网络谈论比较多的朱妈妈,我觉得我要写一写,写给自己。</h3> <h3> 5岁的萌妹子一年的美国生活回来了,回来与哥哥相约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旅行中我无不时刻体会到关于独立、关于尊重、关于秩序等,海归妹妹和儿子表现的差异性频频冲击,我自己意识到“哥哥长大了,但是哥哥不快乐了,不如以前快乐了”,快乐去哪里了?<br></h3> <h3> 说独立,我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在国内被照顾得妥妥地妹子,动不动就我不会,哭鼻子的妹子,现在每天自己洗澡,自己洗衣服,在国内5岁哥哥还没独立到这份,边洗边半中文半英文给我讲她的美国见闻,想想她从只知道几个英文单词到可以简单交流,没有可以依赖的人,除了自己。想想在国内的儿子,不认识字还有妈妈讲,也许就是这种环境推了孩子一把让她从外驱到内动,内心的成长让她更加自信,以前可不是那么自信的妞,现在敢肯定自己漂亮,聪明,善良,但是哥哥内心是无比肯定自己什么都好但是不会这样落落大方的表露出来,中美教育差距之一,不以某一单项论英雄,一旦你比较孩子会坦然告诉你我们不一样。根源在于对自己肯定,而肯定我觉得还是独立带来的。我这是说的生活方面的独立,下面说说思想的独立,一路有很多人和事,妹妹已经开始美国式思考了,比如我们买了西瓜,西瓜不甜,我们就觉得上当了然后事情完了,哥哥也是。妹妹不一样,她做了个分析为什么不甜,第一我们没有挑选,没看花纹没听声音,第二我们这几天买的瓜都不甜说明这个地区的水果有问题,它们产地在哪里,那么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产地的西瓜可能不甜的概率很高。当时小小的她说出这番话我整个人都是惊讶的。我当时就一个疑问,这在美国经历了怎样的教育,拿到国内说是什么训练呀!她就在美国普通公立幼儿园上学,幼儿园还主要以艺术为主。我带着这些疑问看到另一个不一样。</h3> <h3> 说到秩序,妹妹在美国曾经因为食堂吃饭排队插队,小组活动老喜欢排第一,喜欢过于指导别人被老师约谈,老师特别讲到中国孩子普遍的毛病,我曾经以为还是家长教育问题,从旅行途中来看这是个社会现象。看讲演时下面的人比讲的人声音还大,旁边有个奶奶就全程给自己孙女讲上面的表演是什么,妹妹忍不住了说要安静要安静,你讲了我们什么都听不到了,哥哥妹妹在参观莫高窟一定不让我们拿相机拍照,在外面都不行,因为导游阿姨讲了原因,而在里面有个阿姨因为别人指责她拍照,她对别人骂骂咧咧,妹妹会说在美国就不会这样,她有勇气去指正。但哥哥不太有勇气去这样做了,有一次哥哥因为坐电梯指正同行的小弟弟不应该在电梯跳,下电梯被小朋友的妈妈说有毛病呀。<br></h3> <h3> 那就是尊重,不知道海归妹妹是接受怎样的尊重,回国以后不管成人还是小朋友你表现了不尊重,她就拒绝接受和参与,比如国内游泳教练说话声调高,不下水,指指点点,她第二天就拒绝再去学了,过了几天我们说去玩她才同意,但是爷爷在中国式功利心的作用下就开始指导她,她就立马要回家,然后谈判你们没有遵守承诺。她上课要是因为中国式规矩凶她,她会直接给你说她的感受。哥哥也不接受教练这种方式(平时我要这样说话他要很委屈给我理论),面对爷爷的唠唠叨叨,他通过磨唧的方式来对抗教练,对抗爷爷,选择了一种很不理智的方式来处理情绪,甚至把这种憋屈的情绪通过跟妈妈发脾气,哭闹的方式来发泄,我突然看到了为什么万千国人都把最亲近的那个人加以伤害,是从小没有学会如何去处理不被尊重的情绪,家长不停地要求他们接受外界的压力,而没有告诉他们怎样处理。在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今天谈论的“朱妈妈”,不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经历,没有给他的儿子“成长”机会,就是分离—让他去承担、感受自己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无所依靠的感觉。一切都是掌控,特别是对于一个成年人了,你恋爱我掌控,你吃什么我掌控,你几点回家我掌控,你跟谁玩我掌控。为什么现在大多数女孩比男孩更有担当,中国式婚姻女孩结婚离开自己的家而男孩还在自己的“舒适区”,继续接受控制,从不被尊重到接受可以忽略自己的感受,最后就是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没兴趣,什么都与我无关。<br></h3> <h3> 海归妹妹的表现不是简单地教育观念,个体差异问题,有很多原因。
我最近想得最多的是我们作为父母,给孩子终极能力是什么?最正确的爱是什么?对我目前的认识就是,道德品质佳,有爱的能力,有责任感,我不能想象没有爱没有责任感的孩子的人生,他们以后有自己事业,有自己的家,只有有能力让自己被尊重,有能力尊重别人,有责任面对事业,有责任担当家人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br></h3> <h3>PS:选了7 years为背景音乐,7岁是一个单元,每一个7年都是不一样的轨迹。儿子单曲循环这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