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文:小草</h3><h3><br></h3><h3> 有时候,一个时代过去了,我们仍然被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情形所打动。
只要是年岁大一点的人都知道,七十年代初的中国,应该说是少年人口的高峰期。
那时我们这些六零后孩子的家庭,每家都有一大波孩子。据我所知,每个家庭都是三个孩子以上,二孩的家庭都非常的少。也许是孩子多父母也无睱顾及的缘故,少年的我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每天总是玩得不愿意回家,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喜欢在外面“疯”。
虽说家中的孩子那么多,但是父母很少为孩子们的事去操心,他们每天总是满怀热情地去工作,无论工作多么的辛苦。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很少看到父母脸上有愁容,即算有的话,也是孩子们太闹,用上拳脚吓唬吓唬就收场,稍微灵活的孩子只要当面认个错,父母摆一下架势也就罢了。那时的他们一心一意只为工作,在他们心目中“为人民服务”是无尚的荣光和自豪!
不过,家里的大孩子任务就重了。尤其是老大,家中的一些大小事全由他们担当。不仅要带好家中的弟妹,还要当好父母的帮手。
那个时候做饭都是烧藕煤球,也许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那真的是体力活。
首先用板车去拖一车煤粉,按照比例再去拖一车黄土,将两者混合均匀后加入水调和,然后用藕煤模子压好几下,如果没有力气的话,压出来的藕煤球比较松散,这样的话藕煤球不经烧,也容易散碎。
藕煤球做好晒一天以后,还要去翻动,将煤球侧立,2-3天以后让煤球彻底晒干了,再放进煤屋。这还要天气好,如果遇上突发的雨天,无论干湿还得赶紧收了。
说到收藕煤球,现在想起来,还是很留念那个年代的。遇上雨天,只要谁家在收藕煤球,周边的所有邻居,无论大人小孩,在家的全都赶过来帮忙了,那速度之快,现在很难以想象,真的是不到一会儿功夫,一大坪的藕煤球全都收好了。如果用“人定胜天”来说也毫不为过。可以说邻居们彼此之间非常的和谐真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
当时家属楼门前的那条马路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曾经的我们在那里留下了无数的欢笑和童真。
下午放学更是孩子们每天最疯狂的时候,所有孩子都在外面玩。我们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进城”、丢沙包、跳木马,文静一些的女孩子就跳橡皮筋、跳绳、踢毽子,而那些调皮一些的男孩子,常常爬到球坪前的语录牌上玩耍。
如果有电影看的话,那真是热闹非凡!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更是早早的将家里的大、小凳子拿到球坪去占位子。
在儿时的记忆中,看电影《洪湖赤卫队》,可以说是让无数人至今都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盛夏的夜晚,当时的天气还不错,人们兴高采烈地去灯光球场看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洪湖赤卫队》。但是当电影大概放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当时仅仅只是放映机用遮雨布遮挡一下,以保证正常的放映。而那天的露天球坪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乌压压全都是人,观众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带雨伞,任凭雨水洒落在身上,几乎人人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可是看电影的人们,似乎丝毫没有受到下雨的任何影响,仍然一如既往地、执着的在雨中看着电影,更是没有出现任何的骚动,直到电影散场,才”如梦初醒”般冒着大雨快速离开……
回想起雨中看电影的情形,那已经成为了我难以忘却的记忆——真可谓是“乐在其中!”
曾经年少的我们真的是很“野”。也许是父母太忙,也许是孩子太多,只要不捣蛋父母都不去管我们。
尤其是住一楼的家庭,门前的大坪更是孩子们的“家”。那时的孩子们很少坐在自家的餐桌旁规规矩矩吃饭,都是夹一些菜端着碗坐在门外的大坪那儿吃,有的孩子甚至端着碗走东家窜西家,或者是大家相聚坐在谁家门前的大坪那儿吃。尽管那时都没有什么菜,但是孩子们吃得却是格外的香。
每到夏天孩子们更是“自由”至极。那时都没有电风扇,吃了饭就在外面乘凉。傍晚时分,一楼的邻居们,纷纷搬出家里乘凉的竹板床(其实就是稍微宽一点的一块竹板,架放在几条方凳上面,可以说一楼的住户几乎每家都有)。当小伙伴们吃过饭,开始到竹板床上乘凉了。如果有谁家的大人会讲故事,那他们家门前就成了最热闹的场所。有些孩子甚至在夜深了,还不愿意回家去睡,就直接睡到竹板床上,进入了梦乡……
时光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而今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孩子们是非常的幸福,有那么多大人们的宠爱,玩的都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玩具了。虽说他们的童真不像从前的我们“放纵”,但也许是不同时代赋予的童真吧。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