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福建长汀,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红军时期是革命老区,1929年1月红军红四军入闽攻战了这里,后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长汀被誉称为当年中央苏区的"红色小上海",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这里距离瑞金只有70多公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都——江西瑞金的东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017年10月18日,我瞻仰参观了这里,感受颇深,心灵被这里的一切震憾!</h3> <h3>1933年9月,蒋介石亲自坐镇指挥了10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围剿"。鉴于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在军事上采取持久的"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企图依托堡垒,向苏区逐渐推进,以达到消灭中央红军和摧毁中央革命根据地之目的。面对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红军与来犯之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抗争,位于中央苏区"东大门"的长汀军民为保卫苏维埃、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第五次"反围剿"整整打了一年,但在当时中央错误路线的指导下,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越打越小,不得不作战略大转移。为了掩护党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的集结转移,苏区东线最为惨烈的松毛岭战役为中央红军红九军团和独立红二十四师谱写了一首悲壮史诗。</h3> <h3>长汀县中复村地处"梅花十八峒"之一的半溪峒中间地段。该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四面环山抱水,人杰地灵,是周边交通、商贸要地。全村居住钟姓人家,故古名"钟屋村",后来改名"中复村"。</h3> <h3>中复村,当年曾是中央红军红九军团等红军部队的驻地。1934年秋,红九军团和独立红二十四师等部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松毛岭战役,松毛岭战役是红军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中在闽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但正是他们的拼死抵抗和英勇献身,为瑞金苏区的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的整整七天时间。</h3> <h3>中复村的红军桥,这座廊桥原来叫"回龙桥",整座桥就像一个龙头似得张着大嘴,村民们不愿在"龙口"里进出,于是在桥的右侧边上建了一个通道以来往行人。当年"闹红"时,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在这座桥上设立一个征兵站,同时在桥边搭个戏台,宣传"扩红",吸引着数于千计的青年人在这里报名参加红军。由于那个时候条件简陋,征兵工作的红军人员就在廊桥中间一根木柱上,按一枝步枪加上刺刀的高度刻上一道刻度,以此来作为测量新兵身高的标准。这是一条生命的"等高线",当年的热血青年明知这一去生还的希望很小,但仍然慷慨赴死,永不回头。至今,这道深深的刻痕还清晰可见。</h3> <h3>在廊桥的棚内清楚可见当年书写的标语:爱国不分男女老幼。</h3> <h3>后来,老区人民为了纪念红军,把"回龙桥"改名为"红军桥"。这座桥见证了许许多多当年的感人故事。据记载:中复村及所在地附近的乡邻有480多人在这里加入红军参加了长征,活着走到陕北的剩下了9人,解放后回乡探亲的只有5人,其中:两位少将、两位大校,另一个被村民称为:最没鸟用的人。</h3> <h3>这位"最没鸟用的人"名叫钟根基,他是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随后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二等战功。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时任团职干部的他光荣负伤。在回国养伤期间他想了很多。当年就在这座"回龙桥"征兵站,同村十七位要好的青年一起报名参加了红军,在队伍开拔前夕,这十七名红军战士在桥头跪地起誓:如果谁活到了胜利的那一天,谁就为牺牲战友的父母尽孝。战争是无情的,到新中国建立那一天,只有钟根基一人活了下来。他想起了他们之间的承诺,养好伤后毅然辞官解甲回乡,并放弃组织上安排和照顾,在家务农,因此,乡亲说他是"最没鸟用的人"。但他年复一年地嘘寒问暖照料着烈士们的父母,每逢有战友的父母去世了,他就以儿子的身份去安排张罗,抬棺送葬,为牺牲了的战友尽一个儿子的孝道。</h3> <h3>当地还广泛流传着"六子当兵"的动人事迹。有位叫罗云然的贫农团老人,他有六个儿子。老大、老二和老三都是老人亲自送到红军桥征兵站参加了红军。三个儿子先后都在反"围剿"战斗中英勇牺牲。在松毛林战役中,当老人得知红军伤亡惨重,急需补充兵员时,他又义无反顾地送剩下的三个儿子参加红军,区苏维埃主席得知情况后深情地嘱咐他把最小的儿子留在身边。罗云然老人坚定地告诉说:没有红军、没有苏维埃,就没有我们穷人的活路,和儿子们商量好了,就是断了香火,也要跟着红军闹革命。结果,罗云然老人的六个儿子先后都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h3> <h3>当年,在福建闽北苏区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中,有数万青少年踴跃参加了红军。在中复村,参加红军最小的一位才14岁,还是个雅气未脱的少年,就匆匆跟着队伍上了战场,但他也在松毛岭战役中英勇牺牲。</h3> <h3>中复村中,有一个"观寿公祠",建于明末清初,是钟家的祠堂,每年钟氏家族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当年中央红军红九军团长罗炳辉将军和红九军团指挥部等就住在这里,松毛岭战役指挥部也设在这里。</h3> <h3>松毛岭位于长汀县东南,是与连城县交界的重山峻岭,南北绵延80多华里,东西宽30多华里,山峰险峻,森林茂密,因为此地生长了很多松树,故名"松毛岭"。松毛岭是东往龙岩、上杭、连城,西通长汀、瑞金、赣州的一条必经之路。</h3> <h3>温坊(现名文坊)在松毛岭大山脚下,与长汀一山之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的东线门户。松毛岭战役是中央红军在连城、长汀两县群众和游击队的支持下在这里展开,而温坊保卫战便是松毛岭战役中的第一仗。1934年8月,国民党第三师攻占连城后,主力在朋口至温坊一线驻了2个多月,与第十、第二十六、第八十二师互为配合,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战术准备向长汀推进。</h3> <h3>8月底,红军在对这里的敌人作了周密的侦察后,作战时机成熟,中央军委即令中央红军第一、第九军团和独立二十四师等以运动战术消灭这股敌人。1934年8月31日,林彪、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主力急行军来到松毛岭的郭公寨一线备战。整个温坊战役自9月1日至9月3日历时三天,全歼国民党东路军一个旅和一个团,共歼敌4000多人,其中打死打伤2000多人,俘虏2400多人。这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一场出色的运动战,给东线敌人以沉重的打击。</h3> <h3>温坊战役中,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指挥部就设在叫郭公寨的这幢房子里。这幢土木结构的房屋的主人名叫黄振畴,也是当时郭公寨的唯一住户。当年温坊保卫战中黄振畴一家和红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战斗中黄振畴给红军带路送信,拿出自家仅有的粮食给红军做饭送水。当后来红军撤离后,黄振畴被敌人抓去严刑拷打至死,年仅55岁。</h3> <h3>黄振畴老人临终前告诫儿子黄金比:看护好红军的阵地,红军还会回来的。黄金比在掩埋了父亲后毅然参加了当地的红军游击队,终身坚守在松毛岭这块红军阵地上,直到83岁高龄去世都没有离开过这里。生前黄金比一再嘱咐其儿子黄润通:看护好松毛岭、看护好长眠在这里的红军英烈。</h3> <h3>现在年近古稀的黄润通老人几十年来一直住守着这里,他不听儿孙们和亲属的劝说坚持不下山,在旁人疑惑不解的眼光中,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终年在松毛岭上看山护林,为红军无名烈士墓守陵。</h3><h3>黄家三代人数十年坚守红军家园,守护红军英烈陵墓的事迹深深地振憾了我、感动了我。真正是:感人心者,人恒感激之;动人心者,人恒敬佩之。(照片:黄润通老人,我们在瞻仰松毛岭战役遗址和红军无名烈士墓时,他始终陪同着我们)</h3> <h3>温坊战斗结束后,林彪、聂荣臻奉命率领红一军团返回江西兴国增援,留守松毛岭一线的是红九军团和独立红二十四师。</h3> <h3>因国民党军在温坊失败,蒋介石极为恼怒,把从温坊战役逃回去的旅长许永相枪决,又调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取代蒋鼎文指挥,并重新调整进攻部署。为了应对国民党军的进攻,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在松毛岭严阵以待,福建地方党组织紧急动员苏区青年参军参战,组织了2000多名地方武装开上前线,投入保卫松毛岭的战斗。为配合松毛岭战役,各级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挖战壕、抬伤员、运物资、送茶饭。当时松毛岭附近几个村子"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成年男子全部参加武装支前工作,门板都卸掉作了担架,就连少先队、儿童团也行动起来,为保卫苏维埃尽一份力量。</h3> <h3>当年松毛岭战役的主战场,这里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红军战壕、掩体、前线指挥所、临时战地医院、红军营房和极为珍贵的红军烈士遗物。1934年9月的松毛岭战役,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在东线战场为阻击国民党军的围剿而进行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后的一次战役。</h3> <h3>1934年9月23日上午7时,松毛岭阻击战拉开帷幕。国民党军重兵进攻守卫在松毛岭的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数以万计的长汀地方工农赤卫队武装。三万红军奉命抗击十万白匪,与敌人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战斗、枪声、手榴弹和敌空军投下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喊杀声响彻云霄。鏖战数日,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据守的阵地巍然屹立。1934年9月25日,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奉命到江西瑞金中央开会,接受红军战略转移有关任务。松毛岭战斗仍在激烈进行着,形势日益严重,双方为了争夺一个山头,不惜付出巨大代价进行拼博,敌我双方伤亡都很多,战局形成对峙状态。</h3> <h3>英勇的红军战士凭着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等轻武器拼命阻击敌人,在阵地上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一时间硝烟滚滚,喊杀声响彻云霄,敌人一批批拥上来,红军战士用刺刀和石块把他们一次又一次打下去。在血与火的激战中,红军给敌军重创,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被迫全线后撤。为了掩护中央苏区的党中央和红军主力顺利集结转移,此时,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的指战员们已在松毛岭上整整坚守了七天七夜。</h3> <h3>9月30日,红九军团完成阻击任务,奉命撤出战斗,任务紧、情况急,他们没来得及掩埋战友的遗体,就带着满身的硝烟匆匆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而红二十四师则在师长周建屏、政委杨英的带领下担任着掩护任务,红军主力长征后,红二十四师在闽西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在松毛岭七天七夜的阻击战中,红军战士杀敌无数,尸横遍野,但红军和地方赤卫队员此役也伤亡达6000余人(有一资料说一万余人),悲哉!壮哉!</h3><h3><br /></h3> <h3>国民党军占领苏区后,当地村民自发成立"无祀会",冒着生命危险上山寻找和埋葬红军战士的遗体。现在这座红军无名烈士墓是长汀县政府在解放后将当时老百姓在松毛岭战役战场遗址上收集到的烈士遗骨统一埋葬在这里,这座无名烈士墓里静静地躺着3000多名红军战士。至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但为了革命,为了保卫红色苏维埃,他们的鲜血浸透了这片红色的土地。整整83年过去了,红军英烈们永远长眠在这里。"青山处处埋忠骨,红军精神代代传"十四个大字立在公墓上方,令人肃然起敬。公墓正中间立一块大型无字石头碑,周边则是铺以无数颗鹅卵石,以此纪念在战役中为中国革命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山风轻拂着烈士墓旁的翠柏,仿佛诉说着红军英烈们的伟业。在红军无名烈士墓前,我们深深地躹躬,默默地祭奠着长眠在这里的红军烈士。</h3> <h3>红九军团撤出战斗后,即在中复村"观寿"祠堂前的大草坪上召集了由红军指战员、赤卫队员和群众等人参加的万人誓师大会。</h3><h3>1934年9月30日下午3时,罗炳辉军团长率红九军团兵分两路开抜,前往中央苏区瑞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一一从这里启程!</h3> <h3>中复村"观寿"祠堂边的石碑,上面刻有长征"零公里处",寓意着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从这里开始启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有一段对长征的描述:"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道路的尽头为止。"这个福建最远的地方就是一一长汀县中复村。</h3> <h3>新建的"松毛岭战役纪念碑"于2016年10月竣工。纪念碑碑体高19.34米,寓意松毛岭战役发生的时间,碑体正反两面题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侧面则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写的"军魂"两个大字。碑座正面是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李景上将题写的"松毛岭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其他三面则为"温坊战斗""血战松毛岭"、"十送红军"的大型石雕,壮阔、激烈、感人。与之相配套的5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和埋葬3000余具遗骸的红军无名烈士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红军纪念广场。松毛岭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此役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集结和转移时间。</h3><h3>据统计:当年从福建闽西苏区加入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有28000多人,但到达陕北后只剩下2000余人。</h3><h3>福建长汀中央苏区,是一个革命老区,据统计在1929年至1934年保卫红色苏维埃政权的五年时间里,有3000多名长汀本地籍的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但建国以后民政部门向烈士亲属颁发的烈士证只有600余人,其余更多的都是无名烈士。<br></h3> <h3>红军留给闽西这片红土地的,不仅是割不断的血脉深情,更是红军精神的不断传承。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人民从来不会忘却,在白色恐怖下精心保存烈士陵墓、革命遗迹,他们将红军精神融入自己的奋斗中,传承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如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政策补助,老区越来越多的变化,确保了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同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这也表明,党和国家永远不会忘却老区和老区人民,更不会忘却为国家解放与民族独立而作出巨大牺牲的红军英烈。</h3> <h3>摄影、编撰:五爪金龙(本人照片除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