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自驾进藏-后记

东方学子

<h3>2018年5月,第三次自驾进藏。为了"弥补空白",这次选择了从"唐蕃古道"进,由滇藏公路出。"唐蕃古道"是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线。去年进藏是川藏北线进新藏线出,定名“敬畏之旅”,今年为“老当益壮行”。图中蓝色线条是路线,加注的主要地域的海拔标高,很重要,请留意。记得点击右上角配乐的声音钮哈!</h3> <h3>青海西宁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原名塔儿寺。塔尔寺是先建了塔,后修的寺。西宁算是"唐蕃古道"的起点吧!</h3> <h3>2017年新开通的共(和)玉(树)高速公路,极大方便了进藏旅途。由于地处3000米左右的海拔高度,下面有冻土层,路面有起伏,限速100公里/小时。原定我们三人进藏,临行前一人被怀疑患了不宜到高原的疾病,只得和我的老搭档单车二人再次同行。</h3> <h3><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翻越高山道路的最高点,被称为"垭<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7, 181, 74);">口”,</span></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都会有经幡和地名、标高牌。下图中此类</span>形态的山体不多见,传说附近曾有高僧大德修行之处。四川西部(曾称西康地区)也有类似山峰。</font></h3> <h3>这次的进藏路线山高、坡陡,比前两次进藏路线难走。进到西藏之后,唐蕃古道与川藏北线(G317国道)合并。2017年曾走过川藏北线的东段,这次插到了川藏北线西段,该路线到那曲后与青藏线汇合。</h3> <h3>蓝天、白云、高山、蜿蜒曲折的山路,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亲切!只是这次没有了惊奇。丁青县至那曲的途中,正在修建一隧道,只有小型车可以通过,难怪一路上没有大车。</h3> <h3>这次自驾出行的一个目标,是要穿越"大北线"。这个区域被称为藏北羌塘草原,人烟稀少,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500米,有很多美丽的湖泊(藏区称之为 措)。我们在东边的那曲(海拔4500米)住了2天,向西部驰去。</h3> <h3>大北线是指从阿里地区的狮泉河(也称噶尔),经革吉、改则、尼玛,到那曲地区,称S301国道,全长1400多公里。经过几年施工,已于2017年秋天,全程铺装为柏油路。我们西行的路上,约一分钟就能见到一辆对面开来的大型货车。</h3><h3>这次在大北线验证了一个说法,在高原平路开车省油。我做了一个测算,我的车发动机排量3.0,用四驱模式驾驶,在大北线铺装路面,油耗仅10升/百公里。有两种解释:一是高原氧气稀薄,发动机氧传感器分配喷油量减少;二是高原风阻低。</h3> <h3> 色林措,西藏第一大湖,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湖面海拔4530米,湖泊东西长72公里,平均宽22.8公里,其中东部最宽达40公里,湖水面积1640平方公里。如果是晴天,湖水是清澈碧蓝色。</h3> <h3>尼玛县城很小,这里是核心区,海拔4540米。我们要从这里去西藏苯教的发源地之一,文布南村。</h3> <h3>为了让读者深刻了解情况,我插入一页地图,或许你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去这里游览。对!就是当惹雍措和扎日南木措。</h3> <h3>这里距尼玛县城150公里,湖水海拔4600米,水深210米,是西藏最深的湖泊,所以湖水格外蓝。电视片"第三极"摄制组曾在这个文布南村,拍摄了当惹雍措的许多镜头。<br></h3> <h3>公元五世纪前,青藏高原曾存在过一个有自己语言和文字,文明高度发达的古象雄王国。其疆域西起今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上象雄),横贯藏北的尼玛、申扎一带(中象雄),东至今昌都地区丁青一带(下象雄)。中象雄的中心就位于当惹雍措一带。</h3> <h3>当惹雍措是西藏最古老的雍仲本教徒崇拜的神湖。我不知道怎么描述面对她的感觉,美得令人窒息!不确切;叹为观止!也不足矣。我无语了……。</h3> <h3>因为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我们临时改变了在文布南村住宿的计划,直接赶往措勤县。来之前一位去年10月走过这段路的朋友介绍说,沿着土路,保持当惹雍措在左侧,前行到杭达村,再向右往西前行。待看到腊腊村后,就可再沿着扎日南木措前进,不久便可抵达措勤县。从地图上看,这两个湖相距不到100公里。</h3> <h3>仔细研读过地图后,我不无担心地询问朋友,离开杭达村往西走,以什么为参照物,如何保证路线正确?他回答说,对面来车很多,可以问路。有趣的是,或许是季节、时间段不符,离开杭达村后,一直到达措勤县,我们竟连一辆车辆也没见到。怎么办?只有根据地面上车辙印的多少,判定前进道路。我这辆越野车,行驶了三万多公里 ,今天才第一次真正用于越野。</h3> <h3>一路走来只看到几处房屋,几位藏民。要知道,这个区域可是平均每6平方公里才有一个人。手机信号消失了,没有路标。观察着车辙印,看着太阳的位置,向措勤县方向前行……。太阳落下去不久,我们驶上了一条正规的土路,依然没有路标。沿着这条"搓板路"又颠簸了几十公里,终于在天完全黑暗时,驶上了一条正规柏油路,路标指示前方是措勤县。从这张事后下载的谷歌地图来看,我们是在标有岔路口到地方,没有正确判读车辙印。图中绿色线条是实际行车路线。</h3> <h3>插一个越野车友喜欢的情节。前一天几乎迷路时,路过一条漫水河,我下车查看后,上车启动了“越野利器”-后桥差速锁,顺利通过了漫水河。这个处置是小题大做,杀鸡用牛刀。先“科普”一下后桥锁的作用,启动后桥差速锁后,发动机以低转速大扭矩,把动力平均、独立分配给四个轮毂。也就是每个车轮独立旋转,这时候即使有两个车轮打滑空转,其它车轮不受影响,驱动汽车运行通过障碍区域。</h3><h3>试想一下,万一我们的车陷在河沟里,在那方圆几十公里的无人区,没有手机信号,没有人烟,没有路标,海拔4600米,两个60多岁的老家伙该怎么办?</h3><h3>补充一句,我的车用的是固铂(cooper)全地形胎(AT胎)。</h3> <h3>住宿措勤县的第二天,我们驾车去扎日南木措,途中遇见两位牧羊女。语言不通,不妨碍我们用手势交流,像绝大多数藏民一样,从她们眼中透出淳朴和善良。在西藏,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都有一双清澈透明的眼睛。</h3> <h3>青藏高原上星罗棋布着约1500个湖泊,扎日南木措是西藏第三大湖,湖水不深。在湖边停留了近两个小时,视觉范围内,只有我们俩个人,那种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h3><h3>三次进藏所摄照片均为索尼微单相机拍摄,如果用单反相机,照片会更清晰。</h3> <h3>从措勤县往南行,路过"打加措"。这个措湖水海拔高度5170米,是西藏最高的湖泊。沿路走来,一"措"再"措"。名气大的"措",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纳木措和羊卓雍措距拉萨的距离,在半天车程之内,可以当天往返,旅行团都予以安排。</h3> <h3>玛旁雍措、当惹雍措、扎日南木措距离拉萨和日喀则较远,驾车至少2天时间,一路的高度都在4000米以上。靠近湖泊的道路,都是近几年才铺装了沥青,之前是砂石"搓板路"。这种路况和高海拔,造成少有人能一睹圣湖的面容,反倒是维系了环境的原生态。</h3> <h3>要想亲眼目睹这几个"圣湖"的面目,就得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高度,行车、游览并住宿4-5天,对大多数人而言,难度、风险颇高,目前都是自驾车和包车的人来此游览。我若是旅行社经理,想让我组织去,咱们得签“生死文书”。</h3><h3><br></h3> <h3>老王头!怎么吸氧了?前两次来你可没有这样啊?请大家参考上图,我来解释。2014年第一次进藏,只在第12天,出藏前一天住在那曲市(4500米),再一天就下到格尔木市了。2017年进藏,第17天从珠峰大本营下来,住在定日县白坝乡(4400 米)。第20天住在岗仁波齐峰脚下的巴噶乡(4600米),出藏前住在日土县(4200 米),合计才3天,而且是间隔时间。这一次大不相同,西宁(2200米)—玉树(3750米)—丁青(3850米)— 那曲(4500米)2天— 尼玛县(4550米)—措勤县(4650米)2天。一进藏区就是3800米,然后4500米以上5天,连续7天了,终于扛不住了,毕竟是68岁的人了。</h3> <h3>到西藏旅游最大的障碍是高(原)反(应),我谈一点克服高反的经验。自驾进藏比直飞拉萨要感觉好,原因是绝大多数人会在3-4天内基本适应高原环境。初次进藏走川藏南线(G318国道)最佳,那条路植被茂密,含氧量高。也就是缓进藏,逐步适应。其次,尽量安排住宿在低海拔的县城。具体来说,就是低于海拔4000米的县镇。</h3><h3>例如林芝海拔3000米,正好到周边游览,顺便休整。到玛旁雍措和冈仁波齐峰,可到30多公里外的普兰县(3900米)住宿。如果从青藏公路出藏,一般情况是先住那曲(4500米),第二天务必早早出发,当天晚上到格尔木住宿。这条路车多限速,行车时间长,要辛苦一些,避免住在安多(4800米)或沱沱河(4550米)。</h3> <h3>连续7天的4000米高海拔行程,身体耐受能力接近极限,我们取消了原定再去玛旁雍措和冈仁波齐峰的安排,下撤到海拔2300米的吉隆沟镇休整。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丰富,含氧量高。去年我们俩就曾在此住过两晚,今年又住了两天三晚,恢复了大部分体力。</h3><h3>吉隆沟镇与尼泊尔接壤,有一出入境口岸。这里是此次进藏的折返点,从这里开始我们反走曾经走过的进藏路线。<br></h3> <h3>如自驾进藏旅游且时间充裕,建议在行程中添加边境线附近的吉隆沟镇、亚东、察隅等地。这几个地方我们都去过,海拔2000多米,风景秀丽,可极大缓解疲劳。注意,要提前准备好边境管理地区通行证,简称边境证。</h3> <h3>克服高反的最后办法就是吸氧,吸氧方法有几种。可以在入藏前购买少量压缩氧气罐,用于路途或晚间,成都市最便宜。其次是住宿后,到县医院吸氧。我们在措勤县和那曲医院吸氧,一小时50元。如果有条件,事先购买照片中氧气瓶,则最实惠有效,行车途中都可以吸氧。价格300多元。</h3><h3>我特别强调一点,在2000多米就吸氧,绝对不利于适应高原,这时候多是心理压力造成的影响。要到3000多米至4000米这一高度,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仍然不适,再考虑吸氧。</h3><h3>以我为例,在吉隆沟镇休整后折返至日喀则(3800米)行车时间较长,入住后仍感疲惫,我便到附近一小诊所吸氧。吸氧前血氧80多,心跳90多,吸氧一小时后,血氧90多,心跳80多。费用是氧气30元,面罩5元。解决了问题。</h3> <h3>进藏前因疑似病症未能同行的朋友,经检查排除了怀疑,从北京飞到拉萨加入后半程旅途,我们在拉萨汇合后前往林芝。拉(萨)林(芝)高等级公路其实就是高速路,但不收费, 限速100公里/小时。这段公路长400公里,半天时间即可走完。</h3> <h3>拉林高等级公路通车一年多了,只剩下中间米拉山一个隧道还在施工。据说其山体地质条件极其恶劣,洞内含氧量极低,施工难度大。回京后不久, 媒体报道说,该隧道双洞已经贯通,预计今年十月可正式开通运营。<br></h3> <h3>这次进藏安排了去察隅县的下察隅镇。如图所示,红色箭头所指是下察隅镇;蓝色箭头指向是印度,位置是印度的最东部;绿色箭头指向是缅甸。察隅县海拔高度2300米,下察隅镇只有一千多米高。</h3> <h3>去下察隅镇需要查验边境通行证、身份证,检查站由部队把守,这里离边境仅20公里。照片是途中一景点,两种不同颜色的雪水汇入察隅河,最终流入印度的恒河。</h3> <h3>一个特殊的机缘,察隅县某领导安排察隅镇的武警接待了我们几位来自“北京的客人”,参观并拜访僜(deng 音同登)人部落及其首领。僜人族群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我国境内只有一千多人,多数在藏南地区(印度控制并称为 阿鲁纳恰尔邦)。因为不是单独的民族,身份证民族一栏注其他。</h3> <h3>这面墙上则是他宰杀的牛头,据他自己介绍,他是用宝剑一剑奋力砍落。有一点恐怖哈!回来后的当夜,我恶梦不断,直至被惊醒。阿弥陀佛!罪过!罪过!</h3> <h3>酋长一生共有7位夫人,21个子女。我们拜访的当日,是他最小的女儿给我们做的午餐。酋长家一面墙上,挂满了奖状和证书及参加重要会议和学习的照片,绝对与时俱进。</h3> <h3>酋长好客,普通话说的很好,语气自信而幽默。他自豪地提及有两个儿子任地市级职务,一个女儿是某歌舞团的业务骨干。自治区各级领导来此,都会来看望他。大家聊到兴头上,酋长调侃称已经94岁了,正在考虑选择接班人,我的搭档老陈抓住机会问:“你看我合适吗?”,还好!酋长没有表态,我还有机会!</h3> <h3>临别时,我们向酋长赠送了北京二锅头酒。酋长回赠了山间采集的野蜂蜜,嘱咐道,抹在脸上可以美容,又特意叫女儿取来宝剑与我们合影。</h3> <h3>离开西藏的最后一段路程是从八宿县到芒康县的纳西乡盐田古镇。这一路翻越了5座高山,遭遇了雨、雪、大雾。前两次进藏曾从著名的业拉山七十二拐往下行驶,这一次则是向上攀爬七十二拐,中途还礼让了三批军队运输车队。</h3><h3>告诉读者一个经验,进藏的最佳窗口期是5-6月份和9-10月份。这一时间段雨水少,蓝天白云多。而且不是暑期,游客少。</h3> <h3>顺便介绍一下在高原驾驶的经验,分享给有心进藏的朋友。除了藏北高原之外的多数道路,翻越四、五千米高的高山是常事。爬上一座山路一、二十公里,过了垭口下山一、二十公里,有的山路甚至更长。我们的经验是上山改用手动挡,操控更快捷。下山则用手动挡控制车速,减少踩刹车的次数。这样驾驶油耗会高,但会更安全</h3> <h3>事先计划了从滇藏公路出藏,盐井古镇距云南界仅20多分钟车程,这里海拔2300米。因去盐田参观的道路发生了交通死亡事故,暂时封闭了。酒店老板的亲戚带领我们穿过村庄,来到一个高处远望盐田。照片中澜沧江左边的盐田产的盐是淡红色,供牲畜食用。右边盐田产出的盐是白色,供人食用。</h3> <h3>盐田是用木板搭成平台,下铺防漏水的红泥,将澜沧江边盐井内的盐水灌入盐田,晾干后收集成盐。据说此地是唯一保留的古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也曾是“茶马古道”的集散地。江边古镇村庄的风景很美!</h3> <h3>滇藏公路的两省交界处路况不是很好,直到香格里拉附近,路面才宽阔平整,之后一路开到丽江,又进入了高速公路网。在云南我们先后游览了大理古城,参拜l鸡足山迦叶古寺,在腾冲国殇墓园,祭奠了抗战英灵,最后经昆明返回北京。</h3> <h3>2018年进藏,历时三十余天,行程13,000余公里,是我三次进藏中难度最大的一次。源于较长时间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上旅游,体力精力消耗大。回到家后,用了几乎相同的时间,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h3> <h3>我退休以后,分别于2014、2017和2018年三次进藏,累计行驶三万多公里,在西藏停留的时间合计超过50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寂静无边的荒原,苍茫裸露的群山,曾让我陷入沉思;那皑皑的雪山,碧蓝的湖水,沐浴着我的心灵。未来之前,她是神秘的天堂;来过之后,她是我心中圣洁的净土</h3> <h3>身边很多朋友都被我的西藏情结所感染,纷纷询问经验,筹划进藏的安排。我也承诺会专门整理归纳成文字发给大家。就天时地利人和而言,人和毕竟最为重要。我和老陈三次共同自驾进藏,他于2015年还比我多去了一次。在这种高强度、高难度、高风险的旅途中,我们配合默契,没有发生危险和事故,顺利平安,实属不易。用他的话来说:我们是一起博过命的哥儿们!是啊!至少有三次拼命的经历,刻骨铭心!</h3> <h3>周围不少朋友对于去西藏旅游,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我是同龄人中的幸运者!在这美篇的结尾部分,我把第一、二次进藏中拍摄的部分高山湖泊照片,添加附上。我的心已经留在那片圣洁的净土之上了!</h3> <h3>写过此文之后,我又续写了“第二次自驾进藏—追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作者“东方学子”,或文章名搜索查看。可谢谢观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