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小,不论是从电视上还是在书本上,看到过很多与敦煌相关的故事,最早最耳熟能详的大概非张骞出使西域莫属。这条千年前即贯通长安与罗马的大道,有东来西往络绎不绝的驼铃声,更有漫漫黄沙下九死一生的坚持、不堪回首的心痛。对敦煌及它承载的千年文化,首先得承认我并不很熟悉,但我的内心是充满敬畏的。
前段时间我一朋友提起计划去西北旅行,在向她侃侃而谈途中所见所闻的同时,我发现我说的最多的不是张掖七彩丹霞的色彩,不是水上雅丹的地貌,不是茶卡盐湖的天空之镜,也不是塔尔寺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而是千年敦煌的历史与精神。这次就主要说说当时看的大型情景融入式体验剧《又见敦煌》,这在当时的行程中并没有重点标出,却成为了我西北行中最不能忘却的经历。<br></h3> <h3> 相比大多数景点及剧场的登堂入室,这个进场方式是一路缓坡向下,经历多个转弯后,人流便汇集到一个黑暗的大房间。说黑暗一点也不夸张,看不到地面也看不到同伴,紧抓着好友的胳膊或袖子,怕走散。当大家正对后续剧情进行猜想或期待时,聚光灯骤然打在某个角落,音乐响起,一个西装革履手捧卷书的讲者,将“有关敦煌”向我们娓娓道来,随后聚光灯所到之处,都是一段生动的讲演。顺着最后一位讲者所指,便开始了千年的穿越。
<br></h3> <h3> “在”</h3><h3><br></h3><h3> 千年的穿越从一位位历史人物点名打卡开始,幕后逐一叫起“张骞”、“李世民”、“玄奘”、“张议潮”、“米薇”等,分列大厅两旁的他们听到自己的名字便应“在”。每位历史人物开始自报家门,“我,唐太宗,来自1200年前的唐朝”…“我,张骞,来自2000年前的汉朝”。随后,他们沿着一条意喻丝绸之路的纯白沙底T台逐一走向我们,“我从2100年向你走来”;“我从1800年向你走来”,“我从576年向你走来”……这一声声的“在”与自报家门,加之背景音乐的渲染,足以让你直接进入状态。<br></h3> <h3> “我错了,我不知道的”</h3><h3> 这里讲述了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前后的故事,很沉重,这里分成了好几个模块,有叙述发现藏经洞及经书被骗被盗的经过,有王圆箓及搬运工的悔恨叩问,还有飞天的表演与呼唤。一声电闪雷鸣音效,原以为印着经书密实的墙忽然出现了多个洞窟,惊现多位菩萨飞天表演,极其震撼。对比特别强烈,一边讲述说不尽的悔恨与赎罪,一边展现飞天的感动与呼唤。飞天表演结束,菩萨与道士的隔空交谈,看哭了好多人。“孩子,你过来” 王道士踉踉跄跄爬到菩萨前,双手握住,“我错了” “我原谅你” 给观众传递了太多的慈悲与爱,直接泪奔。真的佩服导演这种将经书化作母亲的设计,不仅仅是飞天的美,更多的是感动。<br></h3> <h3> 行百步穿越千年<br></h3><h3><br></h3><h3>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在看上一幕演出后,我们的不同站位会被分成十六组分别进入不同的小房间,与不同的古人“对话”。
“我美吗,我 美吗” 这位公主向我们大概交代了自己的一生。据说大隋公主们将自己最美丽的画像描绘在莫高窟中,希望能一直保持容颜。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位公主风姿绰约而又傲娇地抚摸着脸问我们“我美吗,我 美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壁画被氧化发黑,她又问我们“你看我的脸都黑了,能让我的美丽重现吗?”估计这也是王导借壁画人物之口告诉大家爱护文物。<br></h3> <h3> 还有很多故事,走的仓促记不清了。有一位大汉女子,在一个洞窟中等了我们很久,我就站在她的正前面,人员到齐之前,她连眼睛都没眨一下,惊叹于她的专业与敬业。一句“我在这里等你们很久了”特别有代入感,而后便开启了多个洞窟小故事,有丝绸之路商旅的谈笑风生,也有米微频寄锦书的夜不能寐(由于信差渴死在路上丈夫从未收到信件),还有繁华盛世贵族男子的成年礼等等。这是唯一一处觉得遗憾的地方,给的时间略短,还没好好感受就被提醒舞台表演即将开始。<br></h3> <h3> 九死一生<br></h3><h3> 最后的半小时是在座位上观看的,这是一场还原莫高窟《药师经变图》壁画的真实故事,可惜我对它的记忆极其零散。唯一记得的是九死一生:时任归义军节度使的张仪潮终收复瓜沙13州重启丝绸之路,路途艰险,十路人马两年半后仅剩一路顺利抵达长安,仅仅为了将这一消息告知君主李世民。每一路的消失都有个体表演和独白,“我叫…,在翻越沙漠时遭遇沙尘暴被掩埋”。当时看的非常痛心,更佩服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与九死一生的坚持。
</h3><h3><br></h3> <h3> 当历史的脚步停止于诗人王维的时候,那声音再问“一千年究竟有多长?”诗人答:“不过一瞬间。春_去,冬_来,一千年就过去啦。”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