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原本制定的出行计划里目的地其实只有一个国家——塞尔维亚,有朋友问:为什么是塞尔维亚?我一时间也无言以对,仔细想想大概因为免签,因为一拍即合的畅快,因为机票价格合理……这一趟旅行还真没有高大上的原因和目的!然而,临出发前一次摄影课上奎哥突然提供了一条消息:5月29日波黑免签!看着地图上波黑和塞尔维亚竟然紧邻,嘴角不自觉上扬,运气咋就这么好呢。😄</h3><h3> </h3> <h3> 其实,地理、历史这些对于我来说真的学的很差,学的那一点也忘的差不多了,所以当章大姐提到波黑战争、萨拉热窝的时候,有一种既如雷贯耳又好像一无所知的感觉,于是这一程,我来慢悠悠的感受新鲜事物又慢悠悠的恶补一些知识。<br></h3> 波黑全名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个名字之长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我咬不清楚字。波黑战争发生在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战争的起因是波黑的三个主要民族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对波黑前途产生了严重分歧,<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这个时间段,基本就是我读高中的时期,似乎隐约还想得起新闻里对战争实时播报的关键词,轰炸、死伤、平民、儿童……</span><div><h3> </h3><h3><br></h3></div> <h3> 我们一行6人从塞尔维亚美丽宁静的小镇兹拉蒂博尔包车去波黑的首都萨拉热窝,早上出发大约吃午饭的时间就到了。途中脑海里浮现过种种出关热闹排队的画面,没想到就是一条小路,设个路卡、三两个人工作人员、查一下护照就放行,感觉就像我们国家一个小地方的高速路出站口。<br></h3> <h3> 进入波黑境不久,经过一个依水而建的小镇,第一时间跃入眼帘的是一座桥,但是一想到要说出它的真名,我的心真的有点惆怅:默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桥,这是一个我根本记不住的名字。</h3> <h3> 萨拉热窝和贝尔格莱德的差别,一下车就感受到了,毕竟曾经是前南斯拉夫的首都,整个氛围又有所不同。</h3> <h3> </h3> <h3> 有一条河自城市东侧流经市中心向西汇入波斯尼亚河,<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重要的地理标志,这就是</span>有“萨拉热窝之河”美誉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米里雅茨河。河上的桥很多,安顿好之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著名的拉丁桥。</span></h3> <h3> 1914年,在这座桥的北侧,奥匈帝国帝位继承者斐迪南大公夫妻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暗杀,直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桥头有一个博物馆,详细记载了事发经过,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我们到拉丁桥的时候,下起了雨,雨中想象当时的情景,无端的产生一种强烈又无法描述的时空交错感。<br></h3> <h3> 萨拉热窝有很多桥,除了拉丁桥,我们还追寻着另外一座桥,对!就是那个非常有名的《桥》。电影的拍摄取景地是黑山共和国塔拉河谷大桥,眼前这座断桥不是电影取景地,而是电影中那座被炸毁的桥的原型,这个断桥保留完好,是为了纪念二战期间南斯拉夫的一场著名战役“内雷瓦尔战役”。1943年2月,希特勒调集4个德国师、1个意大利师、联合特种部队2个师以及南斯拉夫傀儡军队,集中围攻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西波斯尼亚、中波斯尼亚解放区(这段是百度上搜来的)。铁托下令炸毁此桥迷惑敌军,让德军以为铁托领导的解放军不会在此渡江,而集中兵力去北面围堵,结果铁托在炸毁的桥边搭起吊桥,趁着夜色顺利过江突围。电影中还有一首几乎都会唱的歌,熟悉的歌词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原来歌词是oh bella ciao, bella ciao,bella ciao ciao ciao……ciao (发音qiao)这个单词,一直以为是“你好”,在萨拉热窝才知道也用来表达“再见”。</h3> <h3> 说到铁托,不得不提另一个名字——瓦尔特,据说电影中瓦尔特的原型就是铁托本人!</h3><h3>瓦尔特!瓦尔特!《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多有名,瓦尔特的魅力是有多大,你一定能在周围的朋友身上感受到。江三姐拿着许久不愿意拿出来的相机,带着几分激动几分崇拜的说:“快点,我们去找那个钟楼,瓦尔特战斗的钟楼,就在这里,必须找斗!”说实话我没看过电影,但是江三姐感染了我,看着眼前的钟楼,我开始默默地在心里反复想象一些画面,钟楼上瓦尔特面对德军时如何如何英勇,如何如何地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