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导师:四十五校 张来英</h3><h3>学员:二十九校 张晓萍</h3><h3> 三十二校 杨洋</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 <h3>自2017年3月实施区级导师制,就有缘和张晓萍,杨洋结为师徒,带两位大学生徒弟,无疑为我的工作又平添了几许清新。简单的见面、介绍,能感受的到的是他们对工作的激情,依稀想起了当初的我,一腔热血,只为自己喜欢的教育事业。只是那时候的我没有现在这么幸运有区级导师这个平台,可以直接得到“经师”的指导,让自己快速成长。所以,我作为经师,对有着深厚的知识和独特风格的年轻人来说,给予他们教学方法和技巧引领的同时不磨灭他们个人特色是我接下来的工作目标。</h3> <h3>在师徒结对仪式上,初识杨洋,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怀揣着一个教育梦想,所以踏入了教育的领域。彬彬有礼、努力上进,90后大学生少有的品质完全体现在他身上。思维缜密,有自己的见地,是他教学最大的特点。</h3> <h3>杨洋第一次和我交流的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周长是多少》,活动课的综合性比较强,第一次就挑战实践活动课,确实也挺让我佩服。发给我的是份简案,一如男孩的性格,简洁明了 ,总体设计合理,两个层次的活动安排更是层层递进,看后我没做多大的修改,带着期待精彩的心情第二天去听课,也了解了这位阳光男孩的教学特点:备课,教学环节清晰,结构紧凑,并且合理把握重点。还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 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创新”和“创意”,这在我后面几次的听课中感受最明显,这就是年轻人的优势,不拘于一格, 能活用教材, 爱想点子。如能在细节方面多关注,多琢磨,加以时日,就会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h3> <h3>从课前的交流到听课后的评课,是杨洋最用心的时候,不断的和我交流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还都仔细地记在笔记本上,这么认真的学员,怎能不让导师倾尽所有!正如矛盾所言:“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那天分比他低的人。”勤奋好学之人,才能朝着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另一位学员张晓萍老师,有着天使般的微笑 ,温婉大气,极具亲和力。在她的眼里,学生们都是可爱的宝宝,所以,在她的课堂上,总能看到她笑靥如花,即使是很不好管理的低年级的小朋友们,也几乎找不到在她的课上“溜号”的情况。亲和力,也是一种吸引力。</font></h3> <h3>晓萍老师每次发给我的教案都是详案,细致到每个环节的每句话,本着每一次的讲课都用赛课的要求来要求着自己,可见是多么积极和努力奋进。平时在教学中有疑问和困惑也与我交流,并能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对学生的教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有这样的工作态度是学生之幸,家长之福。其实,与学员们的交流也是导师的一种自我完善,他们可以就一个旧问题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在相互的交流和辩论中,互相得以提高,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我也乐得与他们交流,作为导师,不错过任何的学习机会,不断地进行思考,才能不断的提升自我,才能做名副其实的导师。</h3> <h3>在晓萍老师的课堂上,遇到过几次学生的精彩回答,有时她能及时的捕抓到并为接下来的教学所用,这难能可贵。要知道,再详尽的预设,也不会完全囊括学生的生成,及时且灵活的处理生成的问题,是每个名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很期待晓萍以后能在这方面走的更高更远。</h3> <h3>评课之前我爱让学员们先自己说下感受,之前的备课在课堂上实践自我感觉怎么样,哪里有不足,哪里又超出了预期目标。然后我再做详尽的分析,和他们一起找到问题的所在,提出一些我在处理这方面内容的时候会运用什么方式,供他们参考,以便在下个班级能更加得心应手的教学,晓萍也特别的虚心好学,积极思考。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特别的用心和努力。学习、实践、思考、修炼,是成长的经历。从拜师苦学到勇于实践、追求卓越,还要有思考一路相伴,不断修炼才能提示魅力。这一路走来必是一路心酸,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的人。”这句话送与我的学员,也送于我自己。</h3> <h3>这学期,大同市名师培养计划第二期,小数站的导师入站活动在我们学校举行,为了让学员们不错过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邀请了两位学员一起来听北京教科院贾福录导师的讲座《知识教学的背后我们关注些什么》,希望能对他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有所指导。作为三人行的我们 ,同研共讨 互通有无,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路上能一起进步,一起提高,一起走向心中的理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