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有一句名言叫"战争,让女人走开。"可从古到今,女人从未缺席过战争。在残酷的战场上,女兵承担着通信、救护、慰问演出等后勤保障工作,更有的直接在一线参加战斗,所付出的一点也没比一线作战的男兵们少,有的甚至付出更多。许多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永远停格在为新中国诞生和保家卫国的征途上。</h3><h3>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发一组不爱红妆爱武装的中国女军人美篇照片,向为今天和平环境作出奉献的中国女兵敬礼!</h3> <h3>当年真实的红色娘子军合照。</h3><h3><br></h3><h3>红色娘子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冯白驹领导的琼崖苏区红三团下属的一支武装力量,成立于1931年5月1日。
该武装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青年妇女,有的来自农民赤卫队,有的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该部队旗帜鲜明,作战勇敢,曾在第二次琼崖苏区反围剿中担任掩护任务。其事迹已于建国初期被改编成芭蕾舞剧而被全国群众所熟知。
2014年4月19日上午8时40分左右,中国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卢业香在海南省琼海市中原镇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br></h3> <h3>幸存的西路军女战士。</h3><h3><br></h3> <h3>幸存的西路军女战士回忆
天空,呈现着血光;太阳,被血液浸染得通红。血一滴一滴地流淌而成河流,从祁连山北麓冰天雪地的山川脚下流入沙尘滚滚、戈壁荒凉的河西走廊,融入广袤的高远、荒野、云空,以沉默的方式写在历史的无字碑上……
枪声、炮声从1936年冬天响起,远远传过1937年,直到今天。阴霾的天空中雪花飞舞,一个个铿锵贞烈的姐妹面对狂奔而来的铁蹄,牙缝里咀嚼着怒火,乱发飘扬成旗帜,怒目观天,眸子里燃起一缕缕的刃光,刺入祁连山高高的峰巅。
巍巍祁连山不会忘记,76年前,有一支“妇女抗日先锋团”,为打通国际通道,她们与红西路军一道西渡黄河,在穿越河西走廊途中遭到西北军阀马步芳部的围追剿杀。“娘子军”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碧血黄沙,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震古烁今、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2002年9月新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对她们作出了高度评价。
时光荏苒,76年过去了。如今,在早年去世的红西路军老战士们的墓碑上,斧凿刀刻的字迹已经模糊。甘肃省兰州市八里镇,96岁高龄的贵州籍红西路军女战士陈慧芳老人,听她讲述了心中那尘封已久的故事。
陈慧芳老人依稀记得,她的老家在贵阳市白马洞街上,十几岁时母亲突然离家出走。一天,她在寻找母亲时遇见红军,于是就参加了红军,被编在少先团。她说:“那时,吃的困难,穿得破烂,我们抽空就自己打草鞋。过草地时饿得吐酸水,闻到战友们烤皮鞋的味道都觉得香得很。后来我被编进妇女团。打腊子口那一仗,我们妇女团也上了,死伤不少。后来过腊子口,到会宁,三个方面军会师。红军部队渡过黄河西征时,我们唱着战歌,好雄壮啊!”
1936年10月,妇女先锋团随红四方面军总部渡过黄河后,即与其他部队一起,面对密集的战事。她们首战吴家山、大捷一条山、坚守永昌城、攻克高台、山丹城。10月底,妇女先锋团随红30军进至一条山,便与前来堵截的马家军展开激战,妇女团缴获骆驼30匹。11月上旬,妇女团随主力进到古浪的大靖、土门一带,1营、2营安全通过敌人封锁线,3营被阻截。女战士们英勇地与敌人展开搏斗,子弹、手榴弹打完后,便挥舞大刀与敌拼杀。3营100多名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为部队趟开一条血路。
高台攻防战是整个西征中最为惊心动魄、悲壮惨烈的一幕。1937年元旦拂晓,马步芳、马步青部5个骑兵旅、2个步兵团及炮兵团、民团共2万余人向高台城蜂拥扑来。红五军主力被迫全部退守城内。1月20日,敌倾力攻城,城墙被打开好几处缺口,红五军和妇女团战士全部上到城头奋力抗击。女战士们英勇杀敌,刺刀大刀卷缺了,就用石头砸,用牙齿咬,直到最后扭住敌人滚下城墙同归于尽。
在经历5个多月80多次战斗后,妇女团伤亡最为惨重,只存活300余人。陈慧芳老人记得,出发前妇女团有千多人,她说:“名义上是妇女,其实也跟男的一样,除了要一样的参与战斗,西路军没有运输部队,也没有运输车,子弹等武器都是女红军在背。女战友们被俘后,有的吞针自杀,有的越狱逃跑,有的惨遭杀戮,有的被转卖不知所终,最后被营救回到延安的只是极少数。”
“当时我和一些战友被抓进一座大庙,因为是女兵,所以侥幸没有被杀,而是被押去青海,一路上受尽凌辱。到了西宁,我们又被押送到青海一个毛纺厂做工。”陈慧芳老人回忆道。后来,陈慧芳老人九死一生逃离出来,却找不到组织,只好在兰州一家印刷厂当了名装订工。新中国成立后,她的西路军女战士身份得到政府的确认,自己也与一位曾经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转业军人结了婚,二人相依相伴走过了幸福的后半生。
陈慧芳老人一生没有生育,她把爱都给了那些可怜的孤儿,先后收养过多名孩子。目前和老人一起生活的是她的养孙朱建华,他也是老人40年前收养的最后一个孩子。老人现在与孙子一家四口居住在由兰州市民政局给她安置的住所里,同享天伦之乐,小屋里常常充满笑声。说到这些,老人满怀感激之情:“党和政府对我们很好,我当年跟共产党走,从来没有后悔过,如果有来生,我还当共产党!”
前些年,街道搞民兵训练,陈慧芳老人还去教民兵打枪,给他们讲红军故事。朱建华介绍说,老人性格特别开朗,非常爱和孩子们在一起,当年她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到学校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故事,教孩子们唱红军歌曲,《当兵就要当红军》《川陕根据地红军歌》《亲爱工农同志们》等等,都是老人特别喜爱唱的。
离家多年,陈慧芳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回贵州老家看看,想见到自己在贵州的亲人。庆幸的是,在贵州省军地各级的努力下,最终帮助老人寻找到了亲人。
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陈慧芳和众多红西路军女战士一道,用脚板丈量了甘肃西部的雪山、草地、戈壁,用血汗浇灌了祁连山的雪莲,用生命和意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英勇悲壮的一页!<br></h3><h3>本文来源:《解放军报》2012年9月17日第6版,作者:张亚斌 林发勇,原题:《盛开在祁连山的雪莲》<br></h3> <h3>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女战士合影</h3> <h3>参加万里长征的部分女战士合照</h3> <h3>八千湘女上天山。</h3><h3><br></h3><h3> 在“有志青年到新疆去,为祖国大西北贡献青春”口号的感召下,一批批湘女高唱着著名的苏联歌曲《共青团之歌》,往长沙招兵地点赶。其中有中学学生,有大学生,也有国民党将军的女儿,有的徒步走到长沙,有的瞒着父母家人,身高不够的就把鞋跟垫高了,体重不够就在口袋里装石头、秤砣,年龄不够的谎报年龄……被毛泽东称为“军队最伟大的一位红娘”的王震上将。他发起了新中国最大规模的“给军人找媳妇”运动。<br></h3><h3><br></h3> <h3>结果,一年内共招收湘女3862人。1951年冬,这些湘妹子登上了西行的列车,上演了一幕“湘女出塞”。1952年,又有4000多湘女进疆。“八千湘女上天山”由此扬名。最初,湘女们通往新疆的旅途充满兴奋。西行的列车上,车厢里反复播放着“年轻的人,火热的心,跟随着毛泽东前进……”等革命歌曲。通常,湘女们从长沙乘火车到达西安后,先进行10来天的政治教育,然后改乘汽车继续向西,穿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越过天山后,才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总行程4000多公里。<br></h3> <h3> 长达四五个月的进疆行程,是横在湘女身上关乎生死的一道坎,有些生命因为突如其来的车祸,或者疾病,还没进新疆,便在路途上凋零了。曾任兵团农八师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的戴庆媛,回忆当年转道兰州入疆的经历说:“大卡车上架了篷布,一车坐四十个人,为防止沿途残匪的偷袭,还有两个武装战士随车保卫。我们就坐在行李上,相互靠着。”有时,湘女们把头发盘在帽子里,扮成男兵模样,或者拿在路途中买的伞伪装成机枪等武器。图为前往新疆的湘女老照片。<br></h3> <h3>各个不同时期女兵合影</h3> <h3>李原慧军装照。</h3><h3>毛泽东一生只为 6 名女性写过诗,其中一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据说最初是写给当时在中央办公厅机要秘书处工作的李原慧。<br></h3> <h3>挂满军功章的女军官</h3> <h3>一名女兵在满山盛开的月季花丛中留影</h3> <h3>当年秀气的女兵</h3> <h3>三女兵在学习</h3> <h3>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女通信兵</h3> <h3>坑道内的女话务兵</h3> <h3>女通信兵手持电台对讲机,威武帅气。</h3> <h3>女卫勤兵</h3> <h3>北京市最早的警花卢学珍、钟华、叶淑珍合影</h3> <h3>上世纪六十年代,天安门前正在执勤的漂亮警花。</h3> <h3>1949年,徐州市公安局全体女警合影。</h3> <h3>女兵风采</h3> <h3>曼棍洞留影</h3> <h3>军民鱼水情</h3> <h3>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女兵<br></h3> <h3>受表彰的志愿军女战士</h3> <h3>1951年10月,志愿军12军接受了金城前线的防御任务,文工团深入战场前沿慰问演出。</h3> <h3>1952年8月,三名志愿军第12军文工团员在坑道外拉琴唱歌。</h3> <h3>1954年,志愿军第12军文工团的文艺女兵们穿上了正规演出服的合影照。</h3> <h3>欢庆胜利的志愿军女兵</h3> <h3>志愿军领导杜平慰问归来的志愿军被俘女兵杨玉华</h3> <h3>志愿军一等功臣、文工团女战士解秀梅。</h3><h3>在1932年,解秀梅出生在河北,在她小的时候家庭是非常穷困的,但是她并没有影响到她对于文艺的喜爱,她非常积极的参加业余的一些剧团。在演出的活动里面,一些女英雄的事对她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她希望自己也可以为祖国做出贡献。<br></h3><h3>在1948年,她加入了解放军,在部队里面一直做的文艺方面的工作,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她主动的要求要去前线。
行军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就更加的困难了。但是她也没享有任何的特权,和男兵们一样都行军,甚至她还鼓励一些身体比较弱的男兵,在士气不好的时候,她会通过自己的表演来鼓舞战士们。<br></h3> <h3>在1951年11月30日这天,她刚从上山回去,突然看到了敌人的飞机过来了,对我方的医疗所疯狂的轰炸,在当时大部分的伤员都已经转移了,但是还有一个排长受了重伤还没有离开,在这个时候,她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全,把这个排长背了出来。最后她成功的把这个排长转移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在战斗结束以后,她因为这件事情受到了一等功。<br></h3> <h3>后来战争结束后解秀梅去了一家印刷厂,她选择了去最平凡的岗位上班,没有人知道她的英雄事迹,她也从来都没有提起过,就这样她过着自己平凡普通的日子,直到她老了,患上了多发脑梗塞和老年痴呆症,她的病花光了她所有的积蓄,没有钱的她曾被医院停药,这时候她的事迹才又被世人所知,大家都去了医院看望这位女英雄,但是不幸的是,她没能支撑下去,在1996年1月底病逝。<br></h3> <h3>解秀梅曾受到毛主席接见,激动得与主席紧紧拥抱。<br></h3> <h3>这拥抱让主席想起了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长子毛岸英。</h3> <h3>解秀梅请主席签名。</h3> <h3>中越边境硝烟弥漫的战沟,女兵搀扶战友顽强地站了起来!</h3> <h3>女兵在老山前线碑前合影</h3> <h3>长山十姐妹救护队在老山前线合影</h3> <h3>女卫勤兵合影</h3> <h3>战场救护的女兵</h3> <h3>拿出孩子的照片寄托思念之情</h3> <h3>在写家信的女兵</h3> <h3>在溪边休息聊天的女兵</h3> <h3>女通信兵</h3> <h3>女通信兵整装出发</h3> <h3>首长在为女兵作战前动员</h3> <h3>郭容容墓,位于广西龙州烈士陵园内。龙州烈士陵园位于广西龙州县上龙乡弄平村弄平屯,距县城5公里,原名自善烈士公墓,于1979年3月为安葬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牺牲的烈士而更名,现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单位。<br></h3> <h3>郭容容,女,山东省福山县人,1955年生,1974年9月入伍,162师政治部电影队队长,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于1979年2月在从高平往国内转运烈士途中不幸被越军伏击壮烈牺牲,英年24岁,荣记三等功,安葬于广西龙州烈士陵园。她是自卫还击战第一个牺牲的女兵。师政治部给她记了三等功。<br></h3> <h3>郭容容在北京天坛留影</h3> <h3>郭容容在抢运伤员</h3> <h3>女兵的标准军礼</h3> <h3>收到家信的俩女卫生兵</h3> <h3>三名女卫勤兵</h3> <h3>整装出发</h3> <h3>上前线抢运伤员</h3> <h3>通信女兵整装出发</h3> <h3>架线</h3> <h3>休整</h3> <h3>电台试通话</h3> <h3>坑道内的话务兵</h3> <h3>两位女架线兵合影</h3> <h3>昆明军区英雄总机班合影</h3> <h3>开着三轮摩托车的女兵</h3> <h3>女兵在伪装的坦克前合影</h3> <h3>上前线慰问演出的文艺兵</h3> <h3>拉起手风琴</h3> <h3>为前线战士高歌一曲</h3> <h3>第一次见到长在树上的成串香蕉</h3> <h3>在瀑布前留影</h3> <h3>在岗亭前留影</h3> <h3>凯旋门前留影</h3> <h3>拿着"病员休息“条幅留个影,这小姐妹俩好有创意。</h3> <h3>姐俩伪装网下留影</h3> <h3>一组女兵合影照</h3> <h3>为牺牲的战友扫墓</h3> <h3>为牺牲的战友点上一支烟,寄托无尽哀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