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究竟是人类的伙伴还是敌人?

人工智能服务型机器人

<h3>▲AI 人工智能、机器人究竟是人类的最佳伙伴还是敌人</h3><h3>据 IDC 最新发布的一项 IT 产业预测,到 2019 年,全球 40% 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将运用人工智能服务。到 2021 年, 75% 的商业企业应用将选择人工智能,超过90%的消费者将与客户服务机器人互动,且人工智能将全面渗透到智能家居领域。</h3><h3>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变革,中国政府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到 2030 年,中国将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 10 万亿元。规划还显示,到 2030 年,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h3><h3>然而,谈及机器人与人工智能 ( AI ) 这一话题,大众的观点往往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人类将得益于机器智能化发展,另一方则认为机器智能化即使不至于破坏人类社会的根基,却必将影响人们的就业机会。</h3> <h3>具体来说,一方面,许多重复性或纯事务性的工作被自动化所取代;另一方面,一些对体力要求高或者繁重甚至危险的工作也将由机器人完成。据牛津大学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未来 20 年内,美国 47% 的就业机会可能被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所替代。然而,自动化在取代一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将创造一些就业机会,例如更需技术和创新的领域,包括培训、建筑、部署、维护、维修、开发等。那么我们将如何正确看待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呢?</h3><h3>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日益融合将进一步催生自主机器人的诞生。这些机器人将能够做出各种更高级行为和反应,例如学习经验、解析并进一步生成语言,从而创造一种近似于自主意识下的运行状态。</h3><h3>为了消除对认知机器人持有的对立观点, e 络盟针对一系列专为医院、车间和工作场所开发的最具革命性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进行了调研,并据此概括出三大关键趋势以助力机器人和智能自动化在未来五年的发展。</h3> <h3>1. 机器人的外观和动作不久将与人类更为相似</h3><h3>不同于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形象,目前大多数机器人看起来并不像人类,甚至称不上类人。尽管自动化制造领域的大部分机器人的机器手臂能够完成托举、拧紧或焊接等工作,但却不具备人类的特性。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随着机器人在医院、养老院等更多服务和社会场景中取代人工,机器人的拟人化特征和更具“人性化”的反应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h3><h3>然而若要断言类人形机器人是否会增加或缓解某些人对机器人的担忧,现在还为时过早,尤其是当自主人形机器人开始加入到普通人类的工作场所当中。机器人工人的好处显而易见—他们永远不会疲倦、很少犯错误,并且不会要求加薪,但也正是人形机器人的这种完美特性可能让真正的人类产生敌意。</h3><h3>机器人不仅逐渐拥有更多人类特征,它们还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迅速获得接近人类的智力水平。深度强化学习是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启发的机器学习领域之一,借鉴了动物和人类从积极或消极的结果中学习行为的方式。使用这种方法,配备传感器的机器人能够学习如何通过反复试验不断前行,并将积极的结果与导致该结果的行为联系起来。</h3><h3>通过结合基于数据关联评估算法的深度神经网络,深度强化学习能够使机器具备生成智能行为的能力,并通过对人类心理进行建模来制定更加智能的决策,从而解决复杂的情况。2016年打败世界围棋卫冕冠军的AlphaGo也正是基于反复试验及对以往比赛的不断分析而训练出来的计算器程序。</h3><h3>强化学习用于机器人领域能够让机器的行为模式越渐类似于意识体,从而有助于深化机器人在自动驾驶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随着机器人与其他先进技术不断融合,它们不仅能够执行高度复杂的任务、学习经验,还将能承担需要高级决策的工作,这一点对于那些危险或不适合人类的作业环境尤其受用。</h3><h3>正如社会技术专家 Sherry Turkle 指出的那样:「机器人的脸部能够引发我们的想象:让我们相信机器人可以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反之亦然。」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愈加成熟,人类与机器人在各种情况下实现角色互换的可能性越来越大。</h3><h3>2. 物联网助力机器人从功能型向社交型转变</h3><h3>当前,大多数面向消费者的机器人被设计为执行纯功能性任务,从空中运输无人机到 Roomba 真空吸尘器。绝大多数机器人的研发都纯粹出于为人服务而没有考虑与人交流的问题。</h3><h3>未来五年,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将发生改变。随着先进的语音和图像识别软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