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津励、周建成/散文两篇(军人的记忆)

心情很好(仕君)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h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建成同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野战之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稚气的脸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书写英气勃勃的帅气,</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为远离战争而战斗,</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使命过后,</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陶醉在诗的岁月中。</p><p><br></p><p>周建成《回忆部队的经历》作者,70年代27军79师236团五连战士。他说:参军时问老兵五连是支什么部队时,老兵们把我们带到连史馆,指着墙上一面已很陈旧的锦旗让我们看,上面绣着: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于华东野战军九纵79师236团二营五连……战上海遵纪守法模范连……我们才知道这个连队的光荣历史。</p><p><br></p> <h3><br></h3><h3>建成说:虽然那图是我从网上搜来,而且里面的官兵都是80年代参军的了,但幸运的是正是我原来的老连队,是87年去老山轮战一年的照片,一年回国时经历了几百次战斗,歼敌3千多人,去轮战部队牺牲63人,圆满完成军委布置的任务,捍卫了国防……。</h3><h3><br></h3> <p><br></p><p> 回忆部队的经历</p><p> 周建成</p><p> 记得当年刚参军在27军部队,在新兵连集训时,听老兵讲这个部队有很多英雄集体一一如:(济南第一团),(孟良固战斗英雄连),(渡江侦察英雄连)……等等,希望自己能分到这些老部队去。</p><p><br></p><p> 分配结果是到了79师236团五连,不知这是个什么连队?心里有些失望,老兵们倒是很热情,手把手教我们打背包,整理内务,擦拭,组装机枪,带我们去军人服务社购买日用品,甚至怎样用信纸灵巧地卷烟卷等等…………。</p><p><br></p><p> 当我问五连是支什么部队时,老兵们把我们带到连史馆,指着墙上一面已很陈旧的锦旗让我们看,上面绣着: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于华东野战军九纵79师236团二营五连……战上海遵纪守法模范连……我们才知道这个连的先辈们1949年5月进入上海时,为了不忧民,晚上都是睡人行道,马路,水门汀上……而且这种优良传统一直保持至今,多次受到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宣传报道。</p><p><br></p><p> 接下来的1973年千里野营大拉练,我们则亲身经历了这种拥政爱民传统。当时部队车队每到一处村庄,基本是半夜宿营,全部按照命令露营,在山西恒山脚下河边睡过,在村外树林里睡过,在山西左云县打师进攻演习时在古代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候的长城土台上露宿几夜……最苦的是有天凌晨两点车队到大同市城郊,塞上的十月零下十几度,天上下着大雪,周围一片白茫茫的田野,一声令下,部队就地宿營,至早上六点起来准备出发。当时又累又冷又困,各人想办法睡觉,我将白毛毡铺在田垄间,再将床单放上去,用雨衣四个角糸在前后正好两蓬小酸枣树上权且遮挡风雪,然后钻进被筒,上面再搭上军大衣,虽然还是寒冷彻骨,但困得不行的我和战友们还是呼呼入睡了……。</p><p><br></p><p> 忽然司号员的起床号响了,而且人声嘈杂,赶忙翻身起来,看表刚六点钟,雪己停了,被子上雪盖滿了,原來人声是老乡发出来的,田垄里站滿了老乡,纷纷说地里露营太冷了,邀请大家进镇里,村里他们家去。可连长说部队已休息好了,吃过早飯就要出发,谢谢老乡好意,不给大家添麻烦了,一看路边停的车队,炮车,坦克上面的伪装网全盖滿了白雪,亍上到处是老乡,他们都很惊奇一大早小镇外田垄里睡了那么多兵……。</p><p><br></p><p> 伴着广播里传出的“树上喜鹃叫喳喳,亲人来到我们家,解放军同志你辛苦了哇请你喝杯酥油茶,你们风雪千里把营扎,“十大”精神送呀送万家的热情歌声,部队车队又上路了。</p><p><br></p><p> 即使后来的短途训练固定每个班分配住在老乡家,半个月的训期,尽管每天回来又己累得不行,我们还是不忘给老乡水缸挑滿水,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老百姓也把战士当亲人,房东大娘半夜掌着灯来挨个给我们盖被子,还把炕烧得暖暖的……离开的时候有些老乡舍不得我们走,给我们兜里塞鸡蛋,玉米棒甚至钱,直说是解放军保卫了他们……每次都令我们感动,当然因有纪律,我们是不会收老乡东西的,都是婉谢。但北方乡亲们对子弟兵的那种深情是我们念念不忘的。</p><p><br></p><p> 那么多年过去了,回想起在老连队的生活,住过的多少小山村,可亲可爱的乡亲,战友,首长……依然历历在目像昨天的事一样,留恋,挥之不去。</p><p><br></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h1><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津励同学</h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军中天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军营中绽放芳华,</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华彩中走过如花的季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要问过去的岁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今天依然是如故的我。</p><p><br></p><p>马津励《男人的眼泪,军人的情怀》作者,七十年代铁道兵战士,她说“我是鉄道兵,在大巴山参加修建襄渝铁路”。</p><p><br></p> <p><br></p><p> 男人的眼泪,军人的情怀</p><p> 马津励</p><p> 李国强是29团战士,71年的兵,我是在这次战友会上才认识他的,还有他的广东老乡黄宝安也是我们29团战友.当年中梁山隧道就是他们团打通的,李国强是风枪手,他给我们看他的手指打风抢都变了形.</p><p><br></p><p> 我进过隧道,那是正在开凿的隧道的尽头,入口是一个小小的洞,我们是猫着腰钻进去的,迎面就是黄土,一个房间大小,只有一个战士在用风枪钻着厚厚的山体,战士从头到尾都是土,只戴着一个口罩,看不请他的模样.里面氧气都不够,风枪一开动,那种强烈的振动,让人要窒息一般,我当时就觉得要死了一样,赶快就钻了出去,那次参观留给我的感觉就是,太恐惧了,打隧道的战士太可怜了.现在的人还会为这种艰苦去付出吗?</p><p><br></p><p> 中梁山隧道打的太艰苦,200多米长的距离牺牲了60多名战士,这些战士都是李国强,黄宝安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兄弟,他们一起从家乡走出,在这场建设中,他们一起奋斗,却没有一起活下来,铁路通车了,任务完成了,部队又转移到新的战线,李国强他们回到了家乡,亲人团聚,而这些为中国铁路建设而牺牲的战友就永远的留在这异乡绵绵青山之中.</p><p><br></p><p> 李国强他们回到家乡后,并没有忘记这些长眠在大山中的战友,他们后来又回到这片山中,去看望他们日夜思念的兄弟,当他们看到这些战友的墓地时,他们哭了,坟上张满了草,他们说:简直就是荒墓,根本没人管.就在他们向我讲诉这段经过时,他们禁不住又流下了泪水,是思念?是伤感?是愤怒?兼而有之吧,我想这是男人的眼泪,如不是伤心到深处,是不会轻易抛洒的,他们说:200多米,就死了60多人啊.</p><p><br></p><p> 后来,李国强和他的广东战友自己出资,将他们的战友迁到了附近的烈士墓,让他们的战友体体面面,舒舒服附的躺在那里,他们又找到当地县政府,请他们每年清明一定要让学生去祭奠这些为修铁路死在异地的亡灵,他们出资建造希望小学,出资扶贫,为那片曾经荒凉,今天仍不是很富裕土地,为他们长眠在那的战友,做了他们所能做的.黄宝安说:那山里写的标语都是,感谢共产党,感谢铁道兵!是铁道兵让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p><p><br></p><p> 每年李国强都要和他的战友到那里凭吊这些烈士,有的战友家中困难,都是李国强为他们出路费,我们这次会结束的第二天,他们广东一行战友又去了烈士墓 .</p><p><br></p><p> 他们是坚强的战士,但在他们坚强的内心深处,却又蕴涵着那样执着而温柔的情感......</p><p>我在我的这几个战友面前,肃然起敬!和他们相比,我们太渺小了!</p><p><br></p> <p><br></p><p>国家和人民都不会忘记功勋者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贡献,向军人和退伍军人致敬!</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