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都说“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未来高考,会是一个语文为王的时代。与家有中学生的朋友聊天,也颇能从言谈中感受到家长对孩子学业压力的焦虑。家有小女,即将升入初中,属猪,生性顽皮懒惰,所幸阅读兴趣尚可,让未曾免俗望女成凤的父母依然对其学业寄予厚望。初中已来,书要何读?作为小语教师的我,打算未雨绸缪,积极参与一场有准备的六年持久战。<br></h3> <h3>先看看轰轰烈烈的部编本教材长啥样?</h3> <h3>认识下本教材的主编。好巧,和我一样,也属狗<br></h3> <h3>了解下教材的创新重点。<br></h3> <h3>看看教材的版块结构。</h3> <h3>双线单元的结构设计</h3> <h3>现在你一定划出关键词了,对,那就是</h3><h1><font color="#ed2308">阅读 写作</font></h1> <h3>教材编写者的初衷</h3> <h3>七上语文的单元主题</h3> <h3>古诗词篇目</h3> <h3>文言文篇目</h3> <h3>综合性学习内容及要求</h3> <h3>作文篇目</h3> <h3>课外阅读篇目</h3> <h3> 除去具体的单元阅读篇目没有呈现,七上语文书所涉及的内容大概如此。多乎哉?从篇目来数不多也。部编本教材相比之前教材减少了课文的数量,但是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却是明减暗增,因为教材设计者手中握着一把“1加X”的尚方宝剑。</h3><h3> 什么是“1加X”?我的理解是读一本书要如扯出萝卜带出泥,读名家文章要认识并了解这个人,读长篇名著要能利用读书方法理清内容脉络、主要成就。用温儒敏先生的话说,“我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让孩子‘连滚带爬’地读,也主张读一些‘闲书’,我的这些理念并没有完全体现在新教材中。”</h3><h3> 好吧,让我们遵循温先生的思路,去探看七上语文的阅读外延。</h3> <h3> 七上出现的中国近现代名家有:朱自清、老舍、史铁生、冰心、鲁迅、毛泽东、郑振铎、郭沫若。</h3><h3> 每个都是重量级选手,身价不菲,著作等身。不读多了,每个人一本经典选集总要看看,这样才能加强对课文和作者的理解。关于毛泽东的书最好每个学期读一本。</h3><h3> 看照片,个个都长得老帅老帅。</h3><h3><br></h3> <h3> 我默默地打开当当搜了下书皮。都买回来会有多厚?估计一个学期读一叠与自己身高差不多的书会比较好。大BOSS毛泽东和鲁迅相关的作品我还没有勇气整理,容我再研究。</h3> <h3>外国文学著作还好,只出现了四个作家,对应的作品也算好读。泰戈尔读起来相对困难,主要考虑到学业高压,孩子们的心境难以从容,风花雪月,蝉噪花动的意境对生活在都市丛林的孩子来说其生命体验太少太珍稀。</h3> <h3> 最难啃的莫过于中国古典文学了,每本都像一座大山,有多少同学就倒在了文言文的绝顶之下。但老祖宗留下的传宝书,不辞辛苦也要奋力攀登啊</h3> <h3> 都知道你要买,七上必读的两本文学名著都在打包出售了😊我建议《西游记》买那种无障碍阅读学生版,内容没有删减,生僻字词有注音注解。这个版本的《西游记》我上学期给四年级的学生在读,总共一百回,紧赶慢赶才读到六十回,对初中生来说,没有一定的阅读计划和阅读引领是读不完的。我们现在强调读一本要有一本的收获,这两本书,绝对是七上语文池子里的大鲤鱼,读了他才有机会鲤鱼跳龙门。</h3><h3> 如果要我加上第三本,一定是《论语》。《论语》二十章,一共11750个字,字字珠矶。不读多了,初一上好歹读到第十章吧!学中国古典文化,绝对绕不开《论语》,老老实实读才是正理。</h3><h3> </h3> <h3> 七上出现的古代诗人有:曹操、李白、王湾、马致远、杜甫、岑参、李益、刘禹锡、李商隐、陆游。另外加上蜀相诸葛亮。</h3><h3> 都说要把书读薄,但读薄的前提是你要把书读厚。厚积才能薄发。厚读的实现条件是要有善于质疑思考的整体性学习策略,新课程理念实在没有不更正确的了。</h3> <h3> 最后讲一下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是水,写作是鱼。大水养大鱼,有鱼,水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大数据背景下,题海是死水,难养鲲鹏。只有畅游在经典之中,以勤作舟,以书为桨,以先贤为舵,青春之风帆才有可能游戈至理想之彼岸。</h3><h3> 读书吧,少年!部编本教材专治不读书,少读书的病,不要让不读书,读书少革了你的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