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父亲母亲所在的部队是一支英雄部队,战争年代转战南北,战功显赫,和平年代镇守滇南边疆,功绩卓越。20年滇南戍边,他们把青春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边疆,成为他们最自豪最珍藏的记忆。</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平小学楼上的婚礼</b></h3><h3> 父亲张英才是山西万荣人,母亲是云南个旧人。父亲结婚时28岁,母亲小父亲10岁。他们是1953年元旦节那天在云南金平结婚的。说起他们的婚姻,偶听身边的大人说起,从他们的口吻可感到带有传奇和浪漫色彩。我们作小孩的,很少听到父母讲述他们的爱情婚姻。直至2012年元旦,也就是金婚59周年,才听到他们比较详细地讲述他们当年的婚姻。</h3><h3> 母亲是云南个旧市一中的学生,15岁就投身革命,1950年元月参加征粮队在金平开展工作,后入伍在13军38师112团卫生队当卫生员,父亲当时是112团的团长,就这样他们的相识、相知、结婚都与部队追歼残敌、围剿土匪、建设边疆紧密相连。母亲在征粮队工作时,曾被数千土匪围困在金平县城长达一个多月,亲身经历过残酷的金平保卫战,征粮队的女队员有被土匪残忍杀害。母亲有次和另外两名女征粮队员外出执行任务,土匪突然闯进寨子,多亏了老乡把她们藏在棺材里才躲过一难。金平被围困期间,当时坚守金平的就是112团1营。为此她入伍到112团当兵。他们的婚恋过程的重要节点,都有一个很浪漫的地名!母亲把他们婚恋的过程归纳为:锡都相识,相会桥定情,金水河结缘。追踪浪漫的地名画一条线,我们看到的是部队边境剿匪、援越抗法和建设边疆的足迹。</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母亲和她的战友</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部队剿匪整装待发(1951年)</font></h5><h3> 锡都是个旧的别称,个旧因盛产锡享此美誉,13军解放滇南后112团移防个旧市,肃清国民党隐藏的特务,父母就在个旧认识并交往的。之后,38师进入长期、艰难的边境剿匪,1951年应越南劳动党的请求,还进入越南境内进行越境剿匪作战长达数月。为准备第二次越境剿匪作战,112团撤回建水休整训练,部队在建水驻扎的地区叫“乡会桥”又称“相会桥”,那是个员外、富商居住的地区。这时,我父亲接到命令到朝鲜战场任志愿军见习团长,临行前他和母亲定下终身大事。所以说是“相会桥定情”。父亲从朝鲜战场返回部队后,38师已实施了第二次越境剿匪,基本剿清了境内外主要的顽匪。流经金平到越南的金水河,见证了我38师的边界剿匪行动和112团回撤金平后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营房建设。1953年1月1日,我的父亲母亲在金平小学的二楼和团政治部主任乔洪德叔叔和军文工团的白静华阿姨一同举行的婚礼。他们的婚礼很简单,但很热闹。父母们利用元旦部队放假会餐,举办了一个仪式,营以上干部和机关干战都参加了这个热闹的婚礼,之后集体会餐。他们没有什么财产,两床被子抱到一起就是他们的共同家当。但他们拥有无限极的精神财富,有和年轻共和国同呼吸同命运的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我的父亲母亲 (1953年)</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金水河结缘”的含金量很高,至今已度过大半个世纪。不久前,我在父亲常用的电话号码本上发现他在金婚五十周年信手记下了的金婚四句言:志同道合,相知相爱,风雨同舟,和谐共处。回顾父母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父亲写下的四句言是对他们婚姻最好的总结,既体现了他们爱情的基础,也汇聚了他们婚姻的智慧。 2013年元旦节那天他们的婚姻跨入“钻石婚”六十周年的人生重大里程碑,我们几个儿女和孙辈为他们举行了钻婚六十周年纪念,并按父亲的四句言为章节为他们制作了一盘照片视频光碟。“钻石婚”大蛋糕上记录了我们儿女赠送给父母的一句话:</font><font color="#ed2308">六十载岁月流金,夕阳里云淡风轻。</font><font color="#010101">前半句,六十载岁月流金,表达了我们对他们过往岁月的仰慕,致敬;后半句,夕阳里云淡风轻,表达的是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生活的祝愿。</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师首长院</b></h3><h3> 1958年2月,父亲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南京军事学院4年的紧张学习,学院准备留他当班主任,可父亲怀念着部队,怀念着战友,坚持要求回到了部队,回到驻扎在蒙自的38师任副师长兼参谋长。我的母亲田勤芳和两岁多的我随父亲回到了滇南。</h3><h3> 38师的首长院,曾经是国民党军阀万保邦的公馆。那个院子挺讲究。院内有一大片石榴园,有甜石榴,有酸石榴,还有滇南特有的冬桃,石榴园周围被一条小河流环抱。连厕所,也修成园亭风格,在石榴园内。家里的桌子,镶嵌着漂亮的大理石。用现在的眼光看,建筑有特色,很环保低碳。</h3><h3><br></h3> <h5><font color="#ff8a00">1960年38师的领导在师首长院四角楼前的合影。前排:王春生(左1,前是其女儿王丽娜)张道容(左2,前是其女儿小燕)张英才(左3)梁廷佐(左4)后排:秦登魁(左1)肖仑(左2)龚殿友(左3)张泊涛(左4)</font></h5><h3></h3><h3> 从战争走过来的38师师首长们,习惯艰苦朴素的生活。几位师首长家的厨房,都与住家分离,是一排建在石榴园侧面的简陋青砖瓦小平房,距离住家,20米至50米不等。每家的厨房大约只有10平方米,一半是灶台和堆放的柴禾,一半是餐区。全院十多户人家只有一个水龙头,那时好像从来没有感到一个水源不方便,相反家属小孩们在全院唯一的水龙头那淘米、洗菜、洗衣,甚至谁家吃什么都知道,大家很开心、和睦,像一个大家庭。全院只有一个厕所,就是前面提到的在石榴园内的圆亭厕所。环绕着石榴园的小河,河面上长着绿色的水葫芦,我们小孩常常在小河边钓鱼捉蟹。小河旁有一大片菜地,每家二三块地。傍晚,父亲常常带着我们在菜地里挖地、种菜、浇水、捉虫,乐在其中。</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检查部队训练(1961年)</font></h5><h3><font color="#010101"> 在蒙自期间,父亲先后给王春生、任应两位师长和张道容、马子安两位师政委当过副手。1964年5月,任应调到13军任参谋长,父亲接任师长。任师长期间,和政委马子安搭档两年整,他们相互尊重,合作很愉快,班子很团结,《解放军报》多次报道过38师的事迹,还刊登过师党委一班人团结工作的报道。</font></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肖华上将视察“钢铁营”</b></div> 1963年夏初,总政主任肖华上将到昆明军区视察工作,专门抽时间到蒙自视察38师“钢铁营”,看望父亲。1949年,父亲作为二野战斗英雄代表曾跟随他出访匈牙利出席“世界民主青年第二次代表会议暨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之后又随同他访问了捷克、保加利亚、苏联等国家,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 </b></font>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新中国的名义出访的首个友好代表团,军队代表仅6人,每个野战军和空海军各一人,陆军四个野战军的代表分别是肖华团长代表四野,战斗英雄刘奎基代表三野,父亲张英才代表二野,从小参加红军的“红小鬼”肖林达代表一野。出访前,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会见了代表团。出访回来,毛主席还在中南海为肖华和父亲几位军队代表举行了家宴。毛主席与父亲握手时还问父亲是否到过大别山,父亲回答说是陈赓兵团的,没去过大别山,只到了伏牛山(“伏牛山牵牛”)。</h3> <h5><font color="#ff8a00">父亲和他的战友自豪地抬着毛泽东主席的画像在布达佩斯巡游,受到匈牙利市民的热烈欢迎(1949年)</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1949年,父亲在第二届世界民主青年代表大会会上</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 <font color="#ff8a00"> 父亲首次获得的〔战斗英雄〕嘉奖令</font></h5><h3> 出访期间,军队代表主要介绍解放战争形势和战斗经历,肖华对父亲的经历和“钢铁营”的情况特别熟悉。从上党战役打出“铁的九连”;到为配合睢杞战役,率营强插在敌吴绍周、胡琏两兵团之间,抗敌步坦十余次联合进攻的豫东小庄战斗;再到得到毛主席高度评价的切断徐蚌线的李家庄战斗,荣获“如钢似铁的张英才营”;在淮海战役小张庄战斗中击退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18军的两个团的疯狂进攻,荣获淮海战役总前委授予“钢铁营”称号等事迹,肖华都了如指掌。由于作战勇敢,父亲曾三次荣获“特等战斗英雄”称号,九次荣获“特等功”,1950年还作为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肖华当时是总政副主任,具体负责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他在会上还作了总结报告,并为代表们颁发了战斗英雄勋章和礼品。他多次说,一定要到滇南看望38师“钢铁营”这支英雄的部队。</h3><h3> 肖华主任一到38师就急着要去“钢铁营”所在的113团视察,时任师长任应和我父亲陪同前往。任应师长亲自集合整队,向肖华主任报告,请首长指示。肖华主任站在队前讲话,他开场就说:38师是一支有着光荣战斗历史的部队,是有着红军传统的英雄部队,在战争年代涌现出不少功臣。全国解放后,长年驻守在西南边疆,建立了卓越功勋。在军队正规化建设中,又取得了显著成绩。他提到父亲,说曾经和他一同参加过“世界民主青年代表大会”。之后,肖华主任讲了国际国内形势,对大力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作了重要指示。据当时与113团同接受视察的师防化连的老兵多年后在《我们的连队好》一书中“真正的军人”一文中回忆:“听首长点到自己的名字,张英才副师长一个立正就定在那里。也许是首长正集中精力讲话,没有注意到张副师长的动作。报告在继续进行,张副师长保持着立正的姿势,屹立在那里丝毫未动,一直到肖华上将做完报告,才陪同首长离开会场。所有干部战士都被感动了,张英才虽然是一师之长,一个战功卓著的英雄,但他却仍然像一个普通军人那样用军队条令严格要求自己,张英才师长是一个真正的军人!他的军人姿态,他的英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h3><h3> 肖华上将视察时听说与113团同驻地的师防化连的演出开展得有声有色,提出要看看防化连的演出。防化连的同志急忙抬出各种乐器向首长作了汇报表演,肖华上将给予了高度评价。1964年下半年,师防化连参加了昆明军区的业余文艺调演,年底又代表昆明军区参加了总政举办的全军基层连队文艺调演,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的亲切接见,干部战士们感到至高的荣誉和鼓舞。</h3> <h3></h3><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2012年成都军区总院,晚年的父母亲合影</font></h5> 20年的滇南戍边,使我的父亲母亲有很强的云南情结。作为山西人的父亲不喜欢吃面条,倒喜欢吃米饭,特别喜爱云南藠头、油鸡枞、过桥米线。我们家三个小孩承袭了这些爱好,延续至今,这些爱好将会延续一生。 <h3> 去年7月,父亲离开了我们。他随笔写的短短七言诗准确地概括了他战斗的一生和人品。</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i><font color="#ff8a00"><i style=""> 举世挥戈在战场,</i><i><br></i></font></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ff8a00">无愧人生为安康。</font></i></div><font color="#ff8a00"><i><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横眉视富如浮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为落花化春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i></fon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父亲他们这一辈老兵和那些为了共和国英勇战斗牺牲的老前辈们!<br></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