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7月24日再次踏上北去的列车,这是去参加哈尔滨知青插队支边50周年纪念日聚会。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往事一幕幕浮现。</h3><h3>1969年5月,未滿17周岁的我在上山下乡的洪流中,踏上了支边的列车。我的下乡支边並没有大多数人所说的激情澎湃,我只有一个愿望,趁着下乡支边浪潮,脱离险恶的境地,躲到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可就在下火车前半个小时,得知我哥哥也在这列火车上,把我调到了和我哥哥一起,梦想实现了,内心不知道有多高兴。</h3><h3>黑龙江省饶河县西丰是我国最东北部的一个边陲小村庄,和我一起分配到了黑龙江省饶河县西丰公社西丰大队的浙江知青共42人,有杭州,余杭,富阳,临安,建德就我一个人(我哥属于富阳知青)。我的建德知青都按排在小佳河公社,小佳河离西丰六七十里路程,但那时交通不便,就一封信也要走上十天半个月。</h3><h3>比我们先到西丰插队的是哈尔滨知青,他们主要来自哈尔滨三中,大部分都来自同一个红卫兵组织"鬼见愁",我从来没有参加过红卫兵组织,见到红卫兵有些胆颤,对红卫兵造反派并没有好感,而一听"鬼见愁"此名号,更加深了戒备。</h3><h3>西丰公社西丰大队有四个生产队,哈尔滨知青和浙江知青共有117人,我被分配到第四生产队。在那里经历了五年的超强度的体力劳动,春去冬来,春耕秋收;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度过艰难的五年,冬季的严寒,夏季蚊虫叮咬,生产生活上的极度艰难,这一切我们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在我的知青路上最想表达和最想感谢的是和我一起生活,劳动的知青朋友。</h3><h3> 能插队落户在西丰是我的福气。西丰大队是一个自然村,有四个生产小队,我们117个知青有个知青食堂,大队派了下放干部老朱当我们食堂的管理员,哈尔滨知青岳云程当我们事务长,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变着花样,极尽所能让我们吃饱,吃好。我们早上一睁眼,出工前就可以吃上早饭,晚上不管收工多晩,总有人为我们留着饭菜。民以食为天,与当时还有那么多吃不饱饭的知青来比,我们这条件在全国的知青点也是极稀有的。</h3><h3> 能被分配在第四生产队是我的幸运。这是一个非常温暖友爱的群体,哈尔滨知青张宏志,武胜利和气善良,就像邻家大姐一样生活上关照我;劳动中接个拢,搭把手,总能得到知青大哥,社员大叔帮助。我们四队的队长王志武是个复员军人,一身正气,富有同情心,对我们知青活计按排以及劳动所得工分都会适当照顾,绝不亏待我们;哈尔滨知青李金荣她吃苦耐劳,大公无私,正义,正派的精神是我们知青的表帅,她真正做到了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她是我所接触到的人中最令人敬佩的人,也是我学习的榜样。</h3><h3> 能和梁钊,梁铨,王永红,迟英玉同住一个屋沿下,同住一个火炕上是我的福气。在一起的日子里,大家同样要面对高强度的劳动,小西山下的水井到我们住处的道路有多泥泞,就是空手走路都困难,搞不好就是脚拔出来了,鞋还在泥里,每次收工后,无论刮风下雨,下雪,梁钊和王永红几乎包揽了挑水烧炕的活,从来不计较得失,这些年没睡过凉炕,也没落下什么毛病,她们的大度善良真的好感动。在劳动超強,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前途迷茫的环境中,能坚持学习,坚守初心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可王永红做到了,熬过多少夜晚,点了多少包蜡烛只有她知道,她最终是我们西丰知青中学位最高的一位,在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她才是真正的学霸。</h3><h3> 在西丰的几年里,亲身经历了太多的感人事,在艰难的岁月中,我们知青能够做到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抱团取暖,我们西丰知青这个群体,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平等相待,正义正派,大度善良,像西丰知青这样的群体,也许在当时整个中国也是少有。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每每想起这段岁月中的人和事总会忍不住眼眶湿润,在艰难困苦中建立起的友谊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这浓烈的情感也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去,她陪伴在我心里,这就是美好又纯真,熟悉又温暖,交情又交心的白桦林,黑土地,荒友情。</h3><h3><br></h3><h3>参加这次聚会的哈尔滨知青与浙江知青。</h3> <h3>参加这次聚会的我们四队知青</h3> <h3>参加本次聚会的我们四队的女知青</h3> <h3>我和迟英玉,光阴穿越了近半个世纪。</h3> <h3>这是我的浙江荒友,共同经历过磨难,半个世纪的友情</h3> <h3>还是当年的我们,在当年茅草屋前留个影。</h3> <h3>王永红,梁钊,我,梁铨,迟英玉,我亲爱的荒友加炕友</h3> <h3>我和梁铨</h3> <h3>梁铨和宣红,宣红可是当年四队的大美人哦。</h3> <h3>我和金荣姐合个影</h3> <h3>我和志韻和向东大哥,向东大哥可是我们知青的主心骨。</h3> <h3>哈尔滨知青与浙江知青小聚</h3> <h3>我和志韻和卫东大哥,同是四队的,在一个拢沟里铲过地,我们可不仅是荒友还是歌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