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鰈舫小草之三 山滿小樓赵蔚伯撰</h3> <h3>
【散記之一】常熟的虞山,原名烏目山,尚湖、昆承湖映帶其側,又以形似牛,古名臥牛山。後吳地先賢虞仲(即仲雍)葬此山麓,遂改稱虞山,山中風景殊勝,尤其吳伯周章、南方夫子言偃、畫聖黃公望、王石谷、東澗老人、河東君、松禪老人等等均埋骨斯處。而傳說吳王夫差嘗試劍後留下劍門一景,尤為幽邃。
古城常熟,又名琴川,因虞山有七條小溪流下,穿城而過,如七弦琴,匯入琴湖,而得名。故常熟有詩贊曰:“十八里青山半入城”。
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癡、大癡道人,又號一峰道人,博學多能,尤善丹青,為元四家之首。本姓陸,為陸龜蒙十四世孫,因幼失怙恃,過繼給永嘉黃氏為嗣。
光緒年間《常熟縣誌》說:“公望居小山,日以酒發其高曠,恒臥於石渠,面山,飲畢投罌於水而去。卒悟山水神觀。及村人發其罌,始盈舟焉。”
《海虞畫苑略》亦載:“(黃公望)嘗於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門,循山而行,山盡抵湖橋,以長繩系酒瓶於船尾,返舟行至齊女墓下,率繩取瓶,繩斷,撫掌大笑,聲振山谷,人望之以為神仙云。”
黃公望原居大義小山村,卒後葬小山南麓,族人建宗祠於其側,嘉慶年間遷祠墓至虞山西麓。清末里人季厚镕嘗題聯:
“公亦癡,我亦癡,過黃崖埋骨處,時情癡到顛、狂、野;
品愈高,才愈高,傳尚湖釣雪圖,畫筆高出唐、宋、明。”</h3><h3>
虞山十八里長,之尾為小山,約四里,故虞山總長約二十里。小山高不足六十米,與虞山山脈相聯,中隔一水。原有三個主峰,數次峰,“周四里一百步”,在形如臥牛之虞山尾,有牛尾巴山之稱。
黃公望當年長期隱居此處。但數十年前開山采石,小山景觀已不復存在。小山南麓是黃氏墓地,而“黃山人墓”幸虧嘉慶時遷出,始逃過一劫。
而當年大癡道人月夜投罌嘯吟,與尚湖水相通之處,留下的湖橋,在元代是石板平橋,經明弘治常熟縣令楊子器主持浚拓河道改成三孔石拱橋……</h3><h3>鬥轉星移,我們驅車陪著尋訪的友人,沿著望虞河,馳過已被新修過的湖橋,雖然看不到大癡道人那一船被打撈起來的,他月夜乘興丟掉的酒瓶,而尋遊之意早已醺然。</h3> <h3>謁黃公望墓 和修龍兄180723
烏目山侔劍壑深, 一峰夢底展琴心。
黃崖來謁顛狂野,不見投罌作嘯吟。<br></h3><h3><br></h3><h3>【韩修龙】谒黄公望墓
虞山埋骨茂林深,千里南来了敬心。
欲买轻舟寻旧迹,富春江上好行吟。<br></h3> <h3>虞山北麓陳家塢小酌,三峰清涼寺茗坐180723
小院隔凡花木春,虞遊方外有嘉賓。
三峰竹塢通幽處,坐嘆蔥靈搜凈因。</h3> <h3>過翁松禪冢 訪翁氏丙舍180723
鵓鴿峰前久望虞,樹陰渫井袖三珠。
綠龜青鶴溪山槁,物變齋心近尚湖。</h3> <h3>【散记二】常熟瓶隱廬紀念館設於原翁氏先人墓廬外,翁氏丙舍內,位於常熟西門外虞山鵓鴿峰麓,背山面湖,擅山林之勝。
此建築為翁同龢與其次兄翁同爵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建。</h3><h3>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翁同龢因力主光緒帝親政變法被慈禧開缺回籍。歸里後在其旁構建院落,題名“瓶隱廬”,作為棲息之處。
【渫井】據《常熟地方小掌故》載曹仲道先生《渫井》文云:翁於丙舍大門外道旁鑿一井,供村鄰汲取,自書“渫井”二大字並年月日,命工勒之井欄,意取不汙而已。未幾,老人甥俞金門入山問起居,見之,密白老人曰:《史記·屈原傳》云,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是福哉?今井以渫名,慮有訕王之嫌。</h3><h3>老人懼然起謝之。亟命舟乘夜載欄投尚湖深處。”
【袖三珠】三峰清涼寺客堂有聯:“袖有三珠樹,胸無半點塵。”</h3><h3>三珠樹:神話傳說中的珍木。樹形如柏,葉皆為珠。見山海經海外南經。本贊賞別人兄弟有才學。</h3><h3>另唐司空圖《自河西歸山二首》:“鶴群長擾三珠樹,不借人間一只騎。”</h3><h3>“袖有三珠樹”本喻僧人道行高深。以喻松禅老人息影隐沦之慎事。
*《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h3><h3>丙舍中紫芝白龜之室有翁松禪書聯:“溪添半槁綠,山可一窗青。”
張謇《呈松禪老人》:“尚湖魚鳥堪尋侶,大澤龍蝦未息機。正可齋心觀物變,蒲團飽吃北山薇。”</h3> <h3>虞美人 訪柳如是墓,有一蝶迎路,為賦之180723
青山柳下添嬌媚,栩影風中戲。翩躚似接有緣人,遠近鞮芬未了落花春。
琴絲已渺遺民淚,湖上清波逝。閑翻蓂歷送斜陽,猶托大癡山外舞賡飏。</h3> <h3>【散記三】王石谷,名翚,號耕煙散人,又號劍門樵客、鳥目山人、清暉老人等。
祖上五世均善畫,年方弱冠的他已具有極高仿古畫之能力。其才被王鑒發現,收為弟子,又介紹給王時敏,經二王指授,王石谷畫藝大進,至四十歲左右已成為一代大家。
六十歲時,由王原祁推薦,被康熙召幸,作《康熙南巡圖卷》,畫成,禦賜“山水清暉”匾額,王石谷由此名聲日隆,一時求畫者擠破門。時人有“畫聖”之譽。
其師承關系在明畫家董其昌倡導之南宗山水畫法思想影響下的婁東諸家。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並稱清初“四王”。王石谷筆墨純熟,功力深厚,更被尊為清代畫壇集古人大成之巨匠。
王石谷是常熟人,山水畫後代宗法王石谷畫風者眾多,雖然元代黃公望被推為虞山畫派的奠基之祖,但畫史上真正稱為“虞山畫派”的,是從王石谷及其弟子一脈開始。</h3> <h3>虞山三條橋畔謁王石谷墓道180723
耕煙樵客到榛叢,山水清暉一笛風。
訪得衣冠返山徑,大癡畫境寄婁東。</h3> <h3>【散記四】沈石田乃吳門畫派創始人,居湘城,
一生很少遠遊,也厭入城市。湘城築有別業,名竹居,既有水竹亭館之勝,又有圖書鼎彜充牣錯列,四方名士過從無虛日。
吳寬《相城訪沈周》詩有句云:“沈郎愛竹如愛玉,家住陽湖似渭川。”
李東陽《和石田韻》:“幽人住在竹深處,種有青田濯有川。”<br></h3> <h3>謁沈石田冢180723
渭川身後在陽湖,風月誰教遺此珠。
竹伴青田祠有澤,濯流祀得一杯無?</h3> <h3>大暑次日偕江野、修龍、行香子諸友訪吳興松雪蓮花莊,次修龍兄韻180724
翥軒風物數南州,青卞有居吟不休。
喜共鷗波錦雲曉,羨追松雪鳳鸞儔。
嶙峋湖石三生幸,寤寐桐絲一例愁。
比賦芙蕖賞清絕,霅苕潔汩認虛舟。</h3> <h3>浣溪紗 訪歸安吾家松雪公故居紀念舘,我儂亭閑攝吾家仲姬女史《我儂詞》寄慧玉,聞伊讀後竟為之泫然180724
翡翠香巢一角清,商風消瘦忒多情,可憐花事有枯榮。
誰慰情深傷別夢,夢偏愁散雨零星。我儂詞曲不堪聽。</h3> <h3>踏莎行 松江醉白池觀荷180724
醉白淩波,衰紅羞面,愔愔亭角清涼見。芙蓉別樣看無窮,清風催影翻池遍。
魚樂誰知,濂香流轉。夕陽葉底浮漚散。回腸映秀歷紅桑,已然半日閑中遣。</h3> <h3>歸途過蘆墟、梨里180724
蘆荻梨花謝屐長,吳根越角返生香,
趙文敏後董文敏,雙白芙蕖饒夢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