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老爸名岳占魁,生于民国二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932年8月21日),河南洛阳市偃师县寺里碑村人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专学历,上尉军衔,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离休干部,1983年1月离职休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加盖钢印的离休荣誉证证号为:北字第081294号,发证日期为1996年7月1日。老妈张素琴,河南省洛阳市金村人氏,育有三男二女:分别为岳松峰、岳仑峰、岳虹、岳军峰和岳春红。<br></h3> <h3>渡江战役时</h3> <h3>夫妻</h3> <h3>中央军委颁发的军队干部离职休养证书<br></h3> <h3>中华人民共和国胜利勋章持有证书<br></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h3><h3>中专部毕业证书</h3> <h3> 据老爸自述:
一、参军
我16岁前,在家务农,父亲岳合义(卒于1970年10月,享年73岁),母亲岳吕氏(卒于1978年10月,享年83岁);大哥岳贯章,姐姐岳凤英,妹妹岳巧玲。我读书至初小。1948年4月解放军攻克洛阳,二野军政大学在洛阳招生,同村的和德木带我报名,因我年龄小个子低,只好虚报大一岁,所以现在我的身份证仍为1931年出生,我被安排在军大校部当护理员。我们村共五人参军:我、和德木、岳景涛、岳学纯、岳廷玉。平乐村有郭振涛、郭建功;白湾村有冯哲、王先良、王志权;段湾村有段复兴和段宏文叔侄。我们都在二野军政大学,驻地先在洛阳西工,后移至临汝、许昌等地。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前,柳桂芳同志介绍我参加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1949年2月部队南下,参加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后,我们4月24日进驻孝陵卫,二野军政大学在此安营扎寨。大部队继续向南进军,我们留在南京,在二野军政大学护训队学习,护训队四个分队,我先后在一、二分队工作。护训队接收了当地的一批中学生如黄海、包素梅等,我担任班长。6月,岳景涛介绍我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元月,二野进军大西南,我们从南京市坐车到湖北孝感,步行进川。时雨雪交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重庆市,护训队驻扎陵园新开市。1950年6月份,由冯谦、岳景涛两人介绍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抗美援朝期间,西南军区后方医院设在湖北孝感,分四个分院,我在一分院手术室。到1954年,部队移防河南漯河,改编为157医院,当时的任务是接收抗美援朝的重伤员。<br></h3> <h3>左边中间的就是领我入伍的和德木大哥</h3> <h3>我的亲人</h3> <h3>1949年位于南京市孝陵卫的二野军政大学</h3> <h3>二野军大学员的帽徴、领章和胸符</h3> <h3>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h3> <h3>解放大西南胜利纪念章</h3> <h3>解放华中南胜利纪念章</h3> <h3>二野军大后勤部护训队毕业证章</h3> <h3>1954年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赠章</h3> <h3>解放战争时期获得的</h3><h3>各种奖章、纪念章</h3> <h3>解放后我军第一次授予军衔</h3> <h3>回忆文字</h3> <h3>二野军大后勤部护训队参加过渡江战役的同志合影</h3> <h3>护训队第二分队学员合影</h3> <h3>护训班的战友们</h3> <h3>永远的战友</h3> <h3>在157医院手术室工作时与战友们的合影,后排左一我身边的是老战友赵广余,他当时由一野调来,担任护士长</h3> <h3>二、家庭
1956年9月13日(农历八月初九)大儿子岳松峰在湖南衡阳市169医院出生,七天后,我接到命令到广西南宁上速成中学,两年后毕业,回到湖南,省军区分配我到铁道兵第二师卫生科工作,离开战斗了十年的二野,从此告别了157医院。在铁二师卫生科和老大哥张振义共事。铁二师卫生科原在湘潭,1958年迁至长沙市居士林(天心公园)附近,我在卫生科工作六年。1960年10月11日二儿子岳仑峰在长沙市出生。
1964年4月,按照组织安排,我到铁道兵二师九团卫生队任助理军医。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决定孙举法同志(一位1944年入伍的山东大汉)和我一起组建九团卫生队,孙举法为队长,我担任政治指导员。次年,即1965年6月25日,奉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二师全建制秘密出国,抗美援越,住在越南同登附近。在越南,卫生队战友还有:李增,刘云峰、谭德选、陈祖涛、赵献增、尹新魁、王新波、王林春、苗华云等。部队出国后,留守处编号为广字605部队,设在湖南邵阳市。大女儿岳虹、小儿子岳军峰和小女儿岳春红都在此出生。
<br></h3> <h3>在南宁军校速成中学培训时的战友们</h3> <h3>1958年奉调到铁道兵第二师卫生科工作,离开战斗了十年的二野。图片是卫生科同事张振义老大哥与我及我大儿子在长沙市合影</h3> <h3>战友倩影</h3> <h3>入越时在广西凭祥市友谊关留影</h3> <h3>抗美援越时的岁月</h3> <h3>在越南同登,与卫生队队长孙举法、军医尹新魁、赵献增合影</h3> <h3>1967年,在越南参战的团卫生队全体人员合影</h3> <h3>1967年在越南时参加团先进集体个人表彰大会</h3> <h3>祖孙三代在长沙天心公园</h3> <h3>三、离休
1968年夏季,我患高血压,脑出血,心脏早搏,不能坚持在国外的工作,组织上安排我回国治疗。病情好转后,又安排我回邵阳市留守处从事留守工作,组织家属开展生产、工作,改善生活,让家属安心留守,前线安心工作。时值文革中期,动乱不已,造反派几乎天天冲击留守处所在地,要枪,不得安宁。后邵阳军分区指示,上级要求上缴枪支以求万全。从此,我背了20多年不离身的枪上交了。1967年3月到1972年8月,解放军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派出280多万人次参与“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缓和文革的紧张局面,我和杨国学等人奉命到邵阳市第二纺织机械厂支左两年,1971年归队。
1971年8月,部队奉调回国后,铁二师开始修建湘渝铁路,邵阳留守处撤销,我作为最后的留守人员,10月份乘卡车搬家到长沙黄土岭铁二师师部留守处;12月,又举家远迁陕西省西安市。先住西北大学校区,次年下半年又搬至西郊团结西路的光华出版社。10月份再次搬迁,到大巴山深处的陕西省紫阳县高桥区,九团卫生队驻扎这里,我名义上是归队,实际仍以养病为主。1977年,卫生队随部队转战旬阳县。1978年铁二师九团转战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区,修建太岚铁路。1984年大裁军,铁道兵整建制转为中铁工程局,我们依照政策离职休养,我享受副团职待遇,在太原市迎泽西大街139号太原市民政局第五军干所安度晚年。<br></h3> <h3>2005年大女儿岳虹全家移民国外时的全家福</h3> <h3>2014年我们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女儿家</h3> <h3>1972年与妹妹及家人在西安市合影</h3> <h3>大哥、姐姐与姐夫、妹妹和妹夫</h3> <h3>兄妹亲情</h3> <h3>2010年在大儿子工作单位一一位于西安曲江的西安广播电视台</h3> <h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湖南长沙</h3> <h3>四世同堂</h3> <h3>2004年在西安市振兴路副七号</h3><h3>大儿子工作单位门前</h3> <h3>1967年在邵阳留守处</h3><h3>全家合影</h3> <h3>八十年代在山西太原古交区铁道兵二师九团家属院</h3> <h3>在湖南邵阳市第二纺织机械厂</h3><h3>支左的日子</h3> <h3>铁二师兵改工十周年纪念章</h3> <h3>瞻仰韶山毛主席故居</h3> <h3>在湖南邵阳市广字605部队留守处工作</h3> <h3>在西安市纺织城国棉四厂福利区</h3> <h3>50年后,在陕西省西安市与1949年南京招收的中学生包素梅、黄海等战友重逢</h3> <h3>二儿子与铁二师的子女们</h3> <h3>1972年在陕西西安西北大学,与老战友杨国学、谭乃根的家人合影</h3> <h3>离休后,有时间在世界和全国各地走走。在广州157医院留影。</h3> <h3>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h3> <h3>在澳门</h3> <h3>在珠海</h3> <h3>2014年在加拿大与女婿孟路及外孙女孟一同合影</h3> <h3>军干休的战友们</h3> <h3>老友相聚</h3> <h3>幸福晚年</h3> <h3>2018年干休所</h3><h3>部份老战友夏凉中</h3> <h3> 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7医院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医院,始建于1931年,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经整编更名,1954年正式命名为157陆军医院,1957年从河南省漯河市迁移到广州市沙河梅花园。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3医院在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9医院在湖南衡阳。均属原广州军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3医院创办于1940年,2006年挂牌成为湖南省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9医院1947年组建于吉林省通化市,1949 年随第四野战军南下,1950年7月至今定址中南重镇衡阳。</h3><h3>
铁道兵第二师:铁二师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的东北回民支队,1950年8月1日整编为铁道兵团第2师,下辖6、7、8、9团和一个直属营,每团直辖6个连。1951年受命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回国归建。1965年4月-1970年7月援越抗美施工。1970年10月-1978年6月历时七年零七个月,参加襄渝铁路建设。1978年7月-1983年开始太岚铁路建设,师部驻太原。1984年1月1日改编为铁道部第12工程局,驻太原。<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