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span> 为纪念"八一"建军节,战友上传了一段话,我认为很说明问题,在这里奉送给大家分享:</h1><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 当了一回兵,就像土烧成了陶,永远不会回到那土的状态。</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既便后来破成了碎片,但永远区别于土,每一个颗粒依然坚硬,依然散发着特殊的光彩!<br></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而土,就算是捏成了形,涂上了炫丽的色彩,一旦受压,又回归松散,其间的差距,就是一场火的历炼。"</span></h1> <h3>▼武都著名风景区窦团山,48年前部队驻地就驻扎在窦团山下涪江边畔。</h3> <h3> 明天是我们参军入伍的又一个"八一"建军节纪念日。</h3><h3> 为了应这个景我把2011年5月份去四川武都的照片上传几张,供大家分享回忆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我们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h3><h3> 2011年5月份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又回到了四川江油武都镇,去寻找我曾经的记忆。我们在那里待了半天多时间,先后坐蹦蹦车去了802车间,老街,卫生队遗址和窦团山。</h3><h3> 40年过去,武都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繁华与古老,但工厂还是工厂,老街还是老街,涪江还是涪江,窦团山仍然是窦团山。只是厂房已经破烂萧条,涪江已经枯竭,当时一团卫生队已经找不到位置了,再也看不到当时的病房和门诊部了,也听不到涪江流过的滔滔水声。更看不到涪江对岸那一片一望无际的稻田和竹林间的茅草屋啦。但窦团山仍然巍然屹立在蓝天白云间,如诗如画,令我感到十分的亲切。</h3><h3> 记得48年前我还是个14岁的毛丫头,新训、卫训结束后我就分配到了一团卫生队开始学习、掌握工作流程,不到二个月就开始独立倒班了,那时我在病房工作,病房距离治疗室有30多米远,查房得拿着手电筒一间一间看,遇到下雨还要拿雨伞。清晨还要劈柴灌水烧火,在一个特制的炉灶上同时煎熬十几罐中草药,有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有治疗上呼吸道疾病的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等。为了防止汤药熬干熬糊,我得守在旁边不停地开盖观察,往往是左手提起这个罐,右手放上那个罐,轮番忙个不停。</h3><h3> 我们一群充满着无穷活力的年轻军人怀着为伤病员服务的热情,浑身散发着青春和活力,忙碌的身影就好似一只只小蜜蜂飞到东又飞到西。</h3><h3> 记得一天上午,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班长何文寿安排我们洗被子。在老兵王雅琴、陈玉兰、粟永英带领下,黎娜、刘玉英、罗永华和我几个女兵抱起被子、床单来到涪江岸边部队搭建的一块长方形水泥洗衣台前,挽起衣袖就搓洗了起来。随后再把洗干净的被子拿到涪江钭洗。大家赤脚站在宽敞的江水中,双手紧攥被角,任凭白色床单在碧绿的江水中飘荡起伏。我双手抖动着白色的被单,江水冲击着我的双腿,一不小心,站立不稳,被子从手中滑脱,迅速顺流而下。站在下游的班长何文寿听到我的喊声,眼急手快迅速捞起。阳光下,我们一群青春活泼的年轻人在江水中干得热火朝天,与清澈碧绿汨汨流淌的涪江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h3><h3> 70年代初,部队卫生队以防疫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求护士、卫生员熟练掌握皮内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灌肠、换药、量体温、测血压、数脉搏、按医嘱分药、发药、消毒医用器械。书写交接班记录、病情观察记录、护理记录等。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这些业务技能,认真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照"三查"、"七对"操作要求去做,防止了医疗差错,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h3><h3> 当年卫生队经常组织医生护士、卫生员去附近的窦团山挖中草药。除了少量值班人员外,全体参加。</h3><h3> 有一次我们一行10多人拿着铁锹、锄头,背着背篓排着队来到涪江渡口蹬上木制渡船。船工手持长长的竹篙轻轻一撑,船就离开了江岸,我兴奋地从船头跑到船尾,弯腰看着清澈见底的江水,默默数着水里的鱼儿。转眼渡船抵达彼岸,我们谢过船工,来到窦团山下。山坡上层层叠叠地盛开着一丛丛的桃花,田野里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随风飘散出阵阵清香。在俞司药、张连一指导下,我们穿梭在山坡田埂间,仔细地搜索辨认要找的桔梗、玉竹、鱼腥草、马齿笕等。周围不断传来战友们找到草药的欢呼声,兴奋激动之情一浪高过一浪。</h3><h3> 我把裤腿卷到膝盖,弯着腰在深深的草丛中仔细辨认着中草药材,一株株地拔起,抖掉上面的泥土放进背篓。</h3><h3> 时间过得飞快,归队时已是江风拂面,凉爽宜人的傍晚。我们背起背篓行走在涪江岸边,沐浴在黄昏的一片晚霞之中。旁边的江水在静静流淌,成群的鱼儿在水波下面游弋跳耀,满载着回家农民的渡船繁忙地穿梭往来于涪江两岸,在清风、渔歌的伴随下,我们愉快地回到了营区。</h3><h3> 过去的武都镇是涪江两岸农贸商品的集散地,街道不宽,两边临街而建的铺面古香古色,散发着古老的历史文化韵味。商铺都不大,但各种商品一应俱全,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经常可以看到头裹白色头帕、身穿对襟蓝色布衫、脚穿草鞋、裤脚挽过膝盖、脸上布满了深深皱纹的古铜色农民急匆匆走过,他们一双呆板的眼睛露出疲惫的神情,让我心情无法平静。</h3><h3> 有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去镇上办事。看到一个光着膀子的壮小伙,推着一个独轮车吱吱抝抝地迎面走来,小伙子全身黝黑,脖颈上挂着连接推车的麻绳,双眼注视前方,两个鼓鼓囊囊的大麻袋沉重地压在独轮车上,只见小伙子双手紧握车把,身子前倾费力地推着,胳膊上青筋凸起,汗流满面,我赶忙给他让开了一条路,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至今不能忘怀,现在的武都镇上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h3> <h3>▼入伍那年我已经14岁。</h3> <h3>▼九六年电视剧《和平年代》正在热播,我取出珍藏的军装又照了一张,那年我40岁,感觉就像是昨天。</h3> <h3>▼八零年我在鞍山219公园。</h3> <h3>▼婚后部队分配了我们一套一房一厅的楼房,美美哒。</h3> <h3>▼八一年在老家太原迎泽公园。</h3> <h3>▼卫生队部分战友在驻地鞍山市解放路团机关大院的唯一留影,前排右起第3人就是我。</h3> <h3>▼和我的战友。</h3> <h3>▼二零一一年五月份,我又去看了离开40年的部队驻地武都。</h3> <h3>▼我在窦团山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作:张建珍</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王效英,沈酒生,汪秦生等</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辑:王效英</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