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7月21日下午7点25分,在车上路过敦煌服务区。梦寐以求的地方就在前方。。。。。</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敦煌 是隶属 甘肃 省管辖, 酒泉 代管的县级市,绿洲面积约3.12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不足20万。关于'“ 敦煌 ”这个名字“ 敦煌 ”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取辉煌盛大之意,但也有学者认为“ 敦煌 ”这两个字不符合汉人取地名的规律,应该是由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少数名族音译过来的。</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大家对 敦煌 的历史了解可能更多的在汉武帝派张骞出驶西域,“列四郡,据两关”开辟 丝绸之路 开始,其实 敦煌 早在距今约4000年前相当与舜禹时的上古时期, 敦煌 地区就有人类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据《尚书》记载,舜“窜三苗于三危”,成为 敦煌 历史上最早的居民,“三危”也是 敦煌 最早的名字。至今 敦煌 市城东南有三个巍峨奇特的山峰,就是古代的三危。今仍称三危山。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政权更换,朝代更迭, 敦煌 先后被称作:三危、 敦煌 、沙洲、 瓜州 、敦德</font></h3> <h3> 到了宾馆,收拾好东西,我们出发去吃特色,逛夜市。</h3><h3> 先去填饱肚子,之前在马蜂窝上看到驴肉黄面、胡羊焖饼不错,还推荐了两家。没想到距离我们住的宾馆还挺近,走着走着就看到了。不过问了当地人,说是新开了一家万丰胡羊焖饼也不错,所以我们直奔这一家。果不其然,胡羊焖饼的确好吃。饼子跟凉皮长得有点像,但比凉皮更夯实一些。羊肉甚是美味。还有炒的小沙葱,至今看到图片口水直流。</h3><h3> 没吃到正宗的驴肉黄面多遗憾,就在离开敦煌的下午,我去了顺张黄面馆。和其他人在夜市吃的不同,驴肉和黄面是分开的。黄面有点像我们这的炒面里面的面条,浇点豆腐,驴肉必须蘸酱料,不得不夸赞这个酱料,非常非常好吃。</h3><h3> 杏皮水,当地用李广杏制作。酸酸的,冰镇的既解渴又解暑,比啤酒强。</h3> <h3>胡羊焖饼</h3> <h3>驴肉黄面</h3> <h3>大快朵颐之后,走着去敦煌夜市。九点半以后,天才完全黑下来。</h3><h3> 在我看来,这里和济南的宽厚里、芙蓉街很像。除了泡儿油糕之外的 敦煌 所有美食 、旅游纪念品、最文艺的店铺,在这里都找得到。撸串、酿皮子、肉夹馍、臊子面、浆水面、炕锅羊肉、羊肉串、老酸奶,杏皮水、驴肉黄面、 敦煌 特产,没错这是属于吃货的天堂。</h3><h3> 于我,不喜欢胡吃海喝,喜欢在艺术品里面徘徊,</h3> <h3>到处是卖骆驼的</h3> <h3>胡杨木刻章</h3> <h3>买了这个。</h3> <h3>临摹的惟妙惟肖</h3> <h3>夜市回宾馆,途中经过敦煌市市雕---反弹琵琶乐伎</h3> <h3>22日上午,目的地雅丹“魔鬼城”、玉门关遗址。</h3> <h3> 离开敦煌市区二十来分钟,就进入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放眼四周越来越荒凉。大约40分钟后,地平线上升起一片黑色的山峦。在山谷中穿过后,就来到沙漠地带。实际雅丹就处于罗布泊的边缘。</h3> <h3>走进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必须乘坐观光车。一路有公园内的导游讲解,顺着铺好的公路向里开去,碰到所谓的“景点”,会让你下车拍点照片,每次停留时间依景点不同而不一样。</h3> <h3>形似狮身人面像</h3> <h3>西海舰队。如果有航拍的话一定能把气势拍出来。</h3> <h3>柱状</h3> <h3>午饭,臊子面和杏皮水。</h3> <h3>雅丹的未来。</h3> <h3>柱状、墙状、塔庄等典型的风蚀雅丹地貌。</h3> <h3>在去雅丹的路上经过玉门关遗址,玉门关和雅丹是走一条线路的。</h3><h3>雅丹游完,奔向玉门关。</h3> <h3>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诗人王之涣所作《凉州词.其一》。这首诗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展示了边塞地区荒凉、壮阔的景象,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悲壮苍凉,一股慷慨之气直抒胸臆。</h3><h3> 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 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玉门 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h3> <h3>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为当时都尉治所,属敦煌郡管辖,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城堡残存面积633平方米,残高10米。在关城以北,修筑有规模巨大的长城、烽燧。距玉门关之洞十二公里处的河仓城为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粮仓。它们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中西文化交流、交通贸易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h3><h3> 还有一个传说:丝绸之路畅通时,经小方盘入关至中原经商的西域诸国商队络绎不绝。于阗国特产"和田玉",国王为换回中原丝绸,派兵往内地押送玉石。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小方盘城,口吐白沫,昏迷不醒。一老者语:"骆驼入关生病,是因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礼关神。欲保人畜平安,需上等玉石,在关门上镶嵌一圈,关楼有了光彩,关神自会化解灾病,自可平安到达长安。"从此小方盘城门砌了一圈玉石,改名玉门关。</h3> <h3>只是,几千年的日升月落,几千年的风沙吹过,如今我们看到的 玉门 关,只有仅四壁立的窄小关城一座,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的沙石岗上。四围荒芜,几截裸露在大戈壁中的风蚀得不成样子的汉长城蜿蜒过去,烽燧兀立。依稀可以想见当时这里的壮观景象,依稀可以想见大汉王朝的军事之盛,也约略可知这里战争之惨烈,商旅来往之频繁。历史的烽烟不见,战争的号角不闻,尘埃落定后,剩下寂静一片,只有空城在此,也许还有孤魂一缕,难以回乡。</h3><h3>黄沙百战,玉门关外是建功立业的疆场,玉门关内是衣锦还乡的风光,披甲戴盔的战士满怀必胜的信念,心头热血正沸腾吧。</h3> <h3> 很难想象眼前这座玉门关就是当年通往丝绸之路的要塞,甚至很多历史考古学家也不相信,这个"小方盘城"的规模能称得上"海关"。但是1907年,那个从王道士手中运走大量莫高窟经卷的斯坦因,确实在此不远的废墟中挖到了判定玉门关的汉简;1944年,夏鼐、阎文儒先生也在此地掘得汉简多枚,其中一简文字清晰,墨书"酒泉玉门都尉"字样。</h3><h3>战事频繁、丝绸之路的衰颓,让旧玉门关在隋唐之际废弃,长城坍塌,路无人迹。据说,这里曾经胡杨挺拔,芦苇摇曳。为何一遭废弃,塞外江南竟被湮灭成了荒漠,现在的我不得而知,这或是自然的选择,抑或是人为的毁灭。</h3> <h3>玉门关遗址周围还有汉长城遗址、河仓城遗址。自驾或者包车的话可以沿着沙子河石子堆成的路开过去。我其实是特别想去的。</h3><h3>在蚂蜂窝上搜几张图片</h3> <h3>汉长城遗址始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 121年),止于太初四年(前101年)。西起今敦煌市西端的湾窑墩,沿疏勒河经后坑子、玉门关、大月牙湖,由三个墩人安西,过西湖、望火堡、布隆吉、桥湾,穿玉门市北石河沿岸,进金塔后沿弱水北通居延。另一路从金塔顺黑河经高台、临泽、张掖、山丹,过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永登等地,渡黄河人宁夏。在甘肃境内全长1 000余公里。</h3><h3>汉长城是汉代河西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长城之一。</h3> <h3>河仓城,俗称“方盘城”,位于敦煌西北90km处的戈壁滩中,建于西汉,到魏晋时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食的重要军需仓库。从今日耸立的窗洞墙体来看,建筑当初的雄伟之势依然可以想见。苍凉、广袤的戈壁风光,和历史感十足的沧桑的建筑遗存,在这里拍出的片子具有更浓烈的历史感和苍凉美。 </h3><h3>河仓城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墙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能风设施。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第一重尚破有断墙,四角有土墩建痕迹。第二重仅存北面土墩痕迹。</h3> <h3>河仓城遗址</h3> <h3>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处的阳关,始建于西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它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在宝石东来、丝绸西去的年代里,它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所以“阳关大道”被喻为康庄光明之路。人们又常于此为西行者送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以一首《渭城曲》的千古送别绝唱更使阳关声震四海,名扬天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渭城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 王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渭城朝雨浥轻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客舍青青柳色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劝君更尽一杯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出阳关无故人。</h3> <h3>回宾馆的车上,郭老师说周一博物馆闭馆,领队通知下午六点半要去月牙泉。所以空出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足够我们四人参观敦煌博物馆。</h3><h3>整个馆讲述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外观很有设计感。估计外观仿造玉门关的小方盘城,内部看似不大,实则装下了不少展厅,蜿蜒曲折,转到二楼就是城市规划馆。</h3><h3>馆内可以满足旅客在莫高窟内无法自拍的遗憾,里面有个仿造的洞窟---莫高窟第45窟,最美菩萨塑像就在此窟,可以随意打卡自拍。</h3><h3><br></h3> <h3>陵墓规格</h3> <h3>仿制莫高窟45窟。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虽无明确的造窟功德记和文献记载,但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看,其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此窟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顶,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窟正壁(西壁)开一平顶敝口龛,龛内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南壁画观音经变。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前壁(东壁)门两侧壁分画观音、地藏菩萨像等</h3> <h3> 正壁敞口龛内的塑像是此窟的重点,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铺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己毁,现存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纵向对称的布置在深敝口龛内。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造成有静有动、文武并俱的活跃气氛。人物的表情变化及内心状态与整窟内容、形式,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整的主题之内,使群体雕塑既从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同时将八弟子、诸菩萨、天龙八部和飞天绘制在塑像背后的龛壁和龛顶,既表现了净土说法的内容和完整场面,又弥补了由于佛龛的局限而造成塑像空间深度不足的缺陷,从而虚实相间,气韵互贯。主尊佛像右手上举,左手抚膝,端坐说法,头顶高耸螺纹肉髻,宽和的面貌,丰满圆润,肥大的耳朵,圆弧似的双眉,长长的眼睛,似在呼吸的鼻子,饱满秀巧的嘴唇,丰腴的下颌,宽厚的胸堂,从慈眉欢韵的神情、丰厚肥硕的躯体、庄重大度的仪态上,鲜明地体现了佛陀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征。佛像左侧的弟子迦叶,内着锦襦,外披田相山水衲衣,胸部半袒,俯首直立,面貌清癯,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浓眉纠结,双眼下视,眸子半露,目光有神,神情老成练达,沉毅矜持。此像造型严谨,比例准确,技法纯熟,刻画细腻,曲尽形神之妙。塑造出一个资历高深、精研佛法、思想深邃、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形像。佛像右侧的弟子阿难,上身后倾,腰胯微向上侧斜挫,两手相交置于腹前,头部右倾微俯。举止闲适潇洒,面目英俊秀朗,神情聪明,又含有恭顺、腼腆的神态,犹如现实生活中有情有欲的世俗少年后生。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两旁的菩萨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婷婷婀娜的姿态,丰盈健美,冰清玉洁的肌肤,莹润细腻,团花密绣的锦裙,轻柔稀疏的衣纹,犹如音乐的旋律一般。菩萨面相丰满圆润,云髻高耸,长眉入鬓,双目徽启,眉目间似笑而非笑,有慈眼视物,无可畏之色,神情恬静慈祥。作者为使菩萨妩媚动人,更借助主要构成人体动态的头、胸、臀三部分在空间的扭倾关系,遂成“一波三折”节奏鲜明的 波浪形动态。并赋予菩萨一种娇滴滴的大家闺秀的风度,塑造了理想中慈悲为怀、垂怜众生的菩萨形象。最外侧的两身天王,身躯魁伟,气势威武,头束高髻,身着铠甲,是唐代武士的典型样式。天王双眉紧锁,两眼怒视前方,叉腰握拳,重心落入两脚之间,以轻捷稳健的半弓步横跨在地神身上。头部侧转,俯视下方,胸部随 着即将出击的拳头相应地向内倾,使体态形成内弛外张之势,显现出一种向外暴发的力量和激昂奔放的动感<br></h3> <h3>观无量寿经变</h3> <h3>摘自网络:衣纹的自然流畅使材质充满织锦刺绣的轻柔质感。长裙覆贴腿面,裙摆向后飘动,似是菩萨迎风而立,作品充满动感”</h3><h3></h3><h3>“菩萨上身仅斜挂披巾,项佩璎珞,下身衣饰繁复华丽,色彩鲜艳。头颈、肩部和腰胯分别呈现近似三角形对应关系,整个塑像体形呈S形自然弯曲状,一改以往呆板挺立的人物形象,使塑像既显出菩萨的丰满健硕,又具有真实人物的体态身姿,赋予了塑像生命力和动态体势,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写实手法相当成功,是对盛唐审美观和雕塑技艺水平的精彩诠释。”</h3><h3>——王其鈞先生《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解读》</h3><h3><br></h3> <h3>匆匆离开敦煌博物馆,回宾馆小憩,顺便吃点东西。</h3> <h3> 六点半我们出发直奔鸣沙山。</h3> <h3>我对月牙泉的记忆,就在那首歌儿里。到了月牙泉,看到一弯清泉非常淡然的被鸣沙山环绕。茫茫沙漠中,赫然一股清泉。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的鸣沙山北麓。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h3>·月牙泉位于鸣沙山之中,泉形酷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h3><h3>·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并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南岸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使得月牙泉虽遇强风而不为沙掩盖,有道云“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甚为惊奇。<h3></h3><h3>黄沙漫野,泉水清澈,绿草新生,月牙泉隐隐环绕在沙漠间,何曾想过,有朝一日能在干旱的沙地里遇见清新的色彩。</h3></h3></h3> <h3> 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并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南岸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使得月牙泉虽遇强风而不为沙掩盖,有道云“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甚为惊奇。<h3> 黄沙漫野,泉水清澈,绿草新生,月牙泉隐隐环绕在沙漠间,何曾想过,有朝一日能在干旱的沙地里遇见清新的色彩。</h3></h3> <h3>鸣沙山有一个奇观就是会响。沙子经过长期的风蚀、水蚀、成为表面光滑而多孔的球状沙粒。当遇到风等外力而快速运动时,沙粒就会因为互相摩檫、碰撞、无数沙粒的声响汇聚在一起,产生共鸣从而能够听到沙鸣的声音。</h3><h3> 鸣沙山上,光线照射在密密的沙上,亮晶晶、明晃晃。</h3><h3> 山脊被光线勾勒得棱角分明, 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h3><h3>景区里有骑骆驼、沙滩摩托、滑翔机、滑沙等娱乐项目。</h3><h3>花100块钱骑了骆驼,感觉蛮酷的。一列列骆驼队载着游客上山,耳边响起驼铃声,真的像在沙漠中前行。</h3> <h3>骆驼队会遇到景区拿着单反拍照的,20块钱一张,还得离开鸣沙山的时候去门口漫漫照片中找,之前在马蜂窝做了功课,果断没去,倒是牵骆驼师傅也给拍照。最后砍价,一人十块钱,就这样吧,天那么热,师傅们也不容易。</h3> <h3>坐在骆驼上,一颠一颠,上山又下山。<h3>不好,太阳快下山了,说好的要去鸣沙山上看夕阳。顾不上那么多了,我们快速的跑到山脚下,顺着软木梯往山上爬。</h3><h3>木梯上人很多,走不动,我就不再爬木梯,直接踩沙上山。光看脚丫爬山玩沙,放松而自由。沙子很烫,踩上去也很舒服。</h3><h3><br></h3></h3> <h3>果然,鸣沙山不好爬。看夕阳的心情越急切是越不好爬。天气比较给力,没有刮风。</h3><h3>最后像只企鹅,摆摆扭扭的爬到山顶。临近山顶,回头看到了日落。红日落到山的那一边,夕阳映红了半边天~~~不禁感叹,太阳落得也太快了!</h3><h3><br></h3> <h3>很可惜,晚上月牙泉周围线路检修,待到十点也没有等到亮灯~~~~<h3><br></h3></h3> <h3>鸣沙山、月牙泉,我们还会重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