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咋一看标题似乎把高大上的首都贫民化了,马德里一日在忽大忽小的雨中、忽晴忽阴的天气中一闪即逝。一日之间纵览全局的想法纯属天方夜谭,旅游期间阴错阳差的不可预测性使得遗憾随处可见如影相随。可是换个角度看世界,心情就完全不同了。你毕竟有了在一天之内领略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艺术与历史的机会,实为短暂一生的幸事儿。一日游历回味终生,心存乐观一切皆好。马德里的色彩、食香和品味形成了经久不衰的一道风景线。</h3> <h3><font color="#010101">马德里郊外一望无际的橄榄树,橄榄是西班牙的主要经济作物。</font></h3> <h3>马德里(Madrid),西班牙首都,国内最大城市,经济中心,马德里省首府。是欧洲著名的历史名城。西班牙中央经济区的综合性经济中心,运输、物流、研发、消费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h3><h3>马德里同时也是西班牙的商业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其位置处于西班牙国土中部,曼萨纳雷斯河贯穿其中。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梅塞塔高原中部,瓜达拉马山脉东南麓的山间高原盆地中,海拔 670 米 ,为欧洲地势最高的首都。南下可与非洲大陆一水为限的直布罗陀海峡相通,北越比利牛斯山可直抵欧洲腹地,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历史上因战略位置重要而素有“欧洲之门”之称。<br></h3> <h3>酒店外形简洁凝重</h3><h3>内部设计明快时尚</h3><h3>鹅卵芭蕉的点缀展现了热带风情<br></h3> <h3>色彩斑斓的油画吸引眼球</h3><h3>西班牙绘画的浓烈色彩举世闻名</h3> <h3>餐厅干净整洁</h3> <h3>马德里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色",</h3><h3>不是色情,是色彩。</h3><h3>餐厅墙上的抽象绘画,</h3><h3>浓烈的色彩混杂在一起,</h3><h3>营造一种热烈亢奋的情绪,</h3><h3>在这些画中,</h3><h3>我真的不知道作者画的是什么,</h3><h3>但我能感受到色彩给我带来的视觉震撼。</h3><h3>终于知道了</h3><h3>为什么西班牙诞生了毕加索。</h3><h3>大胆的用色</h3><h3>是西班牙绘画风格的一种体现。</h3> <h3>盘子杯子的图案很温馨,</h3><h3>绿色的树叶黄色的果实,</h3><h3>色调和谐诱发食欲。</h3><h3>我选的食物结构有点儿杂乱,</h3><h3>原因简单,就是都想尝尝。</h3><h3>不过最后以一口咖啡结束早餐时,</h3><h3>其余的味道都被☕冲淡了,</h3><h3>留有余香的是略带苦涩的咖啡的味道。</h3> <h3>前往马德里市中心的郊外,</h3><h3>山峦、风车、橄榄树、屋舍、农田</h3><h3>构成了一幅幅田园风景画。</h3><h3>看见公牛了吗?</h3><h3>阴云密布的天空</h3><h3>也营造出一种大战来临的气氛,</h3><h3>天气预报说:今日有雨。</h3><h3>在高速城市化的今天,</h3><h3>满眼的乡村风情带来的视觉享受</h3><h3>让你的心情瞬间回归了田园。</h3><h3>云层逐渐走低,</h3><h3>似乎雨即将到了。</h3><h3>田野在阴云下呈现出欧洲中世纪的味道,</h3><h3>油画的感觉出来了。</h3> <h3>途中休息站的24小时服务中心</h3> <h3>窗外的画风是这样的</h3> <h3>各色饮食琳琅满目</h3> <h3>当地特产琳琳种种</h3> <h3>饮料水果品种繁多</h3> <h3>特色工艺品彰显地方特色</h3> <h3>我的"战利品"</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马德里在西班牙历史上一直是个不起眼的小城镇,直至1562年菲利普二世定都以后,才逐渐超越周边托莱多、塞哥维亚等,现在已成为西班牙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尽管相对于欧洲的巴黎、罗马和伦敦来讲,缺少一些厚重的历史感和经典的历史建筑,但她极富青春活力,又不乏现代人所需要的一切文化和生活元素,如博物馆、广场、商店和餐饮。马德里可谓是一个广场之城,在面积并不大的市区竟有数十个广场,均配有不同历史典故的雕像、喷泉、钟楼、花木等,是一座非常适合步行漫游的城市。</font><span style="color: rgb(104, 49, 0);"></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b><font color="#010101">太阳</font></b><font color="#010101"><b>门广场</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太阳门广场坐落于马德里市中心的阿尔卡拉大街,于1853年扩建至1.2万平方米,广场呈园形,意指初升的太阳,周围环绕百货公司与各式商店。</font></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太阳门广场是整个西班牙所有公路的零公里起点处,也是马德里近代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如戈雅就在马德里经历了残酷的法西战争,以至于后期出现了黑色绘画系列,关于1936-1939年三年内战期间各种《保卫马德里》的绘画、文学、电影不计其数。 </font></h3><h3 style="color: rgb(104, 49, 0); text-align: justify;"></h3><h3 style="color: rgb(104, 49, 0); text-align: justify;"></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这里就是马德里市中心了。最初的城门,一个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br><br></font></h3> <h3>偶遇骑警,看似悠闲。</h3> <h3>造型奇特的建筑</h3> <h3>灯杆的盆景鲜花与对过大楼的粉裙舞者构成一幅舞台画面</h3> <h3>常常感叹欧洲建筑的精雕细刻,</h3><h3>众多美女以优美的姿态支撑着镂花阳台,</h3><h3>显示出力与美的融合。</h3> <h3>纪念品店的广告很有特色</h3> <h3>建筑物上的人物雕塑线条优美,</h3><h3>每扇窗户都是一个艺术品,</h3><h3>整个大楼造型独特。</h3> <h3>粉色的少女情怀,曲线的诱惑。</h3> <h3>红色双层巴士的广告设计</h3><h3>色彩艳丽热情奔放,</h3><h3>红与黑的经典碰撞。</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熙熙攘攘的人群,</font></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给太阳门广场带来无穷的活力,</font></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有时间待在这儿,</font></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你可以捕捉到特别多有趣的画面。</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人多的地方必定是“八卦传播”的集散地,各式各样的人群怀着各自的心思在此聚集着,聊着天,呼朋唤友成就了它的名气。<br>也就是这个看起来休闲懒散的地方,却在1808年吹响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拿破仑的“独立战争”的集结号。<br>近代,它也是西班牙参与由美国发起的伊拉克战争的集会地,可见此地在西班牙心目中的地位。</font></h3> <h3>街边摊贩的这种道具别具一格</h3> <h3>马德里风情一览无余</h3> <h3>穿行在中世纪的建筑群中</h3> <h3>街边小餐馆是欧洲的一景,</h3><h3>面包🍞香,咖啡☕香绵绵不断……</h3> <h3>活体雕塑</h3> <h3>遮阳棚</h3> <h3>青春</h3> <h3>亲密</h3> <h3>👫牵手</h3> <h3>三口之家</h3><h3>小黑狗🐶美美的在童车里</h3><h3>享受着被宠的待遇。</h3> <h3>令我感动的一幕出现了:</h3><h3>一位白发老妪,</h3><h3>深情地拨动琴弦,</h3><h3>她笑容奕奕举止优雅。</h3><h3>我不知道她有什么样的背后故事,</h3><h3>但她这种不失尊严的对待人生的乐观态度</h3><h3>深深地打动了我。</h3><h3>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已经不仅仅是乐曲,</h3><h3>它更是</h3><h3>一段故事、一段情感、一段人生……</h3> <h3>稀疏的头发</h3><h3>一丝不苟整整齐齐的梳在脑后,</h3><h3>中年男子面带微笑依墙而坐,</h3><h3>西班牙风情的音乐🎵在他的琴弦拨动中,</h3><h3>飘荡在广场上空……</h3><h3>吉他🎸是西班牙的音乐之魂,</h3><h3>或如泣如诉、或激情飞扬;</h3><h3>或行云流水、或骏马奔腾。</h3><h3>一把吉他🎸便是一个乐队。</h3> <h3>伊斯兰风格的教堂</h3> <h3>Casa Gallardo, 这座华美的现代主义建筑由意大利建筑师Daveiro和西班牙人Federico Arias Rey于1911年至1914年间建成。米其林二星餐厅El Club Allard也坐落在这栋大楼里。<br></h3> <h3>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伊斯兰</h3><h3>各色风格混搭,</h3><h3>杂而不乱各具风采。</h3><h3><br></h3> <h3>有时艺术范儿与普通就差那么一点儿</h3><h3>大叔的灰白长发是用了心思的</h3> <h3>马德里的标志"熊和树莓”</h3> <h3>这个雕像虽被译成The bear and the strawberry tree,但El Madroño(有点音似马德里,而这树并非马德里本土的)不是strawberry tree ,只是都是红果子而已。 生吃味道不咋地而做成酱味道很香甜。
每一个来到马德里的人,都会来到太阳门广场寻找熊和树莓——在广场东侧,人们能看到一个4米高的花岗岩底座的包铜石雕,一只站立的棕熊前爪张开、仰头看着树莓上的果实。这一马德里的文化标签,不仅是马德里旅游局的标志,还是马德里竞技足球队的队徽,马德里自治大学的校徽,更重要的是它是马德里市七星市徽的主要部分。围绕这个流传已久标志有很多神奇的传说。
流传最广的传说大概是这样的常以前马德里周围树木茂密,棕熊、野猪等动物时常出没。一天,住在森林边的小男孩儿下学多时还没有到家,于是妈妈就到树林里去找。这时听到男孩儿从远处高声对妈妈喊:“妈妈,快跑! 妈妈,快跑!”原来男孩儿碰到熊了,他希望妈妈赶快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勇敢的男孩儿的故事在游客中传说着。西班牙语里“妈妈快跑”就是Madre Id, 连写就是Madrid, 翻译成中文就是马德里。这是爱戴这座城市的人们讲述的一个美丽的故事,尽管在历史书上无法找到,但它却征服了游客的心。<br></h3> <h3>位于马德里太阳门广场(Puerta del Sol)的零公里(Kilómetro Cero)标志,西班牙全国所有的公路里程碑都从这里开始计算,马德里市的门牌号也是以这里为起点。<br></h3> <h3>今天来马德里的重头戏之一是</h3><h3>吃一顿正宗的"西班牙海鲜宴"。</h3><h3>在繁华的市区</h3><h3>我们走进了一家名牌老店。</h3> <h3>一进门,</h3><h3>映入眼帘的是</h3><h3>一排排花枝招展的火腿悬挂在柜台上方,</h3><h3>而柜台里有摆放整齐包装完好的</h3><h3>待售火腿片。</h3><h3>食客买家往来穿梭络绎不绝场面火爆。</h3> <h3>走上二楼,</h3><h3>楼梯口处,</h3><h3>一个小桌旁,</h3><h3>一老者闹中取静,</h3><h3>自斟自饮,细嚼慢咽,</h3><h3>全然不受满屋喧嚣的影响,</h3><h3>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h3> <h3>西班牙海鲜饭(Paella,音译为巴埃亚),西餐三大名菜之一,与法国蜗牛、意大利面齐名。西班牙海鲜饭源于西班牙鱼米之都——瓦伦西亚,是以西班牙产艮米为原料的一种饭类食品。</h3> <h3>四人一桌落座后,</h3><h3>红酒一瓶,</h3><h3>饮料若干,</h3><h3>面包🍞一篮,</h3><h3>冬瓜火腿一盘</h3><h3>陆续上来……</h3> <h3>服务生风风火火</h3><h3>穿梭在一桌桌的食客中间。</h3> <h3>最初的海鲜饭其实没有海鲜。据说瓦伦西亚人做PAELLA的习惯能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当时海鲜鱼类无法保存,并不是当时的家常菜。因此最早的瓦伦西亚海鲜饭是用大米、鸡肉(或兔肉)和蔬菜烹饪而成的一种菜肉焖饭,西语叫做Paella Valenciana,做饭用的锅不超过5公分深的双耳平底锅。瓦伦西亚饭很受欢迎,是当地人传统菜。后来人们又在此基础上用各种不同的食材做成了海鲜饭(Paella de mariscos)、墨鱼汁饭或黑饭(Paella negra)等等。如今由于以海鲜为原料的Paella最受欢迎,在各大旅游景点餐厅的点菜率最高,因此中国人便将种类繁多的paella干脆统称为海鲜饭。<br></h3> <h3>这么多的美食一哄而上,</h3><h3>我们有点儿招架不住了,</h3><h3>份儿太大了,</h3><h3>我们的食量毕竟有限呀。</h3><h3>我们只好舍弃面包🍞和冬瓜火腿,</h3><h3>直奔主题–——海鲜饭。</h3><h3>酒过三巡饭过五味后</h3><h3>再考虑如何处理它们吧。</h3> <h3>从2001年我们开启了出国之旅</h3><h3>脚步越走越远</h3><h3>心灵越走越近</h3><h3>相识相知</h3><h3>相处的味道就像这红酒</h3><h3>愈久弥香</h3><h3><br></h3> <h3>楼下的玻璃台面和柜子里</h3><h3>也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火腿和面包🍞。</h3> <h3>食客们也可以选择快餐的方式,</h3><h3>站立用餐或坐高脚蹬。</h3><h3>这是一个集</h3><h3>卖场饭店快餐店一体的“火腿海餐店”。</h3> <h3>到此一游的标志是:</h3><h3>拎一包特产回家</h3> <div class="section" style="margin: 40px 16px; 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font-size: 16px; white-space: normal;"><div class="text well" style="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text-align: justify; word-wrap: break-word; white-space: pre-wrap;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h3><font color="#010101"><b>皇家剧院</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位于东方广场的皇家剧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是作为纪念伊莎贝尔二世女王的建筑物,</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成为西班牙首都最豪华的歌剧院。</font></h3></div></div> <h3>白衣红裤男子</h3><h3>跟楼体广告牌的女子似乎像</h3><h3>一对弗拉明戈舞伴</h3><h3>遥相呼应</h3><h3>剧场外的现场版。</h3> <h3>马德里皇宫外的雕塑</h3><h3>预示着我们即将进入皇宫。</h3> <h3>马德里王宫是波尔梦王朝代表性的文化遗迹,是仅次于凡尔赛宫和维也纳皇宫的欧洲第三大皇宫,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精美的宫殿之一。</h3> <h3>皇宫外观呈正方形结构,每边长180米,外观具有卢浮宫的建筑美,内部装潢则是意大利风格,富丽堂皇。
</h3> <h3>雨</h3><h3>时下时停</h3><h3>皇宫在雨中略显凝重。</h3> <h3>马德里皇宫的由来可以追溯到9世纪,最早它是由伊斯兰托莱多国王为了抵御入侵修建在曼萨莱斯河左岸的一个堡垒,后来为卡斯提尔(古代西班牙北部国王)所占据。16世纪,这里成为古阿尔卡萨城(Alcázar)。1734年圣诞前夜,阿尔卡萨城毁于一场大火,飞利浦五世打算在这个地方建造一个新的宫殿。宫殿主体结构全部用石头和砖建造,没有用一点木头,因此以后再也没有大火能烧毁它。工程从173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755年,1764年当时的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用它作为自己的官邸。
<br></h3> <h3>萨切蒂(Sachetti)1738年开始建造工程,1764年竣工。萨巴蒂尼(Sabatini)完成了东南侧宫和大楼梯。王宫呈正方形,中间有一个大院子。从东侧的王子门可以通往中央大院。萨巴蒂尼建造的御花园和摩尔花园(Campo del Moro)也非常引人入胜,王宫正面也是极其宏伟。
</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皇宫后的萨巴蒂尼庭院,</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树木葱茏,</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凉爽怡人。</h3> <h3>关于王宫建筑风格存在争论,</h3><h3>有人认为它是巴洛克风格,</h3><h3>也有人认为它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b>阿尔穆德纳圣母主教座堂</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和皇宫相对的大教堂于1883年开建在马德里最古老的历史遗迹--罗马城墙上,设计之初是建一座19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尖顶密布,但由于西班牙内战不得不停工。教堂于1950年重新开工,1993年</font>在教皇保罗二世主持下才正式对外开放。新的建筑师采用了较为朴素的风格,如临近的王宫。也许是因为知道了其建筑背景,所以总感觉这个教堂的风格独树一帜。在其穹顶上可揽全城的壮观风景。</h3><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br></h3> <h3>皇宫里除了部分为皇室使用,大部分是开放参观。皇宫的中庭是壮观广场并且可以由其露台俯瞰整个马德里市区所在的高原。</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b>东方广场</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东方广场位于王宫正面,是由拿破仑的兄弟何塞波拿巴一世国王下令修建的。由委拉斯凯兹设计,广场中心的菲利佩四世铜像的头部细节也是由他本人完成。</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菲利佩四世铜像</font></h3> <h3>牵手</h3> <h3>情侣💏</h3> <h3>室内开放的部分有精雕细着的部分宴会厅,部分的卧室和休憩室,皇室众多的收藏品如众多的名琴,餐具等等,非常值得仔细欣赏。但是禁止拍照。</h3> <h3>宫内藏有无数的金银器皿和绘画、瓷器、皮货、壁毯、乐器及其他皇室用品。内部展品禁止拍照,遗憾啊!</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抬头仰望,</font>穹顶是西班牙君主时代的故事彩绘和贴金装饰。内墙上的刺绣壁画及天花板的绘画都经常维修,保存情况相当好。</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进入皇宫内的石梯正前方悬挂着西班牙国徽。国徽中心的盾徽画着代表组成西班牙的五个国家的图案:红底金色城堡与白底紫狮分别代表卡斯蒂利亚(Castille)和莱昂(Lyon)王国,垂直的红、黄条纹是阿拉贡(Aragon)王国的代表色,红地上的金色链网纵横相交的十字代表纳瓦尔(Navarre)王国,最下方的石榴花代表格拉纳达(Granada)王国。</font></h3> <h3>这个类似拐杖的支架摄像机🎥<br></h3><h3>一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h3><h3>她拎着它</h3><h3>无论走到哪里</h3><h3>哪里就有摄制组拍大片的感觉</h3><h3>高地、平原、广场、宫殿</h3><h3>支架的作用就是达到人物不晃</h3><h3>有电影一样的质感</h3><h3>多年前刚接触数码摄像的我们</h3><h3>曾经拍过让你神魂颠倒的录像</h3><h3>要么有声没人</h3><h3>要么一晃既过</h3><h3>要么震颤不已</h3><h3>要么模糊不清</h3><h3>在糊里糊涂蒙头转向中</h3><h3>我们在成长……</h3><h3><br></h3> <h3>狮子的表情真是痛苦</h3> <h3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010101">卡洛斯四世国王和王后、</font><font color="#010101"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伊莎贝拉女王和</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费尔南多国王</span></h3> <h3>画家 Antonio López花了整整20年(1994-2014)才完成的巨作《胡安卡洛斯一家》(Portrait of the family of Juan Carlos I)。
在这幅逼真的肖像画里,从左到右,依次是现任西班牙王后莱迪西亚(Letizia Ortiz Rocasolano),西班牙公主叶莲娜(Elena María Isabel Dominica de Silos de Borbón y de Grecia),前任国王胡安 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前任王后索菲亚(Sofía de Grecia y Dinamarca),现任国王腓力六世(Felipe VI of Spain)。
胡安卡洛斯的祖父是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他的父亲是胡安亲王。卡洛斯一世为家中的嫡长子,1938年生于意大利罗马,当时西班牙王室因躲避1931年成立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而迁居到意大利。1948年他回到西班牙接受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班牙国内反对长枪党及佛朗哥将军长期维持的独裁统治的声音一直未有间断,部分支持君主制的人希望把原王位继承人胡安亲王推上王位,但一直为佛朗哥拒绝。1947年佛朗哥宣布恢复王室,由于担心胡安亲王会把他过往所推行的改革推翻,所以他一直反对胡安继位,并於1969年亲自指定了胡安亲王的长子胡安·卡洛斯为自己的继承人。
1975年佛朗哥逝世,胡安亲王在左派反对下,为了国家的稳定,宣布放弃法定继承人的地位,胡安·卡洛斯顺利登基成为国王。
他于1978年首次访问中国,成为西班牙1973年与中共建交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西班牙元首。
胡安卡洛斯一世这个尊号在西班牙历史上可算独树一帜,按照习惯,他应该称胡安三世或者卡洛斯五世,但似乎他两者都不喜欢,选择了胡安·卡洛斯一世为尊号,这是西班牙王朝历史上惟一一个用两个名字作为尊号的国王。
2014年6月2日,76岁的胡安卡洛斯宣布退位,王位给46岁的王储腓力六世(Felipe VI of Spain)。
</h3> <h3>扫描几张皇宫内图片一饱眼福</h3> <h3>皇宫礼品店的精美礼品</h3> <h3>皇宫的对面是西班牙广场,它的正中央立着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西班牙文学大师、《堂·吉诃德》作者——塞万提斯的纪念碑。整个纪念碑以塞万提斯的雕像为中心,他右手拿着他的名著“唐吉诃德”,左臂在战争中失去,雕刻家巧妙地用披风掩盖起来。<br></h3> <h3>在塞万提斯纪念碑正后方的高楼是西班牙大厦,该楼的设计形状和前方的纪念碑形状吻合,原因是为了不遮住纪念碑的阳光。该大厦曾经为中国首富王建林拥有,他想改建成豪华酒店,但未通过市议会同意,所以又转手易主了。<br></h3> <h3>这座纪念碑是1916年为了纪念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逝世三百年而建造的。<br></h3> <h3>前面的青铜雕像是“唐吉诃德”中的主人公骑着他的瘦马,仆人桑丘骑着毛驴紧跟其后。 <br></h3><h3><br></h3> <h3>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生于1547年,卒于1616年。他是西班牙文学界最著名,最伟大的作家,他的著作《唐吉诃德》也被公认为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几百年来,各种版本,各种语言的《唐吉诃德》出版量,在全世界位居第二,仅次于《圣经》。
塞万提斯的一生是很悲催的。
据说他口吃很严重,于是他从来不参加公众活动。好在口吃并不影响他写作。
他一直和天主教会不怎么对付,曾经三度被逐出教会。他参加过1571年的勒班陀战役(Batalla,de Lepanto),在这场海战中,他胸部中弹,左手残疾。
1575年他被海盗俘虏,在阿尔及尔当了五年奴隶,直到1580年被一个修士支付了500金币以后才被释放回家。
他曾担任过税吏,又因为税款的问题下狱,就是这次他开始在狱中开始写作《唐吉诃德》。
塞万提斯去世后,被葬于Convento de las Trinitarias Descalzas修道院,以答谢这个修道院的修士曾经为他支付赎金。后来修道院在十七世纪进行整修,大部分埋葬于此的尸骨都被移走,从此,再无人知道塞万提斯的坟墓究竟位于何处。最新的研究也不过是根据挖出的残骸推断,他可能葬于教堂的地下室内。
虽然我们多年来唐吉诃德这么的叫顺了,其实唐(Don)在西班牙语里是对男士或着贵族的尊称,就如同德语里面的冯(Von)
<br></h3> <h3>站在塞万提斯的雕像前,</h3><h3>顺着他的视线向前望去,</h3><h3>吉诃德老先生带着仆人桑丘就这么绝尘而去。
</h3><h3><br></h3> <h3>途径又一休息区</h3><h3>规模很大</h3><h3>货品繁多</h3> <h3>无处不在的火腿</h3> <h3>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h3><h3>相随相伴</h3> <h3>晚上入住的另一家酒店</h3><h3>醒目的吊灯</h3><h3>浓烈的红色</h3><h3>金色的钱币画</h3> <h3>正宗的西班牙晚宴</h3><h3>服务生西装革履礼貌周到</h3><h3>朦胧的灯光</h3><h3>温馨的氛围</h3><h3>讲究的摆盘</h3><h3>鲜艳的食物</h3><h3>消除了阴雨所带来的遗憾</h3><h3>夜晚在贵气颇足的晚宴中降下帷幕</h3> <h3>新的一天由早餐开始</h3><h3>餐厅的装饰画黑白范儿</h3><h3>一改上一家酒店的热情奔放</h3><h3>高冷气息浓厚</h3><h3>这就是西班牙的色彩</h3><h3>红与黑的配置</h3> <h3>走进清晨的街道</h3><h3>马德里还未苏醒</h3><h3>偶有晨起的也是三三两两的游客</h3><h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h3><h3>喧闹还没有开始</h3> <h3>旅行是一个过程,</h3><h3>美景看不够美食尝不完</h3><h3>其实旅行更多的是</h3><h3>逃离自己熟悉的世界</h3><h3>体验另一群人的另一种生活。</h3><h3>他们在另一片云彩下</h3><h3>和自己毫不相干</h3><h3>却依然过得有滋有味</h3><h3>通过旅行</h3><h3>我们拉伸了生命广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