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b></h1><h1><b><br></b></h1><h1><b> 黄强生</b></h1><h3><b><br></b></h3><h3><br></h3> <h3><b> </b></h3><h3><b> </b></h3><h3><b> </b></h3><h3><b> </b></h3><h3><b> 西藏这个一生值得去一次的地方是很多人的梦想之地,这个神秘且神圣的雪域高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不少人心中的向往。去过西藏的人带着美好的感慨归来,没有去过西藏的人心里永远埋藏着渴望,我也是属于那种期待能够实现自己西藏梦的人。</b><br></h3><h3><b> "出国容易进藏难″。去西藏这个神秘的第三极,不象现在出国那样相对的容易,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中国人现在有能力出国消费了,所以现在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然而去西藏却不光需要钱和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能适应得了高海拔气候及环境的身体。我早年就有去西藏的打算,但鉴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因在青藏铁路建成前,进藏只有以下常用几种方式,即空中的飞机、地面的汽车、摩托车或自行车。而这几种方式在上个世纪想实现是比较困难的事。首先当年的机票可不是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级别并得有一定的审批手续(好象是需县、团级以上的介绍信,而由于当时不象现在,尚未提倡旅游,所以这是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才可购票。其次私家车在上世纪也尚未普及,再次因为当年的路况不是如今能比的,故摩托车或自行车显然也是很难成行的。进入新世纪后上述情况有了明显的改观,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行更使我看到了希望,因此又多了一份期待。但由于进藏有着一定的季节性,而在退休以前由于有着工作时间与出行季节的矛盾,故一直难以成行。退休后这就自然不成问题了,所以近几年的春未夏初一直在考虑或常谈及进藏之事。</b><b style="line-height: 1.8;">既然有梦想有期待,那么就一定得设法实现。进藏的最佳时季是每年的五、六月份。今年的五月份及六月上旬鉴于有些事务的牵绊无法成行,一直到六月十五日以后终于有了出行的时间,而七月开始又到暑期旅游的旺季,故拟定于六月二十日左右出发,用时十余天左右,争取在七月初暑假旺季来临前完成进藏之旅回绍</b><b style="line-height: 1.8;">。</b><b style="line-height: 1.8;">然而由于我妻子有着较为强烈的高反(在云南上了4500米雪山一人吸了数瓶氧气),以前不能成行这也是原因之一。今年又到了进藏最佳季节,她还是怕高反说不能同行,看来西藏之旅注定得我独行了。</b><b style="line-height: 1.8;">与其这样年复一年等侍,待</b><b>到残年之时,回首往事而遗憾后悔,到</b><b style="line-height: 1.8;">不如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最后</b><b>我毅然</b><b style="line-height: 1.8;">决定独自进藏。</b></h3><h3><b> 我个人最推崇的旅游方式是两种:</b></h3><h3><b> 一、自驾 自驾游费用不但比跟旅游团更费钱,而且精力化费比跟旅游团更多,因为其线路、住宿、用餐什么的都要自己安排解决,但自驾优势主要是方便特别是自由。自2011年以来除去云南是飞机及上北京、天津是火车外,其他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及省内各地均为自驾游;</b></h3><h3><b> 二、穷游 穷游适合一个人用最基本的交通工具或方式去旅游,用较少的化费达到其旅游的目的。当然穷游必须要相对较远的行程及达到一定的时间。如果只用短时间的旅行是算不上穷游的,穷游并不是单纯地为了省钱,实际上也是一种挑战,可是我从来就没有过能穷游的机会。
既然是一个人独行我决定作一次穷游,这样不是可以同时满足既进藏又穷游的二个愿望。决意既定接下来反而容易的多了。安排行程;订购车票;准备行装等等一切按部就班的进行。自从青藏铁路开通后,进西藏的最佳方式是火车。其原因主要是海拔高度随着列车的运行而渐渐地升高,因而身体有一个逐步适应高原的过程。不象飞机进藏从低海拔地区到3700米左右的拉萨,是在短时间内突然造成几千米的高度差,从而极易容易造成高反。</b></h3> <h3> 上海一拉萨的Z164次车</h3> <h3><b> 从上海到拉萨Z164次列车要运行46个小时,这样的时间对于我来说并不是最长的乘车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出差,我基本上跑过了大半个中国,那时连续乘车五、六十个小时是经常性的。并且当时适逢改革开放的初期,列车班次少而人员流动量大,其乘车条件及车上的服务设施与现在是不能相提并论。如列车班次,车厢内乘客的拥挤情况,开水的供应,列车的速度,车厢的卫生及舒适度等等现有条件设施与过去比较都有了革命性改变。</b></h3><h3><b> 行程虽定,但必要功课还是要做,既要在战略上藐视,同时又要在战术上重视。毕竟我的年龄及身体状况已经不能跟当年相比了,应该承认并正视差距。在认真并严肃地评估了自身的健康状况后,并相应的做出了假如出现不利情况后的各种解决预案。终于在6月20日正式从绍兴车站出发开始了进藏之旅。列车一路上经过熟悉杭甬线、沪杭线、沪宁线、津浦线、陇海线等等。三十多年前这几条线路在一般情况下几乎每个月会跑上一趟。所以对于当时沿线各车站里出售的名优食品记忆犹新,象杭州的酥糖,嘉兴的棕子,上海的糖果,苏州的豆腐干,无锡的酱排骨,常州的甜罗卜干,南京的盐水鸭、安徽符离集的烧鸡,山东德州的扒鸡,进入河南各站都是挂名的道口烧鸡等等。那时由于尚在食物匮乏时期,有些物资尚需凭票供应,记得当时出差还必须带上全国粮票。因而每到一个车站都有大批旅客下车围着月台上的售货车购买物品,而现在却发现毎个车站售货车大为减少并鲜有旅客购买,反映了现在物资的丰富及购买的方便。由于Z164次车从上海出发只停苏州、无锡、南京、蚌埠、徐州、郑州、西安、兰州、西宁、格尔木、那曲等站。特别从津浦线在除州转入陇海线后除了省会城市外,其他车站均不停靠,其行进速度较其他车次大大加快,且由于停站少故受上下客的影响极小。观看沿途铁路边的景象与三十多年前大为改观。城市都是高楼林立,铁路与公路或街道叉路口均为立体相交。虽然内陆省份与我们沿海省份在铁路沿线的农居仍有差距,但现在基本上都是高大宽敞的砖瓦房了,要知道以前可都是低矮而小面积的土坯屋。列车经停西安后途径宝鸡市这是我以前到过西北地区的最远端,陇海线此后的余途及兰青线、青藏线这是完全陌生的旅途了。此后感觉到的沿途情形是明显的缺水及干燥气候,光秃秃的山坡鲜有植被。在这明显干旱缺水之处却在铁路边发现了为数不少的"龙王庙”,这也反证了雨水的缺乏及当地人民对水的渴望。</b><br></h3> <h3> 兰州车站</h3> <h3> 光秃秃山坡上基本无任何植被</h3> <h3><b> 列车在到达西宁前广播提醒在到西宁站后,全体乘客将下车,换乘对面站台上等候的同车厢号、同座位号的列车。以前只知道国际列车要在国境边的车站换车厢,现在国内列车也得换列车车厢?原来由于青藏铁路处于高海拔地区的特殊性,凡进青藏线列车均在青海格尔木开始供氧,故需在西宁换专门的供氧列车。</b><br></h3> <h3> 西宁车站</h3> <h3> 列车座位下的供氧口</h3> <h3><b> 晚九点多列车到达西宁站在大伙一阵下、上车的忙乱及安顿后,列车终于又重新开动了。此时列车员手里拿着一叠表格挨个开始发放,要每个人填写"旅客健康登记表″,同时列车广播也播音提醒如果有表内提示的疾患者请在前面车站下车。而我就有着表内提示的疾病(高血压等),在看着列车上如此严肃并重视的行为,将我原来平静的心情,反而搞得忐忑不安,没有想到情况会如此严重,难道高反真的那么厉害?但最后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相信自己现在身体状况是能适应高原的环境,同时也坚信我的各种预案能够顺利地帮我解决或将出现的问题。因此最终作出了大胆而谨慎的决定,继续前进。</b></h3> <h3> 旅客健康登记卡</h3><h3> 晚上昏暗的灯光下拍的不清晰凑合一下</h3> <h3> 青藏铁路线路图(网络配图)</h3> <h3><b> 决心已下心情自然平复,虽然海拔渐渐地升高,是夜一切安好,身体并未任何反应与不适。次日早上4点多列车到达格尔木后按照预先安排列车应该开始供氧,然而我并没有明显感受到有供氧的感觉。天亮后列车进入可可西里,望着窗外的地面虽是草地但并不充沛,只是在砾石上面有着一层地皮一样的草,单独地一蔟簇并不联片生长着,我估计如果不是当地的水量丰富,这贫瘠地方可能也是戈壁滩。远处山上的积雪提示着海拔已经到了相对的高度。时不时出现的藏羚羊、野驴及野牦牛显示了可可西里虽然是无人区,但并不是生命的禁区,尽管其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但仍有生物顽强不屈的生存着。同时这一切也展示了可可西里保护工作的成绩。</b><br></h3> <h3> 可可西里保护区</h3> <h3> 列车上拍摄的雪山及野牦牛</h3> <h3> 野牦牛</h3> <h3> 野驴</h3> <h3> 远处的藏羚羊</h3> <h3> 雪山及藏羚羊</h3> <h3> 列车上拍摄的雪山</h3> <h3> 沱沱河一一长江源头</h3> <h3> 沱沱河车站</h3> <h3> 海拔4702米的安多车站</h3> <h3><b> 基本与青藏铁路并行青藏公路或左或右的呈现在车窗的两边,时不时出现的车队展现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留意了一下发现一般进藏的车是满车为主,出藏的车是空车据多。反映了虽然西藏现在有了极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及自然条件因素,故仍有不少的物资还得从内地运入。不过相信在西藏各族人民的努力下,这种现象今后一定能会改变。</b></h3> <h3> 列车上拍摄的青藏公路上汽车</h3> <h3> 青藏公路上的车队</h3> <h3> 护路员对着列车敬礼</h3><h3> 谢谢你们辛苦了</h3> <h3><b> </b><b style="line-height: 1.8;">从天明开始后的近十二个小时里,一路上只有看到在公路旁有几间零散的藏式民居,估计这也是为青藏公路上往来汽车服务的网点。</b><b style="line-height: 1.8;">随着拉萨的接近铁路两边青稞、刚刚开始开花的油菜花等农作物渐渐地多了起来(我们内地的油菜花早已收割完了而青藏高原的油菜开花的旺季在七月中旬)。藏式的民居及牛群也逐渐连成片。一直未曾见到过加油站,现在终于在近拉萨的青藏路边看见了中石油、中石化二个并列的加油站。</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 <h3>我们这边的油菜早已收割入库,青藏高原的油菜花刚刚开始开花,需到7月中旬才是开花最旺时。</h3> <h3> 经过46个小时的运行到达拉萨车站</h3> <h3> 拉萨车站</h3> <h3><b> 列车经过46个小时的运行,于22日下午六点多列车到达拉萨。整理行李下车,心里一直告诫自己脚下已是3700米高原了,得放缓动作放慢脚步。考虑到以后几天的出行方便,准备将住宿点选择在靠近布达拉宫周围。于是乘坐公交车到达了布达拉宫附近,由于七转八转地担误一些时间,并且手机及冲电宝由于已连续使用了40多个小时均无多少电量了。所以就近找了一家在布达拉宫北面的青年旅舍,进去一看只有六张床铺,也没有放置行包的柜子,上卫生间需穿过长长的走廊,但由于天色渐暗只能先住下再说。当晚吃了一碗面后,怕高反又不敢洗澡,只是简单地洗漱了一下,就准备就寝了。我是第一次住青旅,从放置的行李看,我以前应该已有二个人入住了。我进去时房间里已有一个人在了,该人自称是哈尔滨人,年龄约40余岁,原为国企员工现失业中,一边为寻找工作一边宣扬基督教,这几年来走过沿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长期工作。我说你这样忠诚于教会宣扬教法可有补贴之类的收入?答曰:无,只有专职的教职人员才有。我又问你到拉萨是为何?答曰:来看看有没有机会。我又说西藏是信藏传佛教,其上帝好像没有什么市场的,他说也有,只是相对少点。后来他又说入教如何如何好,早入比迟入好云云。我只是有口无心的应付着,因为不想多搭讪于是就说我今天才到怕高反要早点休息了。此后就一夜无话。
睡至晚十一点多感到前额及两边太阳穴开始疼痛。因为进藏前对高反及会出现的症状作了一些了解,知道对于高反因个人的身体状况差异而有着不同的反映,但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对高反有一定的滞后期。主要是刚到高海拔地区时由于原来血氧饱和度尚高,还可以抵挡一阵子,但随着缺氧时间的加长造成血氧饱和度的减少,从而高反的症状会渐渐地显现出来。这是正常的反映,这种情况大部分人都会出现,而只要不是激烈的疼痛一般情况下无需处理,并且这种情况因人而异会持续几个小时至一、二天不等。我虽然进藏时备有各种药品,但由于不是到达坚持不下去的情况故也没有服用药物,只是当晚没法深睡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过了一夜。</b></h3><h3><b> 到了早晨约六点时我就起床,前额部及二边太阳穴仍疼痛。因我这次出去只有带了一只双肩包,里面只装了简单的几件换洗及御寒衣服,所以就将包放在了床铺上。洗漱后按照行程的计划先出发去预约布达拉宫门票。由于西藏位于祖国的西部,日出与日落要比浙江大约迟二个小时左右,出门时天尚未破晓还亮着路灯。我凭着昨日路过记忆及布达拉宫的大致方向步行向南进发。由于尚未到七月份的暑期旅游旺季,散客只要在七点左右到达布宫的预约窗口一般都能预约成功,如果在旺季那可能就得通宵排队了。据说布达拉宫门票旺季最高时抄到上千元。这也是我下决心必须在七月前进藏的原因之一。就这样慢慢地步行于六点半左右到达了布达拉宫广场的西北角,由于布达拉宫广场与北京天安门广场一样实行全封闭管理,该处的安检口尚未开启。问了一下在晨练的藏民,告知东面有个口子可进,这样就只能从布达拉宫的北面由西向东进入广场,再从布达拉宫的南面由东向西兜了一大圈。终于在七点左右到了预约排队处,而前面长长队伍已经拐了几个弯了,事后知道我已是第一百多位了。窗口开始预约的时间是九点(拉萨上午上班的时间一般为九点至九点半)。就这样排着队与邻位的几个人闲聊着,在谈到高反时我突然发现我头已经不痛了。也就是说我基本已适应了所在的海拔高度及环境,此后不管是在拉萨及更高的5000多米高海拔地方都一切正常,无头痛、呼吸急促等任何不适。布达拉宫门票每天限额2300张,其大部分提供给旅行社,据说供散客预约的只有700张,故网上称为全中国最难买的门票。为了防止倒卖是采用凭身份证实名预约,当天预约次日的门票,并严格按照票面上的时间进入布达拉宫,如果迟到就当作废处理,同时在七日内不得重新预约。在耐心的等待后在九点半左右顺利地拿到了次日12:20分的布达拉宫预约单,可谓其进藏后第一件难事已顺利解决。</b><br></h3> <h3>布达拉宫门票预约须知重点是列入黑名单七天内不能预约</h3> <h3> 布达拉宫参观门票预约处排队人群</h3> <h3> 布达拉宫的门票预约单</h3> <h3><b> 昨日由于时间较晚了,也因为从来没有住过青旅,所以对第一天入住的青旅也没有过多的要求。虽然有心理准备知道青旅没有象标间一样的设施,但觉得这家青旅太简陋了,同时感觉入住率也不高,想必一定有其原因。于是在回青旅的路上想重新找一家青旅,现在网络真方便,打开搜索寻找附近的青旅,马上找到了一家离原来入住的青旅约0.6公里处,但<span style="line-height: 1.8;">离布达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宫更近的另一家青旅。不知是原来没有留意的原因呢,还是去西藏以驴友及年青人为主,发现拉萨适合驴友及青年学生的青旅真的不少。马上过</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去看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一下发现其环境、设施等相比前一家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于是订了一个六人间下单付款。老板是一个小</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伙子也十分客气,将我安排在内设有卫生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并且有铁皮柜子带锁可放置行包的四人间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收费仍按网上订的六人间32元/天算。感觉青旅也有值得赞赏的做法,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一点特别让人放心,就是不管是在西藏或后来的青</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海,住宿定下来服务员或老板会拿来洗干净的被套、床单、枕套由宾客自己铺套,离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时撤下来放到指定地方。这一点我觉得特别让</span></b><span style="line-height: 1.8;"><b>人放心。</b></span></h3> <h3> 第二家入住的青旅</h3> <h3> 第二家青旅</h3> <h3><b> 搞定了住宿已是午餐时间了,拉萨的餐饮基本是川菜为主。同时发现拉萨的餐饮业、商业店铺、旅游业及导游大部分都是四川及重庆人,可以说拉萨的"三产"基本是由四川、重庆人支撑着。三十多年前四川省(那时重庆还不是直辖市)也是我常去的省份之一,整个四川省的地、市当时除了雅安、甘孜、阿坝等川西的少数几个州(地区)外基本上都到过。所以对麻辣的川菜我还是可以接受的,实际上应该说以前还是比较喜欢的,只是现在考虑到太辣对身体不是太好故吃得少了。吃罢中饭按行程安排下午去大昭寺。高德上查询了一下住宿地至大昭寺约二公里多路程,为了更好地了解拉萨,我选择步行去大昭寺。
大昭寺,“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离布达拉宫不远,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在西藏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拉萨就是以大昭寺为中心建造的一座城市。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对于外地人来说一般都认为"不到布达拉宫等于未来过拉萨”,可见布达拉宫的地位及重要性。而在藏民心里大昭寺才是圣地,在藏传佛教中大昭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是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玛次仁的话。大昭寺拥有如此地位主要是里面供奉着,由释迦牟尼佛亲自塑建、开光、加持的12岁等身像。据介绍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之后世,特请工匠替他造了8岁等身像和12岁等身像及25岁等身像,又称“觉沃佛”。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奶母等人从旁指导,故造像与其本人十分相像,又称为等身像。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藏族人认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更重要的是认为见到这尊佛像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没有区别。所以大昭寺内最著名的,也同时是香火最旺的当数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b></h3> <h3>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h3> <h3> 大昭寺外景</h3> <h3><b> 购票进寺,由于大昭寺规模不大,加上朝圣者与旅游者纵横交织,故显得较为拥挤。进西藏寺庙不管是大昭寺及布达拉宫等都不得拍照录像,须脱帽,不得戴墨镜,不得单指点指佛像,不得踩踏门槛。由于本人对佛教知识较为欠缺,只能随乡入俗地双手合十毕恭毕敬地跟随众人膜拜。但有一点到是事先作了准备,就是在离绍时准备了一些一元纸币备用。西藏寺庙也设"功德箱"大多用透明有机玻璃制成,看得出里面的钱钞。不管是大昭寺、布达拉宫或其他的寺庙"功德箱″内大多是纸质的角币、一元纸币及少量的五元、十元币,面值二十元以上的纸币极少见到。我们内地的功德箱,一般都上着锁只留着一个刚好放进钱币的小口子,而这里有些功德箱是不上锁的,甚至是个敞口的箱子。有时甚至会看到有从功德箱往外拿钱的藏民,初次看到时很诧异,后来问了才明白是他们带来的小面额的钱用完了,就会把稍大面额的钱放进去,然后再数出等值的或小于等值的小面额的钱来。比如我投进去十元,想捐一元就取回九元。我曾好奇的问过这样可以吗?回答说可以的,但不能多拿否则老天会惩罚的。但在这举头三尺有神灵的地方是没人会多拿钱的,人在做天在看,信仰也是一种心灵与行为的升华啊。</b><b style="line-height: 1.8;">在西藏流通的壹元及角币基本上都是纸币,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硬币上无藏文,我想这是其中原因之一吧,因为我发现北方很多汉民族地区也是使用纸币,这总与文字无关了吧,所以可能也是习惯问题。言归正传我认为西藏的寺庙内藏民大多进献为角票的主要因素有二个:首先藏民相信佛祖是不以钱钞的多少衡量对其虔诚心,故藏民对佛祖的尊敬体现在行动上;其次与当地经济欠发展也有相应的关系。据介绍藏传佛教认为人有前生来世,生生死死轮回不断的转世。藏传佛教信徒主要修行的是来世,希望转世后不再受苦受难。这大概也是藏传佛教信徒能忍受当今吃苦换得修好来世的原因。据介绍藏民有条件的话一生至少都要去朝拜一次大昭寺供奉的12岁等身像,不管你是住在西藏或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藏区。朝圣者都是五体投地的一路叩拜着等身长头,风餐露宿,风雨无阻,为的就是能够到大昭寺朝拜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叩等身长头是藏传佛教盛行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以三步一叩的形式表达对佛祖的无上崇敬,请求佛祖保佑其实现自己的愿望。后来我在西藏林芝及青海的两次藏民家访中,藏民都提及叩着等身长头去大昭寺朝圣之事。其中青海的那位藏民介绍更令人起敬,虽说她们的居住地离拉萨有近二千公里(绍兴至北京约1300多公里),不但山高水险而且还得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但藏民还会化上一年多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手、膝盖上佩着护具,前身挂一毛皮衣物,不惧千辛万苦,从家乡出发,三步一叩地向圣地拉萨进发。为此有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据说亡者会撬下自己的门牙让同行者带往拉萨大昭寺以求佛祖保佑来世。这样的信仰与精神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讲解者她说我虽然已经受过高等教育(民族大学毕业)但也准备要去大昭寺朝圣的。现在没有时间去朝圣,但准备在50岁后也叩着等身长头去朝拜大昭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因为这是一生必须要完成的朝圣,真的是令人肃然起敬。</b></h3> <h3>前面是等身长头的叩拜者,后面应该是生活保障车。(此为网络配图)<br></h3><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由于自己操作不慎有相当部分照片、录像被误删。为尊重原创者,故网络配图会特别注明。</b><br></h3><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 <h3> 叩等身长头的藏民</h3> <h3> 叩等身长头的藏族孩子</h3> <h3> 大昭寺外的朝拜的藏民</h3> <h3><b> 大昭寺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面前酥油灯长明,前面过道上或站或席地而坐着不少的藏民,口中诵念着经书或经文,信徒在看到过往人数略少时就在这条狭小过道上伏地长拜,其中不乏青年的藏族小伙。此时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曾想什么,无论你是否信仰佛教,当你来到这里,会忽然间浸入佛祖为众生创造的境界之中,在佛面前,仿佛你的心是透明的,你的魂是有灵的,你会自然而然的默许心中的愿,求得佛祖保佑。这时,每个人脸上的神态安详平和,每个人眼中的光芒聚精会神,双手合十在佛的面前虔诚地祈福,使人深深地感受得到信仰的力量。
大昭寺内还有莲花生大师、未来佛、观世音等珍贵佛像;松赞干布、尼泊尔赤尊公主、大唐文成公主的塑像;还有大量的精致的壁画,多为一些反映征战、劳役、修建寺庙的故事画和民俗画,如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8根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木柱……大量文物精美绝伦,价值连城,每座佛像、每副壁画背后都有传说、都有历史。由于我缺少相应的藏传佛教知识,倘若是一位虔诚藏传佛家弟子,那我想此时此刻的他一定是有另一种感悟。</b>
</h3> <h3> 大昭寺金顶</h3> <h3> 八廓街</h3> <h3> 一条顺时针行走的街道</h3> <h3><font color="#010101"> 八廓街上的寺庙</font></h3> <h3><b> 八廓街(又称八角街)是以大昭寺为中心并围绕大昭寺而修建的一条商业街,这条街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建设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拉萨最繁华的商业街。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堂湖修建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为最初的八廓街。15纪后,大昭寺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随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传佛教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因此八廓街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大转、中转、小传)之一。后又出现了来自蒙古、汉地、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商贩、香客、游民,发展成为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和购物街于一身的街区。八廓街保留了拉萨古城的原有风貌,街道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成,旁边保留有老式藏房建筑。街心有一个巨型香炉,昼夜烟火弥漫。街道两侧店铺林立,经营的商品有铜佛、转经筒、酥油灯、念珠、贡香等宗教用品。卡垫、马具、藏刀、藏帽、木碗、青稞酒等生活日用品,唐卡绘画、手绢藏毯等手工艺品以及古玩及西藏各地土特产等蕴涵民族特色的商品。另外,还有来自印度、尼泊尔、缅甸、克什米尔等地的商品。街内遗存的名胜古迹众多,有下密院、印经院、席德寺废墟、仓姑尼庵、小清真寺等寺庙和拉康12座,曾派驻过84任驻藏大臣的驻藏大臣衙门,原拉萨市治安机构及监狱朗子厦等。另外进入八廓街人们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行进,这也成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景观。</b><br></h3> <h3> 八廓街上的"玛吉阿米"餐厅</h3> <h3><b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 玛吉阿米,藏语中即“未嫁娘”之意。玛吉阿米这个名字,出自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诗,相传是仓央嘉措情人的名字。而这个土黄色的小楼正是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遇见的地方。为了追求爱情这个</b><b>雪域高原中至高无上的尊者一一六世达赖喇嘛最后被废除了。</b><b style="line-height: 1.8;">当年的玛吉阿米早已远离人世,而六世达赖与她缠绵悽凉的故事却流传至今。</b></h3> <h3>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外景</h3> <h3>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题匾</h3> <h3><b> 围绕着八角街的转经路有许多古迹。其中在供奉香草的白色香塔北面,两个威武的石狮子蹲守着一座装饰考究的顶部有一层红色草墙的三层围廊式楼房(在西藏红色草墙的房子是一种权力与等级地位的象征),楼上匾题“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九个大字,这就是当年的清朝驻藏大臣衙门。清朝中央政府曾在这里设立首座驻藏大臣衙门,供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由于驻藏大臣可以从大院南楼的窗户近距离欣赏八廓街的繁华景象,因此这里被称为“冲赛康扎康”,意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b><br></h3> <h3>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院内</h3> <h3><b>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现开辟为陈列馆。馆址所在的藏式传统大院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幢老式的三层藏式建筑,进入后给我的感觉就是西藏的老藏式建筑层高普遍较低,包括次日参观在布达拉宫下雪城的一些建筑也是同样情况。门都特别低矮,如果进入室内大部分人都得低头,因为房子的层高我估计也就二米稍多点吧,而门造得更要低些,所以进门怕碰到头故都会不由自主地低一下头。另外窗也较少,窗口也造的比较小。我想这大概也是西藏的气候所决定的。因为西藏冬天比较冷,而夏季并不太热。就在我去的六月底也得穿着夹克衫。所以这样的设计可能主要还是出于保暖吧。</b></h3><h3><b> 陈列馆中的展览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清政府驻藏大臣治藏事迹专题展、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复原陈列展、清政府驻藏大臣诗词书画生活展、民国中央政府治藏事迹专题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治藏新纪元展等。通过展厅陈列、复原陈列、场景展示、图版展示等形式,展馆展出各类展品数百件,特别是复原陈列及场景展示较为直观地再现了当时的驻藏大臣工作、生活的场景。史料记载:自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来到西藏,总理西藏事务,从此开启近两个世纪的驻藏大臣制度。此后的185年间,有138名驻藏大臣来到西藏。这里见证了藏汉团结一家亲的血脉历史,是西藏与祖国内地血脉相连的古老印记。所有的这些都在默默地诉说着数百年来西藏的变与不变——变的是王朝兴替、政权更迭,不变的是中央政府对西藏一以贯之、行之有效的管辖和治理。</b><br></h3> <h3> 八廓街转经的藏民</h3> <h3><b> 离开大昭寺、八廓街后时间尚早,按照计划得安排好25日(后天)的行程。由于西藏各景区相距都较远,而且各景区之间的交通不是很便利,故只能参加当地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于是在布达拉宫附近咨询了几家当地的旅行社。"林芝三日二晚散客团”大部分报价是850元/人,我详细了解行程、游览的景区景点、有无自费项目、有无购物点等等情况后。才知道其实在各个旅行社报名的散客,最后都是一起拼成一个"散客团”。即各个旅行社将零星旅客名单交给导游然后组建一个团。这其中有一家表示在与其他旅行社同等的条件下价格可以下浮,但最后定价得次日(24日)下午定。于是约定在次日联系并签订合同。 </b><b> </b></h3> <h3><b> 感谢惠阅</b></h3><h1><b> </b> </h1><h3> <b> (待续)</b></h3><h3><b> 请您继续关注下篇</b></h3><h3><b> 2018年7月9日</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