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大三线的建设者!

七星

<div>大三线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到70年代扩大到一般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 是指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和冀西地,都属大三线的范围。这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的畸形片面发展的不合理布局,积极开发内地和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提高人民经济生活水平,同时也是根据当时国际形势,为巩固国防需要而提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它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非凡胆略。启动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正在“文革”期间。要使大批建设人员从生活比较优裕的沿海大城市,远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施工困难、物资匮乏的“不毛之地”去建设、工作与生活,现在看来谈何容易。但在当年,大批英雄的建设者们,满怀爱国热情,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闻风而动,迅速奔赴艰苦的大三线地区,展开了气势磅礴的中国大三线建设。 中国的大三线建设,也是继闯关东之后的又一次全国人口大迁移。 </div><h3><br></h3> <h3>  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到70年代大体已建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三线工业体系。仅以四川的情况来看,建起了以攀枝花钢铁厂为代表的300多个大中型企业,它们已成为四川工业的主干,全国38个重要工业部门,四川样样俱全。随着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基地,以川南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以及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为中心的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的建设,便为四川以后整个的工业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也还在继续发挥其工业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骨干作用。</h3><h3> </h3><h3>照片是1965年从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出发到重庆一坪化工厂的部分人员,包括大连石油七厂,抽调了43名优秀工人。</h3> <h3>这就是大连石油七厂1962年进厂,1965年经政治审查合格。在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参加培训的43位职工,缺席一人。</h3> <h3>这就是石油七厂去参加大三线建设的人员名单!</h3><h3><br></h3><h3><br></h3><h3>记住他们吧,石油七厂支援三线建设的主力军。</h3> <h3>重庆巴县百节公社桥口坝大队。</h3><h3>这是石油部候部长带队,选定的小河环绕,紧靠川黔公路的风水宝地为厂址。</h3> <h3>当年有一个加强连的解放军,负责工厂的保卫工作。对外的公布的厂名是,重庆一坪化工厂。邮政地址是,重庆4303信箱。</h3> <h3>虽然十年文革对厂里的冲击很大,但是照样完成国家军工和民用润滑脂的研制开发。</h3> <h3>(思乡曲)</h3><h3>关山万里,</h3><h3>阻不断情意绵绵。</h3><h3>小小信笺,</h3><h3>倾注了多少情感!</h3><h3>滚滚长江,</h3><h3>送去我无尽地思念,</h3><h3>浩瀚大海,</h3><h3>传唤亲人殷切地期盼。</h3><h3>长天供月,</h3><h3>洒下清辉一片,</h3><h3>江水海水,</h3><h3>翻腾着不倦的波澜。</h3><h3>心儿哟,</h3><h3>恰似那通达的航线!</h3><h3><br></h3><h3>作者,赵希全 写于1987年6月9日。</h3><h3><br></h3><h3>这就是当年从石油七厂,去参加大三线建设的大连人。在山城重庆的思乡情怀。</h3><h3><br></h3> <h3>半个世纪过去,弹指一挥间。</h3><h3>没回大连的人员依然怀念着大连!</h3><h3>离开大连五十年,留守重庆意志坚。</h3> <h3>也有千方百计调回大连的,有回到石油七厂还有没回到石油七厂的。但是他们参加大三线建设是值得骄傲和荣耀的事情。</h3><h3>最后用我父亲的诗句,</h3><h3>六十年代战桥口,</h3><h3>三线建设足迹留。</h3><h3>十年文革路线误,</h3><h3>大连相聚乐悠悠。</h3><h3>祝福他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过好幸福的晚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