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之旅——天目与安吉

梦开始的地方

<h3>原定于7月21、22日的探寻文化之旅,因为台风"安比"的缘故,延期到7月28、29日。尽管有些小失落 ,也总算等到了。</h3><h3>有些兴奋,更多的是抑制不住的激动~</h3> <h3>于是我们开始了漫长的车程。一路上到处都是绿的。在车上好无聊,脑子又晕乎乎的,心里想着希望能早一点到。</h3> <h3>车停下来了。我们还以为是到了呢,满心欢喜,却发现我们只是到了服务区。无奈,在短暂休息后我们又上了车,继续向目的地出发。</h3> <h3>终于到了!下车的那一刻,感觉阳光特别特别的明媚,整个人都好了。</h3><h3>我们去吃午餐啦!</h3> <h3>现在吃饱喝足了,该去天目了!</h3> <h3>我们先要坐车上山,然后再爬山。</h3> <h3>我们人太多了,所以分开,坐两辆车。那个司机师傅开车特别猛,再加上那个路又有好多转弯的地方。于是,感觉更眩晕了,有时感觉自己都要被甩出去了。</h3> <h3>所以拍出来的大部分照片是这样。</h3> <h3>这样。</h3> <h3>或者是这样。</h3> <h3>回归正题,我们这次来天目,是为了寻找课文上天目的七绝。</h3><h3>天目 [明]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br></h3><h3>简单来说,七绝分别就是水石庙雷云树笋。</h3> <h3>此时,天目的第八绝,正缓缓地向我们走来。</h3> <h3>——骡子!</h3> <h3>水</h3><h3>不管是在坐大巴前往爬山的地方的途中,还是在天目山上经常能见到水。或大或小,或急或缓,或是就这么石头中淌下来,或是悄然躲在竹子的掩映下。听着水声就让人心旷神怡,安抚了烦躁的心情。</h3> <h3>石</h3><h3>提到石就不得不提到倒挂莲花了。倒挂莲花,又称莲花台,有青壁石峰如同刀斧劈开,上有一方台,台旁石笋耸立,高数丈,五石分峙,各自高撑,状如莲花。传说元代高峰和尚为降伏睡魔,坐禅峰上三昼夜,疲惫下坠,山峰倒转,托住和尚。此峰由此得名。方台上,古有“西方庵”,后建“穿云亭”。</h3> <h3>庙</h3><h3>这就是开山老殿。</h3><h3>狮子正宗禅寺在元末明初,先后两次毁于兵火。清初禅源寺建成后,香火迁于山下,旧址则称开山老殿。 民国17年(1928年)徐世昌题“大树堂”。民国24年(1935年)胡适手书对联: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1985年叶浅予手书“开山老殿”额。中堂有联“天目灵山端赖前人开拓,自然宝库全凭来者经营”,系张学理撰文,郭仲选手书</h3> <h3>雷</h3><h3>说来也奇怪,让我们在上山途中听到了雷声,却没有下雨。而且那个雷声很大。“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难道婴儿声也很大吗?</h3> <h3>云</h3><h3>不知怎的,云特别的白,天特别的蓝。似乎是受了庵宇的渲染,变得特别的纯净,又似乎是哪个文人墨客给这美景又添上了几笔似的。那云似乎是活了似的,层层叠叠,很有层次感,看上去软绵绵的,让人想伸手去摸一下,可又怕玷污了这纯净。大自然一定是位高深的禅师。他把云勾勒得那么细致,却也暗藏禅意,那样恬静。</h3> <h3>在路上,我们看见了两个人。在他们旁边的是一个轿子。导游告诉我们,他们是为了挣钱,让人坐轿子,把他们抬下山去。</h3><h3>虽然山腰比山脚下凉快许多,但我们现在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而且又口渴,更何况下山比上山还要累。钱是来之不易的。</h3> <h3>树</h3><h3>西天目山以“大树华盖”闻名于世,拥有世界罕见的大柳杉群落。柳杉以大为奇,如同顶天立地的绿色屏风,又像撑起一顶顶绿色的华盖,集中成片,蔚为壮观。</h3><h3>天目柳杉树龄在五百年以上的有500余株,集中分布在五里亭至开山老殿一带。胸径2米以上的15株,1.8米以上的36株,1米以上的398株。1米以下的“青少年”柳杉数以万计。最大的胸径2.75米,单株材积81立方米。有一株柳杉早在宋代即称为“千秋树”,明代已是四五围大树,树龄长达径2米以上2千余年;清代高宗纯皇帝乾隆南巡游览西天目山时,封此树为“大树王”,但是,由于人为的破坏和环境的影响已于二十世纪30年代死亡。</h3><h3>在“大树王”右上方的141号柳杉,材积已达75.4余立方米,生长旺盛,雄姿勃勃,已被大家公认为天目山的新大树王。专家考察认为,天目山的柳杉群为世界罕见,可称中华一绝。<br></h3><h3>导游告诉我们,大树王死亡,是因为有一个商人听说皇帝封此树为大树王,所以就拿它的树皮来卖,说能包治百病。大树王没有了树皮也就不能吸收养分了,所以就死了。但由于风向或者是鸟的缘故,在大树王枯死的树干部分,又长出了一棵小树。它已经20多岁了。</h3><h3>是人的贪欲害死了大树王。</h3> <h3>这里的树又多又密。阳光只能从树叶间的缝隙直射下来。</h3> <h3>同学们也听得很认真呢!随着导游的手指向那棵树,同学们也都抬头看。就像那时看水火箭发射的那样,好不有趣。</h3> <h3>差点忘了,我们还发现了天目的第九绝——蝉,也就是知了。</h3><h3>它的叫声跟我们平时听到的完全不一样,像是在尖叫。我们开玩笑地说,像是同学的尖叫。于是我们笑了,笑作一团。笑过便也作罢了。</h3> <h3>笋</h3><h3>在我们开始爬山的地方,有人在卖笋。爬好山,饿了,便买些笋来吃。</h3><h3>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br></h3> <h3>时间过的好快,两天的旅程变得如此短暂。一眨眼就过去了;时间过的好慢,我们的人生只过了一小半。所以,我们要让人生变得有意义,而不是虚度光阴。我们需要懂得更多,了解更多,领悟更多。</h3><h3>期待下一次的探寻文化之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