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失落的中国瑰宝......</h3> <h3><font color="#010101"> 有个朋友邀请我参加一个艺术品拍卖会。进入会场,工作人员发给我们两个举拍号,意思很明白,如果你看中拍品可以竞价。会场不算太大,大约有三百人左右,座无虚席。拍卖师站在前台,有一张桌子,他后面是个大屏幕,每件拍品都会上传到大屏幕上,然后拍卖师介绍拍品情况,然后出价。拍品分两种情况,一是无底价拍卖,即零价起拍,竞拍人首次出价100元,有竞价者二次加价幅度也是一百元。二是有底价拍卖,就是拍品的拥有者事先与拍卖公司约定好了拍品的起拍价,如起拍价200000元,在此基础上竞拍者可以按规定加价。拍卖过程中,有時竞争非常激烈,有时会冷场,即竞拍人对某件拍品都不看好,无人举牌,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无人举牌,这件拍品就流拍了,而流拍的拍品在诸多拍卖会上都会有相当的数量。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并不是流拍的拍品和无底价拍出的很低价格的拍品都不好,绝对不是这样的。参加拍卖会的竞价人不仅仅是竞价者经济实力的反映,还检验着竞价人的兴趣爱好和综合审美能力的高低。</font></h3> <h3> 先说说这件拍品。黄釉青花双凤纹天球瓶,高21cm,口径5cm,底径8.5cm,起拍价:286万元。拍卖师认真介绍了一下这件拍品的规格形制和艺术特色,最后喊出286万元的起拍价。当时我就和朋友说,看来要流拍了。为什么呢?对多数参拍人来说,这是个天价,除非今天拍卖会上来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大买家。果不其然,拍卖师话音落后,场内十分安静,拍卖师又充满激情地多次喊价,终归无人应价,流拍。当时我想,并不是这件拍品起拍价太高,也不是这件拍品不值这个价格,艺术品无价。而是这件藏品的送拍人期望值太高,不了解当下艺术品拍卖市场情况而已,想侥幸碰到个国内外大买家,满载而归。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国高端古陶瓷艺术品正处于无比尴尬的境地。</h3> <h3> 这是两只斗彩鸡缸杯,起拍价20万元,无人应价流拍。几年前,上海有个土豪在拍卖会上以2.8亿元拍到手一只,媒体争相报道。相比之下,这一对儿两个鸡缸杯才20万元,岂不是在人民面前耍猴儿!难道古瓷艺术品真的这样神秘而令人费解?大家都知道,上海土豪拍得鸡缸杯后,大肆渲染鸡缸杯的神采,并装模作样的用鸡缸杯喝了一次茶,手托鸡缸杯,津津有味,若有所思,还明确告诉人们:我这可是用明代皇帝才能使用的杯子喝茶呀。在那一刻,他一定沾沾自喜自己做了一回假皇帝,而也就在人们欣赏其执杯喝茶的片刻,艺术的理解和艺术的真正价值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蹂躏和亵渎。因为把艺术和奢侈混为一谈,说明浮浅的现代实用主义者怎样充斥着当代社会,这些人枉议古瓷艺术是怎样的可笑可悲。</h3> <h3><font color="#010101"> 成化斗彩鸡缸杯简介:成华化斗彩鸡缸杯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是在直径约八厘米的撇口卧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后世多有仿制。 </font></h3> <h3><br></h3><div> 隋唐白釉双龙尊简介:此藏品为隋唐代文物。盂口,细颈,圆鼓腹,平底。双龙曲柄连接于肩盘口之上,龙口紧紧衔住盘口,双龙造型奇特,身形遒劲,更使此瓶显得丰神十足。瓶施白釉,釉不及底,釉色与细白胎的自然过渡,使此器而显透出一种雅劲。双龙瓶是唐代陶瓷器中特殊的造型,也有烧成唐三彩的。造型多为杯形口、圆唇、长颈,从口沿至瓶体肩部塑双龙形柄,器身上则有数道弦纹做为装饰,肩部贴花。造型自波斯陶瓷器的鸡头壶发展而来,最突出且变化多样的是龙形的双耳柄,有的也把此种龙形称做双螭形。此种器形出现于隋代,至唐代成熟。现收藏于洛阳。</div> <h3><font color="#010101"> 继续讲拍卖会上的故事。在拍卖会开始前,参加拍卖会的人都可以拿到一本拍卖图录,里面有全部拍品的介绍。在翻阅图录里有两件拍品进入我的视线,都是高古瓷器(按目前通行的说法,高古瓷器指元代以前的瓷器)。一件是隋唐白釉双龙尊。我们观察了玻璃展柜陈列的实物,认定这是一件难得的珍品。从综合多方面看是一件到代的隋唐时期的典型瓷器。图录上注明此件瓷器无底价拍卖,也就是说100元起价,估计这件瓷器成交价在10万元左右,而且是保守价,回顾历年中外拍卖记录,此类型白瓷双龙尊,成交价都在百万元以上。终于拍卖师开拍这件瓷器了。“隋唐白釉双龙尊,无底价起拍,有应价的吗”?“好,***号出价100元”,拍卖师说。“200”。“300”“。500”。“600”。竞价仅仅在喊到600元的时候,拍卖大厅里安静了下来。“有加价的吗?”“这可是难得的隋唐艺术精品”。拍卖师说。会场里还是那样安静,还是无人竞价。拍卖师不情愿地落槌:600元成交。真是天下又一奇闻!请记住这件600元成交的隋唐白釉双龙尊,堪称当代萝卜白菜价,它会在某一天出现在某拍卖会上,其成交价会使大家瞠目结舌。感叹之余,令人生出疑惑,难道拍卖大厅里几百人只有两三个人能够看懂这件高古瓷器?而这几百人基本上都是收藏圈里的人,怎么都对这件瓷器无动于衷?如果他们都看不懂这件瓷器,那在这个城市里近一两千万人又有多少人能够欣赏古瓷艺术呢?延伸到泱泱大国十四亿人又有多少人能够欣赏古瓷文化呢?这样思考,问题就大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之宝摆在国人面前竟然无人心动,实在是对当代社会极大的讽刺。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写过一本书(《不战而胜》,书中这样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在相信,他们的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尼克松的话难道不应该引起中国人和中国的决策者们反思吗?在古陶瓷收藏这个看似神秘的领域,我相信很多很多人在内心里也崇拜中国古瓷文化。不过,由于对高深莫测的古代瓷器望而生畏,一时半会儿弄不懂,还要花很多钱买看不懂得东西,于是就完全放弃了。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每一行从入门到专家,都要经历一个学习探索的过程。你只有学进去了,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其中的门道,就象打乒乓球,这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体育专业,你喜欢打,经常打,向高手学,慢慢地你就会体会到乒乓球技术的细腻程度,看懂乒乓球的艺术,其中乐趣,只有打球人才知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古瓷艺术鉴赏如同打球,你首先要热爱这门专业,其次就是花点时间和金钱。其实,大家只要以600元的隋唐双龙尊的拍卖实例,聪明人就会悟出道理:在高古瓷器收藏领域存在这样的怪圈,即大家都还不能完全看懂瓷器的真伪,卖家往往不懂,所以无底价超底价出手,买家往往不懂,所以用超低价购入。真正懂行的藏家就占了个光,购入超低价的古瓷。另外,还有一个学习收藏古瓷的方法,就是先多跟懂行的人学习交流,以可接受的价格购入古瓷,上手观察研究,慢慢即可入行。千万不要学那些有钱的土豪,花百千万买了一屋子瓷器,不虚心向艺术请教,只会拿着瓷器喝茶炫耀。 现今世界, 由于我们的大环境是市场经济,很少有人学习历史文化和深刻反思,这是中国古瓷如此失落的根本原因。中国古瓷瑰宝的失落,与现今社会实际上摈弃传统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历史将证明当今人们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多么的愚蠢。古代瓷器凝聚着中华文明高超的艺术和世界上无可比拟的智慧。在此,我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大家: 抓紧收藏古代瓷器,因为当今古瓷的存世量并不少,且处于失落的尴尬境地 ,圈内不少人已经认识到现在是收藏古代陶瓷的绝佳时机,你只要有心,即可以萝卜白菜价收藏到未来世界瞩目的中华瑰宝。请相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拍卖会上,又一件无底价拍品开拍,拍卖师喊到:“钧窑出戟尊,无底价起拍,请出价”。“好,***号100元”!“200,***号”。没想到的是,当两位竞拍人第二次出到200元时,会场竟然又冷落下来。我给朋友说,出个价。于是我的朋友举出号牌。“300元,222号出价300元”。拍卖师说。我们预计一定有人或者前面出价的竞拍人会加价出牌。结果如何呢?会场继续冷静下来。拍卖师最终落槌:222号中怕。这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又一次让人目瞪口呆!一件这样精美的钧窑艺术品,竟然出价到区区300元就无人应价了!实在令人不可思议。综合多方面来看,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红均窑出戟尊,高20.5cm,口径19.5cm,底径13.5cm,器型端庄大方,上口外撇,出戟线条部分清晰且极强力度,各部位比例精准,恰到好处,红釉为主色调,并与蓝釉自然和谐。此件钧窑应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禹州复烧的钧窑精品,市场价值应在30万至60万之间。常言道: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钧窑之珍贵。高古瓷器一般以单色釉居多,器型不以大取胜,造型古朴端庄优美,基本上是手工艺活儿,充分体现出古人的高超智慧。高古瓷器的发展到了北宋时期达到了极其辉煌的历史顶峰,至今无法超越。北宋时期的汝、官、哥、钧、定是举世公认的五大名窑。金侵北宋直到南宋沦陷,毁灭了灿烂的中国古瓷。元代以后,制瓷以景德镇为中心,开始了瓷器发展的新天地。从此开始,在瓷器上的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这种局面延续到明代,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绘画艺术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不过瓷器的形制并无太大的发展,且瓷器越做越大,由于生产工具、原材料、燃料、窑炉的改进和发展,瓷器的胎泥可以炼制的越来越细,越来越白,瓷器表面的绘画技术和水平达到以往历代所不能企及的高度,特别是官窑瓷器更是如此,以至于评价一件明清瓷器的标准离开了绘画就会无从谈起,需以绘画内容和水平论高低。这种局面延续至今,由于人们追求高大上,在审美意识方面停留在极为粗浅的层面,举个例子,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之大令人震撼,笔者见过两三米以上高大的瓷器,往往放在门厅两侧做装饰,并无美感。现在我们来说说,为何明清瓷器无论是制瓷工艺还是绘画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高度,却依然不能与高古瓷器相提并论呢?或者说高古瓷器为何远远高于明清瓷器呢?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偏颇,但一定会对人们有所启迪。前面说过,明清瓷器的最高成就体现在绘画艺术方面,因其客观的反映了历史文貌,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皇亲国戚)的意志和审美取向,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劳动人民)的人文情操和聪明才智,反映了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绘画广泛运用到瓷器上填补了瓷器发展的空白,开创了瓷器发展的新天地等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明清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里程碑。但是,我们肯定其成就的同时,要看到明清瓷器的弊端,或者说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果从这方面探讨,我们会发现,明清瓷器的绘画艺术害人匪浅。如青花瓷,在艺术表现方面无疑是一个创举,其淡雅清幽的色彩把内容表现在瓷器上,令人叹为观止。但是,由于中国人往往盲目崇拜 ,竞相模仿,不分糟粕精华,强加与身,其结果作出贻笑大方的事情。如流行于现代青年圈里的纹身,把人体当瓷瓶,用蓝色比青花,把好端端的一个美人体按青花的笔法,或绘画在手臂,或针刺于前胸,或画满全身,圆了美梦,毁了人的神采(在深圳前海曾经见过一个女性,浑身画满青花,妖艳如蛇,实在吓人)。据观察,现在的纹身只是局限在青花瓷的范围,当代青年如果再开放一点,把清代粉彩,五彩引入纹身,恐怕又是具有中国特色新时代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举了。据说,已经有了青花釉里红的纹身表现。而且纹身在中国外国的国家级运动员中也大有钟情于此者。可以想象,纹身发展到粉彩、五彩,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美感”......人体,是大自然赋予的美妙绝伦的艺术品,在人体上画蛇添足,岂不是在亵渎神圣?明清瓷器绘画艺术第二个需要重视的</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问题,是社会价值信息导向的贵族化,皇权统治的绝对化,以及“学而优则仕”封建门第观念,都会间接和直接影响着社会群体。因为在信息不发达古代,毕竟古瓷绘画艺术承担了舆论宣传的最佳作用。因此课题需要深入研究,在此只做从简提示,相信大家都会深入思考。书归正题,说说高古瓷器,特别是宋代瓷器,为何明清瓷器望尘莫及呢?有一篇文章大家都会看过,《宋代极简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宋朝的美学体现出最早的极简。高古瓷器是古代美学观念最佳载体,发展到到宋代达到最高峰。要求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比如宋人所钟爱的单色釉瓷器(汝窑青,定窑白,建窑黑)。</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越简单,越难,越纯,越美。</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北宋的汝窑,更是千年绝唱,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唐代三彩绚丽多彩,当然唐三彩也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创造,但宋人敢于从花花绿绿中提炼出素朴风格。这种朴素的风格来自于民风,来自于大自然之中,也可以说早在千年以前的宋代,就不仅仅在口头上而且在实践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伟大思想。</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例如:北宋汝窑水仙洗,在宋代</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做到那麽素雅,釉面色彩那么含蓄,却很美,不带任何花边装饰、没一点火气,完全不刻意表现,这是很难做到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全世界至今还在仿宋瓷,对中国的宋瓷推崇备至。而且他们的学者重视研究,以小见大,把宋代的精华注入实践中去,汽车设计极简,建筑杜绝奢华的装饰,以自然唯美,令人赞叹。而我们国人却往往把西方好的坏的不分糟粕都揽在怀里,其乐无穷。如一栋好好的建筑,非要把它打扮的富丽堂皇,一座雕塑非要浑身贴金,才能体现财富和辉煌。看看宋代瓷器冰裂纹,本来是烧坏了,但宋人觉得里面有种沧桑美,经历时间后,叫开片,他们用不同温度去烧出开片。本来是败笔、损坏却变成美,这是很特别的宋代美学。极简主义美学对当代社会最重大的贡献在于:坚决摈弃繁琐的装饰和绘画,把一切拉回到朴素简洁至美的的道路上来,杜绝浪费,提倡节约,全力发展科学的环境艺术,让人们回到坦诚,平等,合作,既心情愉悦又生活富足的理想境界。</span></h3> <h3> 钧窑出戟尊简介:</h3><div> 有钧窑月白釉出戟尊,玫瑰紫出戟尊,豆青釉出戟尊三种,各有各的特色。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六”。传世宋代钧窑瓷器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较为少见。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北宋官钧,高25.8厘米。尊从商开始,到北宋早起,都为铜制,作为皇家盛酒祭天祀地神器。从北宋宋徽宗出现创意,汝窑、官窑都大量烧制瓷尊代替铜尊,但汝窑、官窑烧制的尊,有很多造型,极不规范。待到官钧时,所制的月白、天蓝、玫瑰紫出戟尊都规范一致,造型工艺都相同,尊底都留有一孔,填釉透明。</div><div>中文名</div><div>钧窑出戟尊</div><div>年代</div><div>宋、元</div><div>形制</div><div>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div><div>钧窑出戟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日本伊豆高原美术馆、山东布衣庄氏均有收藏的宋代钧窑出戟尊。</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