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天早晨,广播室传出熟悉的起床号声,大家都争分夺秒地穿衣裤、打背包、配上武装腰带,跑到武器架旁,拿起自己的枪,然后飞奔到院里的“灯光球场”上列队集合。库领导和当日值班带操干部看着手表计算各班组集合所用的时间(通常只有几分钟)。
这样的“天天练”,是每名军人必不可少的。
有时,为锻炼队伍,半夜里搞个“紧急集合”,也是常有的事儿。战士们一听到“紧急集合”号声和短促的集合哨音,神经立刻紧张,飞速地在黑灯瞎火里摸索着找自己的衣服裤子,穿鞋戴帽,还要用背包带快速地打好自己的背包(把自己的被褥分别叠成长方形,再用长背包绳把它几下打结成“三横两竖”状,再在打好的背包外侧插进一双解放鞋。),腰带、水壶,全副武装。说起打背包,一般新兵都很狼狈,若没有反复操练和时间的磨练,那是根本打不好的。有时,只顾着赶时间,背包打的松,一旦背起它,人没跑几步,就会散脱,稀里哗啦掉落一地,弄得满院子都是偷偷地笑声。
对付“紧急集合”,贵在平日里要养成把东西放的位置记在脑中的习惯,鞋、衣、帽、裤、挂包、水壶、枪支都必须放在规定的地方,无论睁眼或闭眼都能不假思索地拿到它。老兵大多可在几十秒里完成全过程,快的惊人!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这就是差别。
刚开始时,库里总有几个落后分子,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甘肃兵里有个叫张文奇的,憨态可掬,经常“丢盔卸甲”。起床时,不是把裤子当上衣穿,就是把上衣当裤子套了,跑到亮处一看,鞋子还是反穿的,大家笑的前仰后合。
为了不落后,我自己琢磨的办法,就是除了前面说的那些“位置感”之外,起床时,摸到衣裤,先套上,马上打背包,再挂腰带和水壶,拿起枪往外跑,边跑边系衣扣,到了集合地后,再仔细整理。这套“程序”不可错乱。时间一久,我的速度也可在一分钟之内了。
通常,队伍集合完毕,由带操干部发口令,大家围着“灯光球场”原地饶着圈出操、跑步和练习走队列。“立——正!”“向右看——齐!”“向左——转!”脑子不清的,也有向反方向转的。这种操练,几乎伴随着每一名军人的军旅生涯。“天天练”,风雨无阻地挺胸、抬头、齐步走。几年练下来,就把人练的“端端正正”了。真的,我现在穿着便装走路时,还会下意识地提气、挺胸。后来,我还慢慢地发现在人群中旦凡有这种举止的,差不多都是曾经在部队里“摸爬滚打”过的。</h3><h3>那种气质,仿拂成了一种印迹,只有在“天天练”这样环境的熏陶中,才能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人身上,使人想忘也忘不掉。<br></h3> <h3>那年,我们野营拉练胜利凯旋</h3> <h3>练射击</h3> <h3>练瞄准</h3> <h3>练投弹</h3> <h3>与警卫一班的甘肃战友</h3> <h3>与警卫二班的湖北战友</h3> <h3>与业务组的战友</h3> <h3>1976年2月,黄占益主任(后排左3)与俺们业务组战友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