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自信

风华书法

<h3>  改革开放四十年,书法热也持续了近四十年,我对书法的认知也有四十年了,前二十年是处在朦胧状态,后二十年逐渐明朗起来。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归入艺术类。作为艺术,它有技术技巧的一面,需要反复练习,如工匠般地劳作。作为文化,它有人文情怀,有修养的顿悟和提高,有个性独到的一面。世界只有中国有,是西方唯一不能和平演变的行业。由于网络的进步,信息的畅通,一个不好的事件会影响一大片,而好事能有大影响需有百个千个万个才可以。因此我们时常怀疑,时常不信任,时常担忧。今天还在高位,众星捧月,万人仰慕,明天说不准什么也不是了。当代书法由于距离太近,谁也无法保证说得准,但大家对古典的经典的,谁也不会怀疑,它们与天同在,与日月常存。靠近它,临摹它,学习它,传承它,变通它,自信力自然增强,文化气息自然变浓变厚。<br></h3> <h3>二十多年前,在宿舍里,其他人都休息了,我借用走廊路灯对钱南园《正气歌》如痴如醉地观摩着,看了一遍又一遍,是因为写不好颜体要参考下还是羡慕他的书法?现在看来是后者,因为那时学书刚刚起步。仅仅为了一个看不懂写法的字,就要花大量的时间,走大弯路,去苦思苦想,现在想想实在不值得。但有一股坚持的干劲一直影响着我,至今不变。知道弯了,及时改正,即便一时没改过来,醒不来,就让它又何妨,船到桥头自然直。哪个学书人会说他从不走弯路?哪个人生会是十全十美的?<br></h3> <h3>面对张瑞图大家展,不迷信,不盲从。与其学他书法,不如学他之所以能有大创意的路子或方法。良宽认为,他最不喜书家的字和厨师的菜。大约约束过多路子过窄分工过细也不是件好事,古之大家把书法放置学问之余事不无道理。 面对当代人书法展,不排斥,不妄议。毕竟靠得近,体验会更多,换上自己,能做到吗?存在就是合理的。有人仅凭一句,当代无书法大师就全盘否定它,不对。改革开放才40年,与前人有漫长的数千年连贯传承比,是小巫见大巫。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当代对书法形式的挖掘是不遗余力的,不单单把它作为文人的“案玩”,还要面对大众,面对世界,面对市场,面对网络,面对谋生。<br></h3> <h3>大众对书法即便没学过的也会喜欢,这是历史的情结,文化的自信。汉字,凡是中国人都会爱惜。有一次,我写副对联,别人存有异议,我妈特地问我出处,待知道了我是从书上摘下来时,心才落地。书是汉字组成的,能出书,在老农民看来是最可靠的。“惜字篓”是深入人心的。<br></h3> <h3>“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书法能走进世界。毕加索认为,如果他是中国人,那他一定是书法家,而不是画家。书法的简、精且深可以说是中国最美丽的精神所在。仅用一把毛笔和几千年不变的一些汉字,仅写一字就能见人心,而同样的一字写了一辈子还能有再写的空间和余地,不谓不简不精不深,对世界文明或文化是有大用的。<br></h3> <h3>书法走向市场是历史的必然。以作品说话,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有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经济生活有了大飞跃,这时,若是人人家里挂上书法,人人爱上书法,现实着那么合理,现实着那么有味,老美还拿什么跟我们争。 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看似一个书法人出名快,其实不然。要以书养书,需要名气。改革初十几二十年,有一个比赛有名了,真得会变得有名了。后来就需要持续不断地有名才有名,谋生才有保障。标准提高了,说明书法向高处发展,其自信力自然强了。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和发展,能有明显的个人面目,是要有半世的沉淀。古人说得好,“人书俱老”!<br></h3> <h3>书法能日常化、常态化和大众化。苏轼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弘一法师晚年除了研究佛法就是写书法。随着老人高峰人口的来临,从事书法爱好的会越来越多,因为书法热的深化,专家喜欢,老百姓也喜欢。上海今年对二十万小学生硬性规定要考级,影响必大。年青人依仗当代书法专业化学科化研究新成果,学起来容易顺畅多了。 书法春天来了,不是悄悄地,而是光明正大地来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