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帖的那些事

爱写字

<h3>1.每个人都会写字,为什么我们还要临帖?</h3><h3>这个问题,想必大家都能一口答上来:“当然是想把字写得更好。”</h3><h3>但是,这个回答其实没有说清楚“临帖的重要性”。</h3><h3>从上学拿起笔开始,每个人不仅学会了写字,还有意无意地都有“把字写好”的想法,这是中国人数千年来使用汉字所养成的审美习惯所决定的。每个人,从第一天开始写字,就会形成一些自己的书写习惯:比如字的大小、笔画的形态等等,每个人写出来都有不同。我们姑且把这个叫做“我字体”。</h3><h3>一个从未专门练过字的人,写出的“我字体”好看吗?肯定不好看。所以,我们练字,肯定要找“写得好看”的字帖,看别人是怎样写得好看的,对照学习。</h3><h3>所以,临帖是为了克服“我字体”,纠正错误书写习惯,是写好字的必由之路。</h3><h3><br></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羲之小楷《黄庭经》</h3></h3> <h3>2.临帖时,我们向字帖学习什么?<h3>“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构耳。”简单地说,临帖就是要学习笔画怎样写、结构怎样搭配。</h3><h3>把一个笔画写得好看,靠的是手上的动作;把笔画组合起来并摆得好看,靠的还是手上的动作。所以,更进一步说,临帖,要学习的是“写字的动作”。</h3><h3>具体地说:怎样下笔?往什么方向行笔?行笔过程中的力量怎样变化?怎样收笔?笔画之间靠什么动作联系起来?这些都是有动作技巧的。我们临帖,除了要观察笔画和结构,还要学会推测:这个笔画怎样出来的?联系笔画的动作是怎样的?先观察、思考,再临写,然后对比一下,看看自己想的、写的对不对。只有不断地思考、尝试、比较,才能掌握真正的技巧。</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h3></h3> <h3>3.临帖需要老师指导吗?<h3>如果有老师指导,临帖的效果肯定更好。初学者最大的问题,是动作不规范:握笔、坐姿、笔画、结构,多少都存在问题,尤其是笔画和结构的动作,都是“我字体”。而在笔画和结构方面,初学者通常都不能通过观察推测出来,需要老师示范和训练。</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h3></h3> <h3>4.为什么我临帖时间很长,效果却不好?<h3>我们要树立一个观点:临帖贵“精”不贵“多”。不是肤浅地每个字写上十遍二十遍,就能练好字了。一味按自己的习惯练习“我字体”,只是在重复自己的错误,即使有进步,也是很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h3><h3><br></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h3></h3> <h3>5.正确的临帖方法是什么?<h3>临帖的基本要求是“写得像”。要正确临帖,一是要遵循“观察—思考—尝试—对比—调整”的程序,不一定写很多遍,但每一遍都要有质量,每一遍都要有进步;二是要重视米字格、田字格等辅助手段,多使用“关键点定位”的方法,不要随意下笔;三是要坚持练习,每天临帖,每天有进步,积少成多。</h3></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颜真卿楷书《自书告身帖》</h3> <h3>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再加上持之以恒的练习,每个人都会有所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