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

静水沧笙

<h3>  文心两个字,看上去很简单,细品,觉得有无穷意味。文是重点,但“心”更是。</h3><h3> 文,这本书里指的是读和写,都与文相关,所以第一个字就是“文”。心,读和写都要用心。</h3><h3> 学习了十余年的国文,现在的我翻阅《文心》,收获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更发现自己以前缺乏留意生活情景之美,本该把作文当做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于是我用心品味其中的妙语,不断反思,一字字地打出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一 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鲁迅《秋夜》中,“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鲁迅所写的是晚秋的夜,秋高气爽,所以文中表现出萧瑟的寒意,凋落的枣树,枯萎了的花草,避冷就火的小虫,都是那时候实在的景物。他对着这些景物,把自己的感想织进去,就成了那篇文章。景物是外面的经验,对于景物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晚秋夜间的经验,我们是有的,可是平常不太留意,在心里印得不深。至于对景物的感想,那是各人各异的。</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二 方块字</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秋夜》——写景,状物,想象分子多。</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登泰山记》——写景,纪行,朴实的记载,文字简洁。</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姚鼐《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因为“烛”会发光,可作“照”字解。</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三 题目与内容 </font></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font></div><font color="#010101"> </font><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四 一封信</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作文、说话是一样的,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最要留心。一句里边有几个词儿不得当还不过一句的毛病;承接和转折的地方弄错了,那就把一段的意思搅糊涂了。</font><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 小小的书柜</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学生字典》不够用,《辞源》补上,我国的说部之中,可先读《老残游记》《镜花缘》《三国演义》,此外有名的还有《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外国小说故事《鲁滨逊漂流记》《希腊神话》也该选读。古来诗人集子很多,仅唐人的集子已经不少了,可先读《唐诗三百首》,其中分古风、律诗、绝句。词可读《白香词谱》,其中所收一百首名词,一百个普通常用的词调。《四书》在我国和西洋基督教的《圣经》一样,说话作文时,常常引用,其中包含的是儒家思想。《论语》读毕再读《孟子》。普通读书人向来也只读四史,就是《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 知与情与义</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就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知、情、意三中分别。当然,情意与知识,虽方面不同,实是彼此关联的。情意如不经知识的驾驭,就成了盲目的东西。</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 日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 诗</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陶渊明派的诗叫作田园诗,田园诗自古在诗中占着重要部分,从前都市没有现在发达,普通的人都在田园过活一世,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田园景物,故田园诗有人作,有人读。现在情形大不同了。大多数人在乡间并无可归的“园田”,终生局促在都市“尘网”之中,我们读田园诗时觉得有趣,只是一种头脑上的调剂,这情形和都市的有钱人故意花了钱到乡间去旅行一次一样。老实说,只是一种消遣罢了。</h3><p style="text-align: left;">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现在乡间决不会再有陶渊明,也绝不能再有《归园田居》那样的诗。时代有一定的特色,读古人的诗须留心他的时代,古人原并不对你说谎,但你一不小心也许会成为时代错误者,上很大的当。</h3><p style="text-align: left;">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工场的歌》、《天国的工场》是新俄作家的新体诗,与胡适、徐志摩、刘大白的内容不同。其实,从前的人大都以“风花雪月”为诗料,新体诗中这类“风花雪月”的词彩也常见,我们读惯了这类诗,于是就容易发生一种偏见。如果陶渊明的诗是田园诗,这两首俄国作家的诗可以说是工场诗。陶渊明是种田的,故用“野外”“桑麻”“锄”“荆扉”等类词;俄国革命以后,做工成为吃饭的条件,大多数人都要与机械为伍,这几个诗人是在工场做工的,故用“工场”、“铁”、“熔矿炉”、“锤”、“工作服”等类的词。田园与工场,同是人的生活的根源,田园可吟咏,当然工场也可吟咏了。切不可说关于田园的词类高雅,是诗的,关于工场的词类恶俗,不是诗的。</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诗所以为诗,全在有浓厚紧张的情感,次之是谐协的韵律,并不在乎词藻修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九 “文章病院”</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文章最普遍的三中毛病,一是用词、用语不适当,二是意义的欠缺和累赘,三是意义不连贯,欠照应。</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 印象</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游记有两种写法。把有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平平板板地记下来,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画笔作一幅画一般,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记叙”,后一法便叫作“印象的描写”。譬如“群众的激昂情绪有如海潮的汹涌”,“山走近来迎接我们”,这就是印象。“描写”比较“记叙”具有远胜的感染力。若不懂得印象描写,总是“美丽呀”、“有趣呀”……这些词语是空洞的,没有感染力。必须把怎样美丽、怎样有趣用真实的印象描写出来,人家才会感到美丽、有趣。如柳宗元的山水记名篇《小石潭记》,“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差不多纯用印象描写。《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极端生动的一个印象。</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也不限于游记,除了说明文字和议论文字,都可有两种写法,一是通常的记叙,一是印象的描写。人物印象描写的好例子如朱自清的《背影》。</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一 词的认识</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采辑群书,或以类分,或以字分,边寻检之用者,是为类书。以类分之类书有二,甲兼收各类,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乙专收一类,如《小名录》、《职官分记》等。以字分之类书有二:甲齐句尾之字,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乙齐句首之字,如《骈文类编》是。</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十二 戏剧</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三 触发</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鸡是光明的报道者,它第一次喔喔开声却在夜半,正是世间最黑暗的时候。我听了这夜半的鸡声,不禁想到革命者的呼号。</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四 书声</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左三角)表示全句须由低而高,▽(右三角)表示全句须由高而低的。“●”表示句中的某一字或几字须重读的,这都是高低方面的符号。>表示句的上半部分读音须强,<表示下半部分读音须强,<>表示句的中央部分读音须强的。这是强弱方面的符号。—表示须急,——表示须缓。这是缓急方面的符号。声音的差异,不外高低、强弱、缓急三种。此三种符号以外还有一个,是表示读到这里须摇曳的。高低是由声带张弛而起的分别,强弱是由肺部发出的空气分量大小的分别。钢琴上的键是因了高低顺列着的,某一键对于两旁的键,声音不同,这是高低。我们用手指去按同一个键的时候,因了指力的轻重,所发的声音也有不同,这就是强弱的不同了。</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左三角)表示升调,▽(右三角)表示降调。</h3><p style="text-align: left;">升调的用途:</h3><p style="text-align: left;">1.意义未完结的文句——例(一)再过三天就放暑假了</h3><p style="text-align: left;">2.号令的文句——例(一)全世界工人团结起来!(二)快来!马上!</h3><p style="text-align: left;">3.疑问句(句中无别的疑问词)——例(一)他是你的朋友?</h3><p style="text-align: left;">4.惊愕的文句——例(一)朋友,你怎么?</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降调的用途:</h3><p style="text-align: left;">1.意义完结的文句——例(一)我是第一中学的一年级。</h3><p style="text-align: left;">2.插入疑问词的问句——例(一)你是来干什么?(二)谁,方才来看我?</h3><p style="text-align: left;">3.祈求的文句——例(一)请把这本书给。</h3><p style="text-align: left;">4.愤恨、感激、慨叹的文句——例(一)这人不是个好东!</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句的头部加强)——用之于悲壮、快活、斥责或慷慨的文句。</h3><p style="text-align: left;"><(句的尾部加强)——用之于表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h3><p style="text-align: left;"><>(句的中央部加强)——用之于表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因为强弱是全关于人的感情的,强弱的分别最多见的是议论文、诗歌及叙事文中的对话,平静的记述文与说明文中的文句,差不多不大有强弱可分。张溥《五人墓碑记》与梁启超《最苦与最乐》可读】</h3><p style="text-align: left;">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缓用——表示,急用—表示。标点之中【,;。:】就是表示缓急的。依次【最急,稍缓,更缓,最缓】如对联【寒岩枯木原无想,野馆梅花别有春。】”读起来“春”字应该比“想”字延长些才对。</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诗与骈文是有平仄的,平声缓,仄声急,一句之中,平仄既然调和,缓急的法则也就自然而然配好在里面了。</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另外还有一个号,这是表示颤动的。我们读一个字,读得很缓的时候,并不只是平板地拖长,喉间往往会发颤动。颤动可以说是一种最缓的读法。</h3><p style="text-align: left;">【寒——岩枯——木—原——无想——】</h3><p style="text-align: left;">【野—馆—梅——花别—有—春】</h3><p style="text-align: left;">方才所说的缓急,是就了文句的构造上说的。缓急在一方面更与文字所含的感情有关。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感情的文句,全体须缓,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等感情的文句,全体须急。</h3><p style="text-align: left;">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高低,强弱,缓急的法则运用时须顾及到文句的构造与感情两方面才好。】</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五 读古书的小风波</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对待思想、学术不能凭主观的爱憎,最重要在能用批判的方法,还它个本来面目。即要考究出思想、学术和时代、社会的关联;它因何发生,又因何衰落。这样得来的才是真实的知识,对于我们的思想行为最有用处。</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六 现代的习字</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七 语汇与语感</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讲究用词除词的意义外,还须留心到词的情味上。词的情味可以从好几方面去辨认,有的应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应从声音上去吟味。“书简”与“信札”的不同,似出于字面。“萧瑟”与“萧条”的不同,似由于声音。</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十八 左右逢源</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十九 “还想读不用文字写的书”</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二十 小说与叙事文</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茅盾《创作与题材》讲选择小说题材的标准,举了两个例子。说假使你有一头心爱的猫,因为偷食,被你家的人赶走了,这样的事情在你虽然非常痛惜,却不配作为小说的题材,因为中间并没有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但是,假使你有一个妹妹患了脑膜炎,你主张请新医,而你父亲却相信旧医,你母亲又去求教符水草药的走方郎中,结果是一面旧医诊脉开方,一面走方郎中画符禳神,把小妹妹的性命断送了;从这样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很多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所以那是一个宜于写小说的题材。</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小说的本质是作者所看出的意义,须是把这种意义含在故事中间才是小说。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义说明,那就不是“含”了。我们不妨借用小妹妹送掉性命那个题材来说。如果在叙述一切经过之外,加上许多意见,如非科学的医术贻害不浅呀,符咒之类的迷信可恨呀,这就不成为小说而是议论文,那些故事只处于议论文“论断”的“例证”地位了。</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因为要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边,所以整个故事的每一个节目都须含有暗示的力量;作者便不得不做一番选择和布置的工夫。说到这里,小说大都不照抄实事的所以然也就明白了。世间哪有这么巧的事情,一件实事正好可以寄托作者的意义的?惟其少有,所以作者丢开照抄实事的办法,而根据他的经验,去选择人物,布置节目,创造出一个故事来。你若说他凭空虚构,那是错误的。他的材料全是社会的实相,人生的体验,何尝凭空?何尝虚构?你若问他“真有这个事吗?”他将笑而不答,因为你问得太幼稚了。小说该是世间最真实的故事,然而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实录。</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它的手段。叙事文好比照相,只须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说却是绘画,画面上的一切全由画家的意识、情感支配着。</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一 语调</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二 两首菩萨蛮</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作词其实也不难,普通的方法就是按谱写,平仄字数一一遵守就是。所以作词叫作“填词”,又叫“倚声”。</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三 新体诗</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诗这个名称包括的东西很多,凡是含有“诗的意境”的都可以称为诗。所以从前的古风、乐府、律诗、绝句固然是诗,而稍后的词和曲也是诗,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如果不含有“诗的意境”,随便的几句话当然不是新体诗,就是五言、七言地把句子弄齐了,一东、二冬地把韵脚押上了,又何尝是诗?</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关于新体诗和散文的分别,诗是最精粹的语言,最生动的印象,普通散文没有那么精粹,所以篇幅大概比诗篇来得多;又并不纯取印象,所以“诗的意境”比较差一点。</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四 推敲</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五 读书笔记</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有名的读书笔记有顾炎武的《日知录》,专就“经史子集”四部的老分类法专攻讨一部的: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就是只关于史的笔记;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就只关于经的笔记。更专门的还有只关于一经一史的笔记书。此外还有关于诗词的读书笔记,叫“诗话”或“词话”,如《苕溪渔隐丛话》,是比较古而有名的。</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笔记的材料,可大可小,小的只着眼于字过词,至于《廿二史札记》中的《唐人避讳之法》一条就不同了,那是就是避讳的一件事,整个地加以考察,把唐人所作的史书全体网罗起来加以论断,范围就大了。平日阅读时,可加探讨的事项其实是很多的。例如,“所”字的意义知道了,但“所”字有几种用法知道吗?如果能随处留意,遇到新的用例,归纳起来,不失一条有意义的笔记。又如,有些文章读起来雄健,有些文章读起来柔婉,但去多读雄健或柔婉的文例,发现出若干法则来,不是很好的笔记吗?又如,小说开端和结末几行的文字,作者往往费过许多苦心才下笔,其中有多少写法,也不妨作笔记写出来。又如,我们读了某篇文章,某首诗或词,觉得其中有几句是好句,如果能说出其所以好的理由,写出来也是笔记。此外如阅读时对于书中的话有疑点,或与自身生活没有可相印证的时候,也都不妨写记出来。读书笔记的材料随处都是。</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写《笔记》的本意,原为了自己记述读书的心得与研究结果,以备将来的查考与运用。</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读书笔记是读书时的一种判断,似乎应该用了作议论文的态度去写。读书笔记虽是议论文,全体却须简洁,和普通的议论文不同。读书笔记不需词藻修饰,以简短朴实为宜。除了论断、理由、例证以外,不必说无畏的话。</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六 修辞一席话</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修就是调整,辞就是语言,修辞就是调整语言,使它恰好传达出我们的意思。</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七 文章的组织</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组织文章的原则只有三项,便是“秩序、联络、统一”。把所有材料列成适宜的次第,这是“秩序”;从头至尾顺当地连续下去,没有勉强接笋的处所,这是“联络”;通体维持着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这是“统一”。</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八 关于文学史</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原是好书,但在未读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原书的人去读,实在不能得很大收益,至少要读原书中几篇知其大概轮廓。先读些古代历史书籍,再去读《古史辩》;同样,先读些《诗经》以及汉以下的诗集、词集,再去读文学史,才会有益处。</h3><p style="text-align: left;">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九 习作创作与应用</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文章与绘画都可以分为“应用之作”、“习作”、“创作”三个项目。先说绘画,替朋友画扇面,是应用之作;自己练习人体写生,是习作;《母亲》是创作。再说文章,诸君的写书信是应用之作;作文课是习作;将来选定了题材,自由无拘束地写出文艺作品来,便是创作。</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习作是一切的基础,应用之作和创作都由习作出发。应用之作的目的,在对付当前的事务,只要在习作上用功至相当的程度就够了。至于创作是无程限,习作的根底越深越好。越想从事创作的人至少该一壁创作,一壁习作。真正的画家,终身在写生上用功;真正的文学家,虽至白头亦手不释卷,寻找文章的奥秘。</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 鉴赏座谈会</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鉴赏”二字,粗略地解释起来只是一个“看”字。同是一个看,有“见”、“视”、“观”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别人的一篇文章或是一幅画是“见”,这是只知道其中写着什么而已。对于一篇文章或一幅画去辨别它的结构、主旨等等是“视”,比“见”更进一步了。再进一步,身入其境地用了整个的心和它相对,是“观”。“见”只是感觉器官上的事,“视”是知识思辩上的事,“观”是整个的心理活动。不论看文章或看绘画,要到了“观”的境界,才够得上“鉴赏”。以上是鉴赏的意义。</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鉴赏”的态度应该是“玩赏”或”玩味”,我们玩球玩棋的时候,不是忘了一切,把全副精神都放在里面吗?对于一篇好文章,非到全体内容前后关系明了以后,决不能“玩”。</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鉴赏应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作用,读者的程度如果和作者相差太远鉴赏的作用就无从成立。这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鉴赏本来是知解以上的事情,但预备知识不可没有。</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鉴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所谓共鸣,无非是我们自己要去和作者共鸣罢了。作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想象所得。我们的生活经验与作者不同,不能一一从生活经验中去领会作品,所靠大半是想象。</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坏的文章也值得鉴赏,好坏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无论从哪一方面着眼,结果都一样:知道什么东西不好,就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了。我们读了一篇不好的文章,如果能一一指摘出它的毛病,等于读一篇好文章能一一领会它的好处。</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一 风格的研究</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唐朝司空图《诗品》讲的是诗,分为二十四品,就是说好诗不出那二十四种境界,也就是二十四种风格。但并不限于诗,鉴赏文章也可以用作参证的。而姚姬传的《复鲁絜非书》只有阳与刚、阴与柔两大类。此外,曾国藩《求阙斋日记》有八言:阳刚之美曰雄、直、怪、丽,阴柔之美曰茹、远、洁、适。</h3><p style="text-align: left;">以上偏为主观。</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陈望道《修辞发凡学》的第十一篇《语文的体类》,把“体类”也即风格,分为四组八种如下:</h3><p style="text-align: left;">(1)组——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为简约,繁丰;</h3><p style="text-align: left;">(2)组——由气象的刚强与柔和,分为刚健,柔婉;</h3><p style="text-align: left;">(3)组——由话里词藻的多少,分为平淡,绚烂;</h3><p style="text-align: left;">(4)组——由于检点功夫的多少,分为谨言,疏放。</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四组八种风格,成立的条件是客观。只有气象的刚强与柔和,同所谓的“阳刚”、“阴柔”以及“雄浑”、“豪放”等等相近,似乎是主观的评判。然而如果把把“气象”两个字往着实一方面去体会,认为“意境”、“语调”等等的总和,那也是客观的条件了。</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要判别文章的风格,原来不必凭主观的观感,只须从文章的本身上检点客观条件就是了。这就是今人的见解胜于古人处:古人把文章看作了不得的东西,仿佛其中含有好多的神秘性,说来说去总带点玄味;今人把文章看作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研究文章惯用分析、归纳、说明的方法,其结果当然简单而明显。</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文章的风格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取材的范围、作者的品性、作者的语言习惯、写作的习惯(信手拈来与字斟句酌,前者是疏放的,后者是严谨的。)</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二 最后一课</h3><p style="text-align: left;">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