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母校 ――海安县北凌中学(副本)

万元

<h3><br></h3><div> 记忆中的北中,还定格在上世纪的70年代中叶。</div><h3> 我是1976年秋季升入高中――江苏省海安县北凌中学。那年我刚满14岁。青涩懵懂的年岁,朦朦胧胧,在班级中年岁最小。我们班上年龄跨度相差4岁,年龄最大者张跃进(1958年生,故名之)。男女生相当。全班有近60名同学,除王小波、储呈林等几位同学是定量户口(俗称城镇户口)外还有吕静、钱玉华等四、五位来自农牧场的同学是定销户口。其它人都是本乡本土的农家子弟。</h3><div> 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div><h3> 我们学校位于海安县县城东北方向约20多公里的北凌公社西北角。那年月,距黄海海滨也差不多20公里左右(几十年过去了,由于沧海桑田人工造地的缘故,黄海东退去二、三十公里了)。</h3> <h3 style="color: rgb(47, 39, 23);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justify;"> </h3> <h3>  (母校北凌中学在海安县的位置)</h3> <h3>   </h3> <h3>  〔1984年春节作者(左一)与部分同学相聚在老北凌桥上。右一为王小波〕</h3> <h3><br></h3><h3> 那时候的北中没有围墙。学校前后两排,每排有四幢灰青砖墙黛青色瓦或茅草屋面人字尖顶平房。初高中共两轨。<br></h3><h3> 学校的西边是一条南北向的大河,河上有座双拱水泥桥。河里常常有小木船水泥船通过,<span style="line-height: 1.8;">河两岸有着高高的防洪圩堤,圩堤岸坡上花草树木茂盛,春天桃红柳绿,夏天枝繁叶茂,秋天芦花摇曳,冬天鸟窝点点,四时风景诗意盎然。</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全国的防震形势很紧张,家家都搭建了防震棚(上面用草栅搭建周边围一土矮墙,里面放几坛饮水和几袋食物,夜里一家人都睡在里面)。我们9月1日入学后,前一个月各班都在圩上树荫下上的课。晚秋之后天凉了,各班转入教室上课,由于防震警报未解除,教室内每个窗台下垫上一尺高的小土堆,便于大家在地震警报响起(一阵阵急促的哨音或铃声)之时跳窗逃生,当然,各班级都要演练多次的。</span></h3> <h3>  (左起:蒋茂玲、吕静、储兰惠、丁志梅、姜云、洪兰美)</h3> <h3 style="color: rgb(47, 39, 23);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justify;">  </h3> <h3 style="color: rgb(47, 39, 23);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justify;"> [德高鸿儒博学,望重英雄豪杰(后排右起:王小波、葛存生老师、徐培根老师;左起:周珠老师、陈祥斌老师、杨裕福老师)]</h3><div><br></div><h3> </h3><h3> 学校的前排最西侧平房是教师办公室和部份教师宿舍,砖墙茅草房顶(我们班的雷振华老师全家就住在靠近河边的那间),中间两栋平房是高一高二年级教室,东边一栋平房是实验室和宿舍。后排平房是初中年级教室以及宿舍。食堂和司务处位于西河边东圩下门朝东开的几间茅草屋。厕所在最后排的东西两栋平房的过道之后。</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style="color: rgb(47, 39, 23);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justify;"><br></h3> <h3 style="color: rgb(47, 39, 23);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justify;"> </h3> <h3>  (<span style="color: rgb(47, 39, 23);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line-height: 1.8; text-align: justify;">储桂芳同学参加社区乒乓球比赛)</span></h3> <h3 style="color: rgb(47, 39, 23);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justify;"> </h3> <h3>  <span style="color: rgb(47, 39, 23);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line-height: 1.8; text-align: justify;"> 〔美丽的女同学(左起:华粉明、储兰惠、洪兰美、吕静)〕</span></h3> <h3 style="color: rgb(47, 39, 23);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text-align: justify;"> </h3> <h3>  〔<span style="color: rgb(47, 39, 23);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line-height: 1.8; text-align: justify;"> 毕业20周年之际,同学们捐赠数万元建立北凌中学星光助学基金(1998年4月18日)〕</span></h3><h3> </h3><div><br></div><div> 大约在我们高一下学期时期,学校在西边沿大河边南北一字排开大门向东方向新盖了一排红砖红瓦平房,随后不久,在原前排教室前又盖了一栋红砖红瓦房。当然,学校盖新房时,我们没少从大河的船舱内往岸上搬运砖瓦。在新房子砌成之后,我们班在雷老师的带领下,成立了油漆小分队,负责门窗的油漆任务,学校也给了小报酬。</div><div> 学校的东边是一块小蓝球场。那时我们校蓝球队在全县中学中是小有名气的。寒暑假他们还集训。我们年级的洪兰美、张英美、以及上一届的韩才美等同学在女蓝集训队都很有名气的。</div><div> 紧靠蓝球场东邻是体育场主席台,砖瓦结构,正面朝东。它的对面就是全省全国都有名气的北凌公社体育场。场地占地数十亩,四周是护场河,河周边是高高的观众台。场内有400米跑道,跑道圈内是典型的足球场和蓝、排球场以及田径场。</div><h3> 当年北凌公社的农民体育运动闻名全国,每年的五月一日在这里举办农民体育运动会,好多届国家体委、省、市领导都莅临现场。我们的高中两年当然全体同学都参加开、闭幕式的团体操表演。记忆中我们大型团体操表演过打腰鼓和莲湘(一米长的竹竿,两头掏空,里面放上三、四枚铜钱,外面刷上红油漆),我们班的莲湘团体操总教头是陆顺祥老师的夫人陈碧玉,她当年在公社供销社工作,两只手都能打算盘,心灵手巧,非常聪明贤惠。</h3> <h3>  (左起:前排 姜 云 沈晓春 洪兰美</h3><h3> 后排 吕 静 储桂芳 卢惠玲)</h3><h3><br></h3><h3> 那年月,文革尚处于末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今朝有天壤之别。<br></h3><div> 记得我们由初中升入高中大都是半推荐半面试式的。那时候的北凌公社约有一万多人,戴帽高中下面大队好像有一、二个。北中是面向除那一、二个戴帽高中以外的大队及农牧场招生的。</div><h3> 由于初中是分散在公社的各个大队,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教育方针指导下,1974年、1975年学农活动多,大家的数理化英语没有系统地学习,没有什么基础。况且,那时的农家子弟,谁家不是3、5个甚至7、8个孩子哟,放学之后不是回家带弟妹就是下地干农活。有很多人家春天闹饥荒,饭都吃不饱,穿着也是老大新三年老二旧三年老三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家境稍好一些的女同学,夏秋季节穿身白的确良衬衫,年龄小也未有小荷尖尖的,可就觉得特别漂亮,上课男孩子们也会不自觉地多看几眼的。</h3> <h3>  (左起:作者万元、钱玉华、丁广富、崔荣、张跃进、吴志广、储呈林)</h3> <h3>  (储祥明、仲跻银、夏万元、张跃进、吴志广、储呈林)</h3><h3> </h3><h3><br></h3><h3> 在高一和高二的上学期,学校还组织我们去七、八里外的省农垦农场拾棉花。一天也能弄个块把多钱(够买一套小说《金光大道》)。</h3><div> 高一年级,各班还要求大家从家中带来青草,做绿肥用。</div><h3> 那时的我,把拾棉花和新教室油漆门窗得到的钱都攒着到新华书店买来小说了。</h3> <h3>  </h3><h3><br></h3> <h3>  〔1998年4月,部分师生合影(左起:祥明、旭东、呈来、储凯老师、张运生老师、杨裕福老师、陈祥斌老师、储晋、益平、万元)〕</h3> <h3> </h3> <h3>  (左起:姜云、卢惠玲、沈晓春、洪兰美)</h3><h3><br></h3><h3> </h3><h3> 那时候除了寒暑假,初夏季节还有半个月的忙(芒)假,放大家回去收麦子。</h3><h3> 在学校的后面有几亩地的学农田,每个班级都分得几垄地。我们每周都安排有学农课,这学农课实际上不上课,而是到学农田里干些农活儿。记得我们班的学农田里种过山芋、棉花、豆子。我年龄小干些轻松的活儿,类似于挖地、刨墒沟等体力活儿,那都被跃进、呈林、崔荣等大个子同学抢着干了。</h3> <h3>  (同学们在练体操)</h3> <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曹晓琴、卢惠玲(右)二同学〕</span><br></h3> <h3>  </h3> <h3> </h3> <h3>  〔班长华粉明同学(左一)〕</h3> <h3>  (同学们上学路上)</h3><div><br></div><h3> 从高一到高二,四个学期里我们班的班长一直是华粉明担任的。她应该大我两岁,全家下放北凌公社的。她的家位于靠近东台县的地方,按理她应该在八灶上学的。由于她小学里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做事认真、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乐于助人,成熟大方,她是我们班里的团支部书记。</h3><h3> 我们班的副班长是张跃进,他是我们年级的学霸。由于年长、读的书多,写的一手好字,德智体艺样样精通,为人出彩,理所当然地身边围了一圈人。是好些女孩子的青春偶像吧。记忆最深的还有他的象棋下的特别好,通常我们班上七、八个象棋下得好的同学大战他一人,往往也赢不了他。最绝的是,高中阶段他就能下盲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某年孟夏时节,有一次我跟中国矿业大学的陶义德教授下了一夜的象棋,记忆中老陶问我的象棋师父是何人,我不加思索地回忆了高中时代初学象棋的往事。</h3><div> 我女儿这代海安县高级中学学生,高中三年男女同学之间几乎不讲话,楚河汉界刻划得很深。倒是家长会上男女家长交流甚欢,时常联络。记得我们那时候北中人,尤其是咱们班男女同学相处非常融洽。有时候上课的时候都能相互传递个眼神,下课后经常闹打在一块儿,放学之后更是同行共进。</div><div><br></div><h3><br></h3> <h3>  (1998年毕业20周年部分同学合影)</h3> <h3>  (左起:吕静、小波、惠玲)</h3> <h3> </h3> <h3>  (北凌公社薛斌书记指导球队训练)</h3><h3><br></h3><h3> 身为北中人,我们这一届很幸运。因为教我们这届的各课任教老师多才多艺,教艺精臻。<br></h3><h3> 班主任雷振华,湖北武汉人,1960年扬州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就来到了北中任教。语文功底深厚,博学多才,手风琴拉的特别好,为人热情开朗,普通话里略夹杂着海安方言,清瘦的双颊每天刮得青青的。当年虽不兴家访,但班级里许多同学的父亲(母亲)他都熟识。我们毕业后没几年,他全家调回汉口。雷老师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多才多艺,教学严谨,作风硬朗,处事公正,为人和善。在他的倡导与言传身教下,我们班的小音乐班搞得有声有色,非常精彩。记忆中常春同学的扬琴弹的特别好,吴志广、储呈林等同学的二胡拉得有模有样,王小波的口琴我至今难忘,四十年来吕静的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一直是她的保留曲目且多次在比赛中获奖;退休之后的华粉明参加的社区舞蹈队,多次在县、市各项比赛中夺冠,舞出了人生精彩。音乐课堂上,雷老师常常以手风琴伴奏,教我们唱歌。遗憾的是,我没能进小音乐班学成一门乐器,人生之中未识高山流水,未遇伯牙与钟子期。</h3><h3> 化学老师陆顺祥,球打的棒,琴棋书画样样在行。那时候三十多岁的他,经常跟大家打成一片。他书法功底厚重,大型团体操导演技高一筹。</h3><h3> 张永生老师,不但物理棒,数学也一流。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他授课不用看教案或书本,整堂课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多年以后从江苏省海安县高级中学数学教师岗位退下来之后,又去海中补习班任教了多年。</h3><div> 杨裕福老师喜欢篮球,右胳膊粗,左胳膊细。丁峰老师沉稳,话不多,数学教艺精深,更写的一手好字。当年砖瓦厂那高耸入云的烟囱上的厂名就是他爬上去写的。后来调回了南通中学任教。</div><div> 数学老师陈祥斌,学校一毕业就分配到北中。比跃进大七岁的他整天跟同学们混在一起打成一片,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教学事业。后来他改行做行政,官至县教育副局长。2011年12月10日,在他六十寿辰之时,北中七八、七九届几十位同学自发前往王府饭店为他祝寿。</div><h3> 还有张汉、周克芳、葛存生、周莲芳、徐培根、许其淼等老师视同学如亲人,至今同学们难以忘怀。</h3> <h3> </h3> <h3> (学校课间操)</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197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7</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北</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学</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高</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二(2)班毕业照)</span></h3> <h3>(蒋超老师和雷老师的儿女:小强、小盛)</h3> <h3><br>  <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7年9月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邓公拍板恢复全国高考。</span></h3><div> 犹如一缕春风吹醒大地。北中一夜进入了春天。各课老师开始为大家补课(那时可不收课时费😒)。</div><div> 因为中断了十几年高考,老三届、下放知青、应届生均可报名,报名人数特别多。那年全县高一年级有5名同学因特别优秀被县教育局特别审批参加了高考,我们班张跃进同学是五人之一,通过了预试参加了1977年底的高考复试(首次高考为省卷)。喜讯传来,大家无不如同打了强心针似的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补习课程。</div><div> 记得大队戴帽高中班也举班来到北中上课。由于教室小,坐不了那么多的人,干脆将课堂搬到学校东边体育场主席台上去了。</div><div> 1978年7月7日,文革后高考全国首届统考开始了。</div><div> 我们当年在农场小学考点考试。</div><h3> 是年,我们那届二个班高考喜获大面积丰收。跃进、小波考入南京大学,韦东考入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储晋考取南京河运学校(河海大学)……</h3><h3><br></h3><h3> 多年之后,我们班上众多的同学如同绚丽的人才之花,绽放在祖国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火热与赤诚,为家乡的繁荣、为家庭的幸福增光添彩。</h3><div> 北中,我们的母校。</div><div> 北中,我们的筑梦者。</div><div> 北中,我们梦想升起的地方。</div><div> 我们这一届毕业四十年了。虽然您历经风雨,从初高中接轨精简成北凌初中,后来几经撤并,整合成了北凌小学。可您永远是我们北中1978届高中毕业生心中的圣地!</div><div> 北中,您永驻我们心中!</div><div><br></div><h3> (2019.1.1第二稿于海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