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西崔庄

傻笨老头

<h3> 引 子</h3>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西崔庄,在美丽的渤海西岸,座落在黄骅市的最南端,是黄骅市的南大门。向南十公里可走荣乌高速,往北六公里即到石黄高速,省道黄辛公路在村西穿过,县道羊贾公路傍村南而行。母亲河六十六排干倚村北流过,汇入大海。史料记载,明永乐二年,崔姓人氏由山西洪桐县迁入,以姓氏立村曰“崔庄”。后井、孙、付、张等姓氏先后迁入。崔姓迁出后,仍沿用原名,后加方位称“西崔庄”。几百年来,西崔庄人世代就在这里栖息繁衍。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百姓善良。村里姓氏众多,但人们和睦相处,友善为邻,偶有矛盾纠纷,大多都能化干戈为玉帛。虽地碱水咸,却培育了一代代甜甜的西崔庄人。</p> <h3>来到村边,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块熟悉的村名提示牌,看到它,让你有了到家的踏实,心里呀就会热乎乎的。</h3> <h3> 村容村貌村景</h3> <h3>母亲河—六十六排干。因水源缺乏,过去它经常干涸,只能排水不能灌溉。随着黄河水的引入,它必将给乡亲们带来一个个丰收年。目前,灌溉工程正在加紧施工,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就会变成鱼米之乡!</h3> <h3>经过了新农村建设的西崔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中街道上的柴禾垛、粪堆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按时清运的垃圾箱,还有巡迴清扫的环卫工,整个村庄充满着现代化新农村的气息。</h3> <h3>宽阔的公路绕村而过,方便了人们的出行。</h3> <h3>整齐美观的民居,彷佛向路人宣示着,我们告别了过去低矮的土房、脏乱差的环境,村民们正昂首阔步地奔向小康!</h3> <h3>走进农家小院,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作物,让你垂涎欲滴,流连忘返。人们会依自己的爱好,在院子里种上几样蔬菜,就基本解决了夏秋季节的副食来源,增加了餐桌上的美味。让我们看看都有什么吧!</h3> <h3>这是豇豆。每到夏季,摘一篮葱绿的豆角,或凉拌、或清炒、或者包饺子、包子,一篮豆角就会让你吃出花样无穷来。</h3> <h3>这是红薯。红薯就不用多说了,眼下它可是时尚的贵族食物哟!</h3> <h3>这是花生。秋季,人们会把新刨出的花生煮上一锅,一家人享受这丰收的果实;冬天,炒上一盘带壳花生,作为全家看电视、唠嗑时的零食。吃不了的那些,还可以拿去换油、卖钱过生活。</h3> <h3>这是韭菜。种上一畦韭菜,一年可食三季。那嫩嫩的韭菜,看着就能勾起你的食欲。最主要的,韭菜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浇水的纯绿色无公害蔬菜!</h3> <h3>桃子,西崔庄的桃子名气可大了。沙质土壤孕育出的桃子个大、色艳、汁多、味美。每到收桃季节,黄骅市区满大街都是自称是西崔庄的卖桃人,其实好多都是冒充的呢!</h3> <h3>这才是正宗的西崔庄桃子,请认准这位老板再掏钱吧!李三嫂,俺们村的“桃子西施”,几百棵树摘下的桃子,就是她一秤一秤称出去的!</h3> <h3>苦瓜。酷热的夏天,凉拌一盘苦瓜,或者炒上一盘苦瓜肉丝,既解暑又保健,感觉是不是爽爽的!</h3> <h3>洋姜,西崔庄人叫做姜不辣,用它腌制的咸菜酥脆适口,绝对是一道美食,洋姜炒肉保证让你吃一次就忘不了!</h3> <h3>洋姜的果实,它是长在地下的,绝对的有机食品!</h3> <h3>大大的甜瓜,咬一口有甜掉牙的感觉呢!</h3> <h3>果实累累的花椒。记得还是生产队的时候,大队三场种植了好多的花椒树。</h3> <h3>金丝小枣。金秋十月,枣园的树上一片彤红,摘一颗枣子吃在嘴里,甜甜的枣香立刻就润透全身。</h3> <h3>甜甜的葡萄。各式各样如翡翠玛瑙般的葡萄缀满葡萄架,让喜欢葡萄的吃货不知道该从哪种吃起。</h3> <h3>西红柿。昔日的奢侈细菜,如今已是村民们的家常菜肴。</h3> <h3>皇宫贡品冬枣。过去只有皇家享用的美味,如今家家种植,变成了有点令人嫌弃的大路货水果。</h3> <h3>可食可赏可使用的葫芦。炒菜、做馅是佳肴,烫一个葫芦画就变成了艺术品,拣一个成熟的大葫芦一切两开,它又变成了舀水的盛器。</h3> <h3>观赏瓜也是美美哒。整洁的房间里挂几个金黄的观赏瓜,为居家增辉添彩。</h3> <h3>还有养人的南瓜。南瓜是世代西崔庄人的必备辅食,薪火相传了数百年,但种植南瓜的习俗没有改变。每年,各家各户都会种上几株南瓜,作为全家人的一道美食。</h3> <h3>山区的山楂、柿子也在村里落了户。金秋十月,树上的果实红彤彤、黄灿灿的挂满枝头,成为村庄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 <h3>柿子熟了</h3> <h3>成片的观赏苗圃,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优质苗木,还可带来丰厚收益,同时也为村庄增添景致。</h3> <h3>农家院不再只是菜园,还有观赏植物呢!</h3> <h3>农家院里的冬青</h3> <h3>如今的西崔庄,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道路宽了,环境美了,村民们乐了。</h3> <h3>村子的四周长满了靠风发电的风力发电机组,使人有了走进大草原的感觉。那随风舞动的翅膀,翩翩起舞,煞是壮观。</h3> <h3>风力发出的电,通过这高高的塔架传输到电网,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h3> <h3>集市广场上的小亭子,给村庄增添了又一景点。</h3> <h3>村民付连会先生,赶着时下不多见的老牛车,悠哉悠哉地走在村里的街道上,为美丽乡村增添了另一番景象。</h3> <h3>这就是付先生的宝贝黄牛</h3> <h3>村两委所在地由宽敞、漂亮的砖瓦房取代了过去的土坯房。</h3> <h3>村小学校。正值暑假期间,没能看到孩子们嬉戏的热闹景象,也不能聆听那朗朗的读书声。但是,坐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一定会是舒适的感觉,这样的学校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h3> <h3>漂亮的幼儿园,解决了农村孩子学前教育问题,消除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h3> <h3>村里有两家农家乐饭店,分别坐落在村庄的东、西两头。村民家里有宾朋到来,可以去饭店摆上一桌,也可以炒几个菜带回家待客,方便着呢!老菜馆里的熏猪脸和烀狗肉,可是两道美美的招牌菜哟!</h3> <h3>村边的公交站,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h3> <h3>电子商务站和农资供应站。电子商务站的建立,也使古老的村庄走入网络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农资供应站则大大为村民提供了方便,不用出村就能买到各种农用物资。</h3> <h3> 过去现在和未来</h3> <h3>西崔庄有过辉煌的历史。村集体时期,西崔庄农林牧副渔各业齐头并进,样样在当时的黄骅县都处于先进位置,年年是出席公社和县的先进村。村里工业有铁厂、磨光厂、电镀厂、淀粉厂,农业有千亩梨园、村“三场”。农田条田化,沟渠纵横,水库、机井齐备,旱能浇,涝能排。河堤、沟渠全部绿化,林木覆盖率很高。社员们在田里劳作,休息时在田边的树荫下乘凉。西崔庄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h3><h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村里的工业企业走向了衰败。有经营头脑的人、文化程度高的新一代年轻人,纷纷走出村子,去城里创业,很多人在城里都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小天地。人才的外流,村民老龄化的加剧,使很多农户逐渐又回归到靠种田为生的路上。经济虽然发展了很多,村民收入也有大幅提升,但与发展较快的地方还是有了一定的差距。</h3> <h3>靠种地吃饭的农家人,为了多增加收入,在种地上作起大文章。他们早出晚归,精耕细作,科学种植,精心管理,努力使年年都有一个好收成。</h3> <h3>芒种时节,农田里一片金黄,随风摇曳的麦穗金灿灿,沉甸甸,预示着今年夏季的好收成。</h3> <h3>小麦丰收了!收割也由原来的挥舞镰刀变成了大型收割机。一会儿的工夫,成片的麦子就能收完,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h3> <h3>村民们正在装袋,把小麦颗粒归仓。</h3> <h3>大杨岭子,过去称其为金沙岭。沙质土壤肥沃,是一片种什么庄稼都能长好的黄金宝地。站在田头,成片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绿油油,翠生生,预示着秋季玉米的大丰收。</h3> <h3>秋天,又是一个丰收年,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站立着多个玉米囤子。</h3> <h3>尽管今年遭受了近些年最严重的涝灾,但仍然是一个丰收年。</h3> <h3>大豆,是西崔庄人的传统作物。人们用收获的大豆榨油、做只有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才能做得出的美味食物—大酱、换(做)豆腐等。三合面的窝窝头里,大豆是必加的食材。当然,人们种植大豆,主要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高,每年都能卖个好价钱。</h3> <h3>紫花苜蓿。苜蓿种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农业产业。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和奶制品生产要求的提高,苜蓿需求逐年增加。西崔庄人抓住机遇,利用本村洼大地多的优势,大力发展紫花苜蓿种植,使其成为了农业生产的支柱之一。一年收割四次的苜蓿,源源不断地运往牧区、畜牧养殖场,给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h3> <h3>苜蓿收购站的人们正在加工新收购来的苜蓿。过去,收购来的苜蓿得靠太阳晒干,一遇阴雨天气,苜蓿容易发霉,给收购站带来损失。现在,他们引进了苜蓿烘干技术,再也不怕收购时遇到阴雨天了。</h3> <h3>苜蓿收购加工点。苜蓿种植面积的扩大,带动了苜蓿收购业的发展。收购站把村民种植的苜蓿收购起来,进行加工处理,销给外地客商,即解决了村民卖难的问题,还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使全村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运销一条龙的格局。</h3> <h3>田间公路的建设,使人们告别了泥泞的田间小路。</h3> <h3>机械化耕种代替了人工种植,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h3> <h3>大水漫灌的浇水方式被地下管网替代,节水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开启。</h3> <h3>环保意识的增强,使河水重新变得清澈,鱼翔浅底的景象重新到来。河里活跃着鲫鱼、鲤鱼、鲢鱼、嘎鱼、鲈鱼、梭鱼、草虾等十几种鱼虾类,人们在劳作之余,又可以下河撒网捕鱼了。</h3> <h3>看吧,这就是村边六十六河里打出的大黑鱼,足足有十八斤呢!打鱼人乐的嘴巴都合不拢了!</h3> <h3>黄河水的引入,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能吃到鲜美的黄河大鲤鱼。小老板井福生,做完生意去逮鱼,捕获了两条黄河大鲤鱼。你瞧,高兴的他牙都乐掉了!</h3> <h3> 文化建设初见成效</h3> <h3>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村民的文体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随之而来的,当然还有村民素质的提升。物质促进文化,文化提升品位,使村里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向前迈进着。</h3> <h3>曾经风靡黄骅的西崔庄秧歌队,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重整旗鼓,靓丽再现。</h3> <h3>村里请来专业剧团,为村民们献上文化大餐。</h3> <h3>传统戏在这里很受欢迎,村里好多戏迷对河北梆子颇有研究,有的还是专家级的戏迷呢!</h3> <h3>市里的著名票友不辞辛苦,专程赶来献上自己的拿手好戏,受到乡亲们的欢迎。</h3> <h3>这位票友,主持、演出样样精通,不多唱几段根本就下不去台。</h3> <h3>黄骅市顶级业余河北梆子乐队,首席琴师(右一)是土生土长的咱西崔庄人!</h3> <h3>咱村姑娘、媳妇们组织的旗袍秀表演队,也回到村里演出助兴,用精彩的表演,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h3> <h3>村里各姓家族都有自己的大鼓队,每到节庆日子,人们会抬出大鼓,聚集在一起,敲鼓打擂,比试高低。整个村庄被咚咚的鼓声包围着,久久不息。</h3> <h3>寒冷的冬天里,简易的大棚下,乡亲们如饥似渴地欣赏着戏剧演出。</h3> <h3>新建了标准化球架的篮球场,村里的年轻人在闲暇时或组织篮球比赛活动,或练运球,练投篮,切磋球技,共同提高。篮球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人们的体质,也培养了村民的团队意识。</h3> <h3>村里的广场上、道路旁安装了多种健身器材,使村民们,特别是老年人健身有场所,有器材。村民们都说,咱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h3> <h3>村子主街道的健身器材</h3> <h3>村子南广场的健身器材</h3> <h3> 后 记</h3> <h3></h3><h3> 几个离家多年的西崔庄汉子,在距离不远的小城定居。但因忙于工作和生计,平时也是极少回家。四十多年过去,他们都已年逾花甲,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他们大都已双亲不在,按说对家乡的依恋会逐渐减弱。但每每聚在一起,话题中总是离不开生养我们的家乡西崔庄,言谈中透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回忆。 为了找回童年的记忆,他们决定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才有了《我的家乡西崔庄》。文中采撷的,仅仅是西崔庄的几个侧面,也可以说是管中窥豹。 正如一首歌曲中唱到的,“我的家乡并不美”,但是她确实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一步步走向小康。尽管当下她还不是很完美,但相信不久的将来,她一定能跻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列! 《我的家乡西崔庄》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家乡亲人的大力支持帮助。在此,对提供素材、提出建议的乡亲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作者水平所限,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会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更新,努力使《我的家乡西崔庄》越来越好。<br></h3><h3></h3>